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淑
虎为百兽之王,中华大地本来就是虎类生长繁衍的地方,中国东北有东北虎,中原和東南有华南虎,正南有印度支那虎,西北有伊犁虎,西南有孟加拉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老虎有了深刻的认识,对虎的形象可谓既畏惧又崇敬。古人希冀得到虎的佑护,把老虎列入了“十二生肖”,还将虎的形象融入各种艺术品和器物中,使得“虎”与人有了更多的亲近。
典籍中的老虎
《列子·黄帝篇》载:“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虎为前驱。”可见虎氏族是黄帝部落的重要一支。《礼纬·稽命征》说夏“禹建寅(虎),宗伏羲”,与虎的关系紧密;殷周有“虎方”(即以虎为图腾的民族聚居区)。在《周易》中就有“云从龙,风从虎”“虎视眈眈,其欲逐逐”“大人虎变,未占有孚”的说法。《尚书》中说“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孔子也拿老虎打比方,留下了“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名言。《山海经》中,“虎”字出现的频率极高。譬如《山海经》中记载,在中国神话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西王母”在遥远蛮荒的西部昆仑山的山洞里,长着老虎的牙齿、豹子的尾巴,戴着五彩鸟毛的王冠。有专家认为,《山海经》中的西王母,其实是一个原始母系部落首领的形象。这些部族有着朴素的猛兽崇拜,他们崇拜虎豹。
古人以二十八宿的参宿为白虎,代表西方(《史记·天官书》)。汉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于南郡获白虎,献其皮、牙、爪,立白虎祠(《汉书·宣帝纪》和《郊祀志下》)。
文物中的老虎
考古发现也印证了古人对老虎的喜爱。比如,1987年8月在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的仰韶文化墓内,曾经发现了一组用蚌壳摆塑的龙虎图案,左虎右龙。
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珍品虎食人卣(或称虎抱人卣),造型取猛虎噬人的姿态,立意奇特,纹饰繁复,让人感受到虎的神秘与威严。
自远古时代,先民们就已经认识了虎这一雄健威猛的自然界王者,对其产生敬畏崇拜,成为古代礼器和兵器的重要元素。虎符,则是代表性文物。虎符为古代调兵信物,分左右两半,中央与统帅各持一半,调发军队时需持符验对,完全合体才能出兵,这种发兵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国家博物馆藏的西汉“堂阳侯”虎符为一级文物。这件虎符保存几近完好,背部有工整的错银铭文,剖面构造清晰,左右两片仍然能像两千多年前那样开合。虽然通高才2.5厘米,通长也就7.9厘米,小小的虎形文物,却承载着古代中国的军国大事。
著名的汉代霍去病墓前的伏虎石雕,工匠以虎造型,按照石材原有的形状、特质,顺其自然,以关键部位细雕,其他部位略雕的浪漫主义写意方法,突出对象的神态和动感,这种借石还魂所形成的艺术效果摄人心魄。
而出土的汉代灰陶虎则是民间百姓心目中的老虎形象。虎呈卧伏状,四肢伏地,虎尾穿过后肢搭在虎背上,虎首微回,双耳垂下,双目微睁,大嘴微张,一派悠然自得、憨态可掬的样子,完全看不出山林百兽之王的威风,倒好像是在农家院子里晒太阳的宠物。
宋代青釉器物中有一种肩部堆塑一龙一虎的瓶子,称为龙虎瓶,这种瓶多是专为死者储藏粮食的谷仓罐。器身多堆贴立体装饰,常见有龟、蛇、龙、虎、鸟、马以及十二生肖等,一般都是成对使用,以青釉、青白釉为常见,多产自越窑、龙泉窑及景德镇窑。虎在其上也体现出了人们对虎的信仰与崇拜。
传统的佛教罗汉造像题材中也能看到虎的形象,最著名的当属伏虎罗汉了。在罗汉面前,虎的形象是温顺而恬静的,完全没有兽中之王的威风,而是甘愿追随在罗汉的身旁,俯首帖耳。
传说中的老虎
老虎也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水浒》中有武松打虎,李逵杀虎,李忠更是号称“打虎将”,《西游记》中有刘太保打斑斓虎、悟空打猛虎的情节。
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经记载一个故事:说晋国有个人叫冯妇,善于打虎,名气很大。后来,冯妇做了善士,不再打虎了。但有一次,冯妇到野外去,看到很多人追逐一只老虎。老虎逃到了山里,冯妇放弃了自己的追求,陷入了矛盾之中,还被人讥笑。这便是“再作冯妇”这个成语的来历。
《战国策·楚策》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楚宣王问群臣,说:“我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吗?”群臣无人回答。大臣江乙说:“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找到了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这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奔。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奔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五千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这就是“狐假虎威”故事的源头。大臣江乙用“狐假虎威”的故事不动声色地嘲笑了权臣昭奚恤,让楚宣王“龙颜大悦”。
古人想象虎通情达理、深明大义,是一种伸张正义代行天谴的义兽。庐陵郡有一个善于接生的女人苏易。一天晚上,她忽然被老虎抓走了,老虎驮着她走了六七里,来到一个大坑,把苏易放到地上,蹲在旁边守候。苏易仔细一看,原来坑中有一只母老虎要产仔,难产生不下来,趴在地上奄奄一息。苏易帮助母虎生下3只虎仔。生完虎仔,老虎驮着苏易回家,后来还给苏易送了两三次野兽的肉,表示感谢。
民间文化中的老虎
“虎”是古人所崇拜的精神图腾。从“生龙活虎”“龙腾虎跃”“虎背熊腰”“藏龙卧虎”“如虎添翼”“虎头虎脑”“将门虎子”等成语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热情勇敢的精神面貌。古代科举考试中士子及第登龙虎榜,代表着无上的荣誉。
在我国民间,虎形艺术的影子处处可见:孩子一出世,为人父母者就喜欢让孩子戴上虎头帽,穿上虎头靴,希望孩子勇敢、机智的心情跃然而出。
过年时,木版年画镇宅神虎纸和木版印刷术使虎年画贴遍百姓门户,虽然传统的虎形图式在这里已留下了刀刻版印的痕迹和艺人的匠意,镇宅神虎也已失去汉代时画像虎的山野之气,但民间的虎形艺术却又在威严中显现出了几分人情。
睡虎枕在民间常见,尤以北方农村地区为多,这多缘于民间的习俗。民间认为,小孩子睡虎枕既可显示武猛英勇,又能趋吉辟邪,这正和民间生子送布老虎的风俗是一样的。虎形枕有两种造型,一种是将虎的背部做出一个椭圆的平面,或增加一个像生的平板,如荷叶,作为头枕的部位。另一种枕的外形就是一只完整的老虎的样子,只是将虎的背部稍凹作为头枕的部位。
同时,民间剪纸老虎也进入农家,入乡随俗,在妇女们的刀剪下,虎形更多地被赋予了人间诗意、亲情与祝愿。传统虎形图式的世俗化,在民间艺术中得以实现。
如果说龙和风是我们祖先创造出来的一个美丽的神话,那么,虎是大自然赋予我们最美丽、真实的野生动物了。几千年悠久文化的沉淀,虎已成为“智”“勇”“力” 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