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周超凡

2022-03-08 14:26王君平
新天地 2022年2期
关键词:治则中医理论医治

王君平

人物小传

周超凡,1936年出生于浙江平阳,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从事中医药研究逾60年,主编《中医治则学》等19部中医著作;曾作为药理临床组长参编《全国中草药汇编》,这一著作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集体成果奖;2012年获得“中国药典发展卓越成就奖”。

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开讲座、招收新的学生继续做研究……今年86岁的周超凡,虽然已退休多年,但仍把大量精力倾注在中医药学术的研究和传承上。他说:“人的一生很短,有时候一辈子做一件事也很难完成。我这一代人没有完成,希望后起之秀继续努力,勇于超越。”

“研究中医是父亲的毕生心愿,我想传承下去”

周超凡出生在一個传承五代的中医家庭,与中医的缘分与生俱来。父亲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周超凡可以把中医事业传承下去。虽然周超凡的高中班主任老师建议他攻读理工科,但周超凡还是选择了中医。他把《中国青年》杂志上4家中医院校成立的消息和鼓励青年投身中医药事业的文章拿给老师看,他说:“研究中医是父亲的毕生心愿,我想传承下去。”

1963年,周超凡从上海中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全身心投入中药科研工作之中。在实验室工作了两三年后,周超凡陷入了困惑:有些实验研究结果与临床经验存在很大差距。带着困惑,他来到广安门医院。经过3年的临床工作,再回到科研岗位的他,深刻地认识到了临床和实验相结合的重要性。

后来,周超凡又不断到各地为群众看病,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在江西德兴,周超凡在为当地农民治感冒时,发现那里蕴藏着丰富的中药资源。于是,他开始收集中药标本。离开江西时,周超凡收集了100多种中药标本。

周超凡说:“这段基层诊疗经历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也巩固了我对中医理论的认知,让我对中医事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必须与现代研究成果相结合,才能打开思路”

下过乡、采过药、做过中药标本,周超凡非常适合参与国家药典的编辑工作。1978年,经过4年多的努力,周超凡参编的《全国中草药汇编》荣获全国科学大会集体成果奖。

连续30年,周超凡先后参与了6个版次的《中国药典》编写和修订工作,他的很多修订意见最终被采纳。

在临床上,周超凡非常注重运用现代研究成果。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尝试将中医传统治法与现代研究成果相结合,思路开阔了,也做出了更多突破和创新。

“对于中药药理而言,成分分析固然重要,但必须与现代研究成果相结合,才能打开思路。”周超凡说,“譬如甘草,自古就有‘十方九甘草’的说法,甘草中含有70多种化学成分,在不同的方子、配伍、用量下,就会发挥不同药效,或补、或和、或缓,甚至还有解毒的功效,用途甚广。如果撇开临床,单纯分析成分,就背离了传统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的创新与突破,就是治疗观念的转变”

“‘治则’是治病的关键所在,中医从医者必须认真学习,熟练掌握。中医理论的创新与突破,就是治疗观念的转变,即‘治则’的转变。”周超凡说,“‘治则’是通用的,药物知识也是通用的,需要结合各自的临床实践活学活用。”

1985年,他调到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工作,专门从事医理研究。此后6年间,他几乎全年无休,全身心扑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上。“那6年里,我把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代医书,都翻阅了一遍。”他说,“遴选是个艰苦的过程!我从中挑选出300多部有价值的书籍,都是有关‘治则’的一些不错的书籍。”

“光靠上班时间是不够的,我晚上和节假日都去加班。因为是下班时间,电梯都关了,我只能爬楼梯上下楼。”周超凡说。令人欣慰的是,他有关治则研究的著作,很受欢迎,目前已经加印了5次。

在这个领域,周超凡深耕了几十年。通过对治则治法理论的整理与系统研究,他发表了10余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出版了《历代中医治则精华》《中医治则学》等4部中医专著,初步完成了中医治则治法体系的框架构建,开辟了一条实验、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研究路径。

周超凡退休后,仍然心系中医,先后开设了28次专题讲座。他还将诗歌修辞与中医药文化相结合,主编的科普图书《精彩诗图话中药》《精彩诗图话方剂》相继问世。日前,第二届全国名中医名单公示,凭着多年来在中医药领域的潜心钻研,周超凡入选公示名单。回望60多年的从医路,周超凡说:“传承中医,要干就干一辈子,关键是要坚持探索与研究中医临床和实验相结合的道路。”

猜你喜欢
治则中医理论医治
中医治疫的历史拾遗和治疗新冠肺炎的理论思考
中医治癣,疗效更显
“培土生金”治则的临证经验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从中医理论看腰痛宁胶囊的药效
孔伯华治疗眩晕用药与治则的数据研究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中医治疱疹性咽峡炎
小儿湿疹的中医临床治则探微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矮小症防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