聂丽蓉,卢明夏,刘哲鹏
(上海理工大学 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0093)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同时,总书记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同时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
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是药学领域中重要的带头学科。其在制药工程专业中属于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能够培养学生成为新时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使其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这门课程离不开药物,药物经过加工制备可以得到药品。作为一种治病救人的特殊商品,药品是与人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药物化学》课程的学习涉及到药品生产、检验、合理使用和设计研究等多个领域。因此,对于药学相关专业的学生而言,除了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具备相当的职业素养,即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以设计、开发和生产“价廉物美放心药”为己任,能够在药品生产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制药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履行责任。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在课程思政导向下,传统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课堂教学及师资队伍建设能够很好衔接,形成密集型与全方位并存、渗透型与一体化互进的全新教育模式[2-3]。
《药物化学》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知识体系复杂,规律性不强,需要识记的知识点较多。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药物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够从化学和生物两方面了解药物与人体的相互作用和规律。基于常见药物的分类和发展历程,结合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和药效特点,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具备初步的新药研发与药物合成的能力,为从事药物生产工艺研究、药物生产项目管理、新药研发等相关工作奠定基础。该课程目标是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社会责任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药物化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药学应用型专门人才。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必然要求教师和学生德才兼备。但是目前,《药物化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思政内容散在的、无意识的状态,思政素材和思政元素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教师在授课过程只关注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对学生的理想信念、职业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的渗透较少,没有很好的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因此为实现本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在药物化学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势在必行。
课程思政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最终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 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专业教师是课程思政教学的主要参与者,教师的思政理论水平和融入专业课思政资源的能力,对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目前已形成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协同思政教育的格局,但还是有部分专业教师由于认识不到位,在实施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没有主动实施思政教育的意识。面对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日益多样化且复杂化,为顺应新时代对专业教师的新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专业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与文化素质也需要进一步提升。专业教师在努力提高自己理论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的同时,还应该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课程思政育人的能力与水平[4]。
专业教师能否正确树立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直接决定了课程思政能否有效进行。培养专业教师思政育人理念,必须先明确教师的角色定位。长期以来,大家都一致认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责任属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导致专业课教师没有思政教育的意识。尽管教师的职责是“教书和育人”,但固有观点认为思政教育并不是专业课教师的份内责任。总觉得思政教育属于学生意识形态的范畴,需要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平时只管上好自己的课程,对学生课堂上的不良表现也是听之任之。造成这一后果的根本原因还是专业教师没有找好自己的角色定位,从而没有形成思政育人的理念。此外,高校专业教师在构建思政育人的理念时,要充分借助外部资源,做好课程思政设计。比如,可以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对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理念进行培训,系统学习思政理论,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与价值取向。还可以组织课程思政专题讲座,分享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思政实践成果,学习他人的思政理念等。总之,专业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思政育人理念,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主动承担起思政育人的责任[4]。
习主席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作为传道者,首先自己要明道,教师思想理论水平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基础。专业教师提升思想理论水平的主要途径有:一是要在学懂上下功夫。作为一名专业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专业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才能在专业课教学中找出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点,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二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高专业教师道德素质。定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引领专业教师理想信念与情怀;推动常态化思政培育建设,将各类师德规范纳入到新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教师培训的必修内容;不断加强教师党性修养,使支部活动和教学工作有机结合,将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理论教学、科学研究和学生管理工作全过程。三是建立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联合备课制度。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教师的优势,采用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联合备课制度,有利于开阔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思路,及时发现自己在思政教学的不足,提升专业教师思政水平。总之,专业教师要有沉下心来提升思政能力与水平的决心和毅力,认认真真地学习相关思政理论知识,真正做到融会贯通[5]。
专业教师应该立足本专业课程,深入分析《药物化学》课程的性质、学科特点,找准可融入思政资源的知识点,以及课程蕴含的育人功能。专业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开展药物化学思政教育:一是收集本制药专业前沿发展动态,展示学科的科技成果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和学习积极性。二是查阅资料与文献,充分了解药物及药物化学的发展历史,重点介绍我国药物化学的发展现状与我国科学家做出的重大贡献,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专业爱国情怀。三是通过典型案例,特别是历史上著名的药害事件,增强学生的职业伦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四是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及药物化学各章节知识差异,挖掘课程思政资源。脱离专业特点和课本内容的课程思政都是无源之本。要将思政教育开展的“润物细无声”,就要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灌输与渗透相结合。《药物化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存在的契合点见表1所示[6]。
表1 药物化学与思政元素的契合点
在进行《药物化学》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专业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目的,恰当地引入思政元素。比如,在“抗疟疾药物”章节,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在课程引入环节,介绍国内外疟疾流行情况,让学生充分了解疟疾的发病原因、传播途径与危害性,重点说明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成功提取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专业认同感,进一步认识抗疟药的结构类型,掌握青蒿素的理化性质。在“抗肿瘤药物”章节,补充介绍两类我国自主研发的抗肿瘤新药,一个是2019年11月15日获美国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抗癌新药(泽布替尼);另一个是全球唯一上市的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制剂(力扑素),2003年由绿叶制药研发,用于治疗卵巢癌或与顺铂联用,引导学生对中医药的创新。在“抗生素”章节,通过引入滥用抗生素的相关研究,突出超级细菌的泛耐药性原因,注重培养学生的循证医学理念和批判性思维意识。在“中枢性镇痛药物”章节,以“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为主题进行主题教育,这类药物因成瘾性、毒性等特殊药理作用属于管制类药品,使用不当会对自身和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课堂上引用图片、视频、案例等方式介绍吸毒贩毒的不良后果,启发学生思考、交流,自觉产生珍爱生命、抵制毒品的意识。
除了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创新之外,导向性分析也是课程思政教育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以“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思辨话题为例进行导向性分析,大多数学生认为这项研究违反国家法规条例,突破了学术界道德伦理底线,但也有少数学生认为基因编辑作为一种新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只是方法还达不到应用标准,才会受到谴责。引导学生对该主题内涵都进行了深入思考,所持观点也要有合理性,任何研究都不能背离科研伦理底线,更不能触犯法律。显然,在《药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引入相应的思政话题,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帮助学生客观地看待世界和人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并不是纯粹的道德说教。《药物化学》课程的思政教学采用以学生的岗位胜任力为培养目标,探索能力为重、知识掌握、塑造价值观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思政理论水平,结合当下课程思政的新理念,将立德树人贯穿到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药物化学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中,以生动的故事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经典案例正确引导他们的思想发展,为祖国培养品学兼优的药学专业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