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园林特色的广东村落生态化改造策略研究

2022-03-07 11:01:18李俭珊
活力 2022年24期
关键词:生态化岭南村落

李俭珊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州 510405)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农等五大要求加快推进乡村的建设,建设美丽中国。要实施宜居、宜业、生产、生活、生态相统一的美丽乡村建设,村落的生态化改造和生态振兴是其中关键的一环。作为“中国三大主要园林流派”之一的岭南园林在地域文化上的辨识特征十分具有代表性。将岭南园林特色的地域文化作为广东乡村园林景观的主要内涵建设,将地域文化注入村落生态化改造之中,可以有效改善乡村环境,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增强乡村归属感,助力广东地区美丽乡村的建设工作。

一、广东地区新农村乡村振兴的现状

(一)新农村建设发展迅猛,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减弱

近年来,广东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较大的跨越,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人居环境也得到了不小的改善。截至2020年底,广东乡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5%,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所有行政村,乡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2%。但由于部分乡村盲目快速地建设,出现了大尺度硬质人工景观,部分自然河床、湿地被人为消除,不合理地砍伐乡土植物影响了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减弱。

(二)景观地域特征不明显,同质化严重

乡村景观在很大程度上是地域、习俗的一种动态的映射。但目前有很多村落在改造的过程中,景观规划设计者没有仔细考虑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区别,对于自然生态环境、乡村地域文化、城乡形象差异等方面考虑欠佳,甚至在村落景观规划设计中盲目套用城市建设模式。同质化、图纸化等现象把乡村变成比城市差一点的城市,破坏了乡村景观的原有生态格局。同时,村落在改造过程中,对农房的修缮和扩建也缺乏统一指引,乡村每个家庭价值观、审美观不同,这就造成了农房在扩建的过程中“自由发挥”,间接破坏和改变了岭南特色传统村落的格局和风貌。部分村落的街、巷、路在村落改造过程中缺少在细节及整体上对岭南特色的研究和思考,难以与当地特色相融合。这些情况都导致了广东乡村的许多文化特色、历史风貌日渐消失。

(三)绿地生态功能被忽略

随着广东乡村旅游经济的兴起,部分乡村开始注重具有集度假娱乐、生态观光、文化旅游功能于一体的公共绿地建设,但是有一些规划设计者没有因地制宜地分析广东地区的风土人情和风格特征,过于追求人工化、景观化、模式化,忽略了地域优势和绿地生态功能。选用与城市相同的观赏植物,如洋紫荆、大花紫薇等取代乡土自然植被,甚至盲目引种外来植物,也使乡村失去了特有的本土自然属性和乡土特色。

二、岭南园林的特征

兼容并蓄是岭南园林最鲜明的特点,有学者形容岭南园林之美:窈渺,灵秀,峻拔,简远,奇崛,空灵,所谓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岭南园林的布局中体现了人文适应性和自然文化适应性这两方面,岭南园林平面构图多见几何形,面积相对较小,追求固定的空间范围内独有一方天地的景象,在空间布局中力求建筑艺术美与自然风景美相结合。岭南园林造园手法简洁明快,敢于创新,不拘泥于传统材料和定式。岭南地区自古以来就作为通商口岸,因此航海的繁荣也产生了东西方文化的火花碰撞,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岭南园林营造者在设计施工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将西方建筑的某些特征引入中式造园体系之中,如岭南园林中的喷泉、彩玻璃画等景观元素,这在其他传统造园中是鲜见的。

三、广东村落生态化改造体现岭南园林特色的必要性

广东村落生态化改造体现岭南园林特色的举措有利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速城乡融合;有利于广东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乡村旅游产业经济收入;有利于改善广东乡村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改善乡村给人的不良印象;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乡村风土人情。

(一)有助于广东村落景观的内涵深化

地域文化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积累形成的,是乡村和乡村景观具有生命活力的根源。岭南园林文化的融入,使得广东村落景观具有了特殊性质。首先,岭南园林文化的文化价值赋予了广东乡村园林景观的文化底蕴;其次,每个地方都具有不同特征的地域文化,将地域文化融入乡村园林景观,可以做到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风格与特色,不再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最后,岭南园林文化是代代相传、不断发展的,将此地域文化转译成设计符号,应用于广东村落园林景观的建设当中,实现深化乡村景观的内涵,广东村落景观也就具有了不断更迭的内在动力。

(二)促进广东村落产业的良性循环

乡村景观之美,不仅凭借自然天成,更需要景观规划者独具慧眼地合理挖掘开发,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具有岭南文化地域特色、人文内涵的广东乡村景观是独特珍贵的景观资源,能促进广东乡村旅游及其他相关产业更好地发展,同时也能提高乡村居民对生活环境和岭南文化景观的保护意识,让乡村不再给人落后、单调、脏乱差的印象,从而吸引更多的游人前来和产业入驻,形成良性循环。

(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乡村景观是表达“乡愁”的载体,承载着某种精神寄托,是人们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归宿,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重大。改造村落景观时,应延续地域历史文脉,保护地域文化,成为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正面因素。广东村落生态化改造体现岭南园林特色,构建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价值的岭南特色文化景观,再现被遗忘已久或濒临消失的乡村文化,是一种非常直观的历史表达,不仅增添了广东乡村景观的人文色彩,还能让人们铭记历史,提升乡村居民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留住乡愁记忆。

四、地域文化融入村落生态改造优秀案例的启示

广州市黄埔区莲塘村村落改造工程是贯彻广州市“美丽乡村”建设14个市级示范点之一和“三旧”改造的首批示范点。莲塘村规划设计者坚持“保护性开发,地域性创新”的理念,即优先注重保护莲塘村具有岭南园林文化特色的村落环境和风景良好的自然空间格局,保护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保留莲塘村的建筑原貌,对原建筑修旧如旧。

在莲塘村的改造过程中,重构了古村的生活场景。增建了青砖毛石矮墙、洗衣台;搭建了戏台和祠堂广场,以便组织民俗展演、巡游和节庆等活动;以现代石材干挂技术,重建了具有岭南园林特色的古石桥;发掘利用原有的石钵、石凳、旗杆夹石、功名碑、砖瓦草木等元素,按照岭南古典园林风格进行景观规划设计;保留了见证莲塘村建村历史的古榕树。莲塘村在改造过程中,通过展示具有岭南地方传统特色的手工艺、荷塘采摘、节庆风俗、书院祠堂等文化,突出了莲塘村的文化特性,为乡村旅游增添了人文气息,弘扬了传统民俗文化。改造后的莲塘村村容村貌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蕴含岭南园林传统文化价值,展现一派植被丰富,遍植果树、岭南草木花卉,满池莲花香气袭人的和谐景象。

五、广东村落生态化改造策略和建议

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广东新农村应尊重本土景观的“乡土”气质,在体现岭南园林文化的同时,有序地引导城乡统筹结合,兼顾乡村绿地景观的生态效益、美学效益和社会效益,合理规划乡村的生产生活绿地、公共休闲绿地、农林防护绿地、自然生态绿地及附属绿地等。

(一)传承岭南园林文化,以小见大

岭南园林较少存在大尺度、磅礴宏大的空间感受,而是更注重空间使用的功能性及便利性。因此,建议在广东村落生态化改造过程中,传承岭南园林中“小空间”的营造,以“小空间”见“大文化”。岭南园林意境表达灵活新颖,以“以小见大”的手法创造丰富的意境,具有缩龙成寸、咫尺天涯的神韵,观景特点是以静观为主。广东村落生态化改造规划设计时,可以适当嵌入注重细节设计的小尺度文化空间,也可以营造一些体现文化内涵的南方人文景观,如亭廊水榭、果树夹道、清溪廊道、雨打芭蕉,以及小桥流水等,把岭南园林中的生态美结合在小尺度空间里,营造岭南特色村落。

(二)师法自然,理水置石

在小尺度空间进行塑石理水的塑造经营,是岭南园林特色之一。明代画家文震亨说过:“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因此,村落生态化改造中,水、石应成为必不可少的元素。

根据笔者的调研,岭南园林中水池一般用直线几何的组合形式,如方形、矩形等,也有将这种人工几何形的池形和自然曲线相结合的。岭南园林的理水除了水池之外,还有水井,广东每个村落都有代表性的水井。

岭南园林的置石往往和水、植物、建筑共同构成园林景观,岭南传统园林内多用峰石和散石。置石形式多种多样,可基座石景、可池岸石景、可梯坡石景、可附墙石景、可堆石为山。岭南园林中常见的石材是产自广东英德的英石。岭南传统园林中的石景,大多使用英石堆砌,因其形状嶙峋剔透,色灰典雅,与造园布局十分协调。

(三)因地制宜,合理保护和利用乡土植物

因地制宜,合理保护和利用乡土植物是绿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对于乡村振兴具有生态价值、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

从生态的角度上,乡土植物在村镇绿化和农作环境中,有较强的防御及保护能力,能有效抵御特殊病虫害,能较好地适应当地地域特点和气候特点,能涵养水源,稳固沙土,养护管理容易。

从人文的角度上,保留下来的植物是一种自然文化遗产,既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同时也承载了一代人的乡愁与眷恋。岭南园林在植物配置上种类多样,受文化的影响,很多植物都会有其美好的寓意,如石榴代表多子多孙,柿子代表事事如意,芭蕉叶枝大叶大代表家业鼎盛等。岭南园林中的植物种植还讲究务实性,古人喜欢在院子内种植果木,除了具有观赏价值,还可以食用。例如清朝富商潘仕成建的海山仙馆,根据余洵庆《荷廊笔记》记载:“园多果木,而荔枝树尤繁。”

(四)丰富文化载体,活用新型材料

岭南园林文化是一种无实体的意识形态,人们往往通过载体来转译和感知文化,这个载体也就是符号。文化景观符号的尺度是多种多样的,大到村镇的自然风貌、建筑群体、街巷路网,小到一棵树、一亩园、一扇门都是地域文化的符号。在进行村落改造设计时不仅要充分解读传统文化符号,更要使用好现代化新型技术和材料,将岭南园林文化转译成实体景观,让乡村地域文化在新时代继续焕发光彩。例如蚝壳窗,运用蚝壳采光是岭南地区的传统做法,选取质量好的蚝壳,打磨成薄片,嵌入门窗中,具有一定透光性且可以散热。岭南四大园林的蚝壳窗多应用在门头、檐廊及游廊的横披窗上,是岭南园林的一个装饰特色,反映了广东海洋文化的特征。又如竹景的应用,所谓“竹因景而活,园因竹而显”,竹景在岭南园林中有着难以抹去的重要作用。在村落景观改造中可使用新型材料竹钢来打造竹景。竹钢属于高强度的竹基纤维复合材料,其不导电,不导热,且防火防风,易于加工,可切割,可拼接,可着漆,使用该材料可使造景空间多样化,提高景观的趣味性和人文性。

(五)提高村民地方乡村文化保护意识

在村落改造过程中,村民往往会自发对房前屋后的空地进行小面积景观规划设计,但村民往往只会从功能实用的角度出发,房前屋后的空地大多被全部硬质化或建设成简陋的临时建筑,堆砌杂物。房屋前后用地的使用缺乏合理规划和引导,与改造后的村落景观极不协调,这使得乡村文化慢慢淡出村民的日常生活,地域文化在村民心中变得模糊,最终难以得到保护和传承。因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村落改造的主人不应是国家政府,也不应是行业精英,而应是村民本身。在实际乡村建设中,应提升村民的地方乡村文化保护意识,让村民参与到乡村建设中,参与到村落改造的决策和实际工程中,充分发挥村民作为乡村主人翁的职责和能动性。

结 语

广东传统乡村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人文、社会资源,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广东村落改造应以保护村落原有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体现岭南园林特色,体现传统乡村的岭南民俗特色和社会生活的演变过程,从经济发展和生态宜居的角度调整乡村文化景观的营建方式和模式。

猜你喜欢
生态化岭南村落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忆岭南
黄河之声(2022年14期)2022-11-16 10:58:50
雨岭南
心声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 01:56:04
油画《村落》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当代陕西(2019年7期)2019-04-25 00:22:40
不辞长作岭南人
商周刊(2018年26期)2018-12-29 12:55:58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绿色中国(2018年11期)2018-11-06 07:16:26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