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琳
(南通职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中国典故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浓缩了中华民族历史智慧与历史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无论是在国内谈治国理政,还是在外事访问中表述中国立场、中国观点,多次引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语录,涉及哲学、文学、史传的诸多典籍,引领了新时期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习近平用典,人们爱听、爱读、爱看,也爱探究其中奥义,并逐渐形成习近平用典研究热潮。为探索习近平用典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习近平用典研究的有关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发掘研究热点和未来趋势,为相关研究提供系统性、多视角的参考。
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中的所有类型的文献,包含期刊文章、报纸文章、博硕学位论文、图书、年鉴、百科、词典等类型文献。此外,因在中国知网中未能检索到习近平用典研究的有关图书,故将南通市图书馆收藏的关于习近平用典研究的纸质图书也纳入统计分析范围,以进一步提升研究数据的全面性和权威性。
对知网收录文献采用的检索策略为:主题= “习近平” ; “并且” ;主题= “用典” ,文献截止时间为 “2021年12月31日” 。共获得文献456篇,筛除 “本刊讯” “本刊编辑部” 及作者为 “空白” 的书讯类、畅销书排行榜类资讯,获得检索结果为295篇。对南通市图书馆馆藏图书采用的检索策略为: “任意字段=习近平” ; “并且” ; “馆藏范围=纸本馆藏” 。经对实物图书翻阅甄别,共获得关于习近平用典研究或局部包含习近平用典研究的书籍6部。合计301条文献。
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习近平用典研究文献的发表年度、类型、作者,所属学科门类,文献来源分布等情况进行分析和梳理。运用关键词共现分析等方法呈现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及有关知识图谱,分析习近平用典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对相关文献从时间维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某一研究主题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受关注的程度和达到的研究水平。习近平用典研究文献的年度分布情况见图1。
图1 习近平用典研究文献年度分布
习近平用典研究的开山之作《习近平与文学:引诗用典,言志警人》刊登在中国共产党山西省委员会主办的《先锋队》(现名《支部建设》)2013年2月上旬刊上,作者张灵霞,有 “四书五经典故的娴熟运用” “诸子百家文史笔记尽入文彀” “文风反映作风尽显亲民本色” 三个小标题,探讨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倡导平实的文风、作风的文化渊源[2]。2014年出版第一部相关图书《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主编陈锡喜。2015年2月《习近平用典》(第一辑,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掀起习近平用典研究热潮。2018年5月《习近平用典》(第二辑)出版,习近平用典相关研究于2019年出现一次小高潮,总文献量达74条,含6篇硕士学位论文。
文献类型分析可以反映不同类型媒体对某一研究主题的敏感程度和介入速度。依据《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对文献类型的规定,得到习近平用典研究文献类型分布图(图2)。
图2 习近平用典研究文献类型分布
其中,6部图书系从南通图书馆全部 “纸本馆藏” 中搜索获得。除前文提到的两部《习近平用典》(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年与2018年出版)外,还有《习近平讲故事》(人民出版社2017年出版),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系列丛书《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陈锡喜,2014)、《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军事卷)》(刘志辉,2017)、《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外交卷)》(苏格,2018),丛书各自包括 “开篇” “形象比喻篇” “俗文俚语篇” “诗文引用篇” 四个部分。
研究核心作者分布,可以分析出相关文献产出的核心群体,以及相关文献形成的学术影响。本研究以第一作者作为统计条件,依据衡量各个学科领域文献作者分布规律的普莱斯定律(Price law), “杰出科学家中最低产的那位科学家所发表的论文数,等于最高产科学家发表论文数的平方根值的0.749倍”[3],相关研究最高产作者论文发表数是13篇,13的平方根值的0.749倍约为2.7。发表2.7篇文献以上的作者有18人,共发表文献76篇(部),占文献总量的25.3%,与普莱斯定律设定的核心作者文献数量应达到总文献数量50%的标准值有一定差距,说明相关研究尚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体。
分析一个研究领域的学科门类分布,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和观察视角。依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对文献进行中图分类号统计(有的文献分属于两个门类)。如表1所示,D、G、H三类文献数量占比较大,是习近平用典研究的核心学科门类。其中,D61(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60篇,G222(编辑、写作和播送业务)13篇,H315.9(翻译)26篇。
表1 习近平用典研究的学科门类分布
分析有关文献来源的分布情况有助于了解某一主题的受关注程度,有助于发现某一主题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的开拓者、推动者。运用书目共现系统软件BICOMB对CNKI文献期刊名称进行统计,然后结合6部实物图书情况综合分析,列出习近平用典研究文献数量前12位的文献来源(表2)。出自这12种文献来源的习近平用典研究文献共62篇,占总文献数量比20.6%,说明相关研究的文献来源还较为分散,一定程度上也说明相关研究正处于上升时期。
表2 习近平用典研究文献来源分布(前12位)
从表2可以看出,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刊文数量比较突出,共发表16篇文章,其中13篇是该报《领导论苑》栏目连载的福建省福州市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缪慈潮撰写的《摆脱贫困》用典学习笔记。6篇出自《光明日报》,其中5篇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系列节目《平 “语” 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解说词。有的期刊还专设《习近平用典》栏目,如创刊于1958年,获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名的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机关刊物《实践(党的教育版)》,2019年对《支部生活》栏目进行改版,下设《习近平用典》等子栏目。
高频关键词代表了该研究领域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普遍使用的词汇。运用EXCEL工作表分列和数据透视表统计样本文献的关键词频率,得到习近平用典研究关键词总频次为653。以频次≥7为标准,提取前28个高频关键词(如表3所示)。排名前12的关键词分别是:中华优秀传统、领导干部、党员干部、文化自信、典故、中国传统文化、中华、立德、中国梦、讲坛、习近平用典、《习近平用典》。
表3 习近平用典研究的高频关键词(频次≥7)
利用书目共现系统软件BICOMB对关键词进行处理,选择出现频次≥7的关键词,构建共现矩阵(部分),如表4所示。其中,关键词的频次为对角线上的数字,其他区域数字表示高频关键词两两出现的频次。
表4 关键词共词矩阵(部分)
利用CNKI计量可视化分析系统软件可以得到关键词(出现频次≥5)共现知识图谱(图3)。关键词频次越高,圆形越大,其在关键词社会网络中的权重越大,显示研究热点所在。线条越粗,说明两词共现次数越多。
图3 习近平用典研究关键词(出现频次≥5)共现知识图谱
如图3所示,习近平用典研究有两个中心点,即 “中华优秀传统” 和 “译文” 。 “中华优秀传统” 研究主要集中在典故释义、用典内涵、用典特点、当代价值等; “译文” 研究主要关注汉语典故多语种翻译策略。
(1)典故释义
典故释义是习近平用典研究最基础的环节,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出版图书。如陈锡喜的《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首次系统整理并阐释习近平用典的内容和意义。再如两辑《习近平用典》,诠释每则典故的来源、寓意。二是连载文章。如前文提到的《学习时报》13篇连载文章,每篇以《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兴民兴邦的强大力量》为主标题,以 “《摆脱贫困》一书用典学习笔记(序号)” 为副标题的形式,介绍《摆脱贫困》所引典故的出处、大意,以及引用此典的用意。三是刊载台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12集系列节目《平 “语” 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每集由 “原声微视频” “思想解读” “经典释义” 等六个环节构成,《光明日报》刊载其中五集的台词。
(2)用典内涵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养分,是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真正目标。习近平用典涉及的主题主要有:第一,修身养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是提升全体人民思想道德修养的精神力量。习近平多次用典故论及克己修身,提升个体道德修养。他要求大家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等形式克己修身,以 “律己宜带秋风,处事宜带春风” 的标准践行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的要求[4]。第二,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深谙传统文化诸家思想精髓,善于用典故传达治国理政的理念。他坚持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的治国理念,又以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的气概向世界展示中国共产党人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5-6]。第三,从政之道。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领导干部干干净净地做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和宗旨的内在要求。他引用 “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要求领导干部遵守清廉、谨慎、勤勉三条法则,严守党纪国法,提高防腐拒变能力[7]。第四,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筑牢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思想根基。传统文化蕴含着一个国家的风雨兴衰和治国精髓,要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让世界看到中华文化的力量,见证中华精神的气势。习近平用典是善于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是高度文化自信的体现[8-9]。
(3)用典特点
较早分析习近平用典特点的学者有叶自成和杨立新,此后这一主题逐渐成为热点。叶自成在《习近平用典》(第一辑)书评中强调,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具有中国思想的主体性、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性等特征[10]。杨立新概括出习近平用典的六个特点:信手拈来,妙用天成;老典新用,点石成金;如盐溶水,浑化无迹;化用原典,夺胎换骨;密集用典,气势贯通;以典喻理,以典证今[11]。妙笔生花活用典、兼收并蓄承传统、古为今用智治国,则是卢建飞对习近平用典艺术特征的见解[12]。咸友芹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认为,习近平用典具有灵活性和原则性统一、现实性和历史性统一、通俗性和理论性统一、原典性和创新性统一等特点[13]。
(4)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用典具有鲜活的当代价值。胡永新等强调,习近平用典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需要,是走出道德困境的需要,是重建世界文明秩序的需要[14]。曾茜从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树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等角度论述了习近平用典的现代价值[15]。咸友芹认为,习近平化用古典名句开启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篇章,打开了中国传统文化 “双创” 的新思路,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境界[13]。
(5)翻译策略
随着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声音被世界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词句翻译策略研究方兴未艾。检索到的文献中有20篇是关于翻译策略研究的,其中,硕士论文8篇,会议论文2篇,期刊论文10篇。研究语料主要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和《习近平用典》中的典故,被译成的语种有英语、日语、韩语、俄语、德语等,研究主题主要是译好文本更好地向国际社会传达中国智慧和中国观点。研究角度多种多样,如翻译的归化异化角度、关联理论视域、叙事学视域、对话理论视角、生态翻译学视角等。研究成果比较突出的单位是天津外国语大学。
近年来,习近平用典研究文献数量逐年增多,2019年文献数量达到一个小高峰。展望未来,相关研究可在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1)紧跟时代步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习近平用典也在不断增加。比如,2020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中引用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出自《后汉书·虞诩传》)肯定广大青年学生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中的收获与成长,鼓励青年学生志存高远、迎难而上。研究者们应与时俱进,紧跟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速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习近平最新用典》栏目的策划是一种非常不错的尝试。
(2)深入微观层面。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数量多、范围大、来源广,运用于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经过前段时间概括性、综合性梳理和研究之后,微观层面研究悄然展开。有就某一则典故仔细考证、追本溯源的,也有就某一类主题分门别类、深耕细作的。前者如任丽红的《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典故研究》,对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的来源、历史演变与人文反思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甄别。后者如杨立新的《习近平十大人才用典》《习近平十大廉政用典》等。
(3)拓展国际视野。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成语典故,不仅成为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也引起国际友人的研究兴趣。特别是大量多语种译文策略的研究,不但有助于让国际社会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政治哲学、政策理念,还刺激了国际社会对习近平用典现象的关注和研究,甚至出现了大部头的研究论文。如德国图宾根大学汉学系巴斯提撰写硕士论文《习近平演讲中的古典引用和成语用法》, “论文目标就是要用习近平主席经常引用的鲜活成语典故串联起中国五千年文明,让德国人更好地了解当代中国的处世哲学及追求和平的文化理念。”[16]这一案例表明,关注习近平用典研究的国际化,是一个不错的思考方向。
(4)创新研究方法。目前,习近平用典研究的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在大数据和信息时代,学界可从大数据、云计算等新颖视角,进行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合作研究。采用不同的定量研究方法,丰富研究手段,拓展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本文运用BICOMB及CNKI计量可视化分析系统等软件对习近平用典研究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得出有关结论和建议,也是一种方法创新和思路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