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杭州历史文化段滨水工业遗产现状及问题分析

2022-03-07 14:27秦洛峰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通讯作者
建筑与文化 2022年2期
关键词:运河遗产杭州

文/秦洛峰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副教授 博 士(通讯作者)

陈煜琛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硕士研究生

引言

随着杭州的城市发展与产业的变迁,京杭大运河河道污染严重,工厂面临搬迁,京杭大运河及沿岸工业遗产重新定位角色的任务迫在眉睫。杭州为京杭大运河作了很大努力,但在这个过程中仍然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 杭州近代产业发展概况

总体来看,近代杭州工业以轻纺类为主,逐渐延伸出重工业等较为多元的产业格局,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40 年鸦片战争后境外资本大量进入内地,杭州也不例外,一些民族资本家开始效仿西方企业家投资实业,民族工业如轻工业投资到达了高潮。期间代表性的如1896 年创办于塘栖里仁桥下的大纶丝厂。第二阶段,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民族工业达到黄金时期。杭州的轻纺工业带动机铁工业一同发展,后随抗日战争爆发而衰落。其间代表如都锦生丝织厂、武林造纸厂、民生制药厂等。第三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面建设时期。

1949—1959 年,杭州调整为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城市,因此除丝绸纺织等轻工业外,还出现了重工业,形成了轻重工业兼顾的格局,后随“文革”衰落。此后杭州在80 年代初步建立了以机械、纺织、食品、化工为支柱的四大工业体系。

当下的杭州顺应长三角区域统筹发展的号召,积极谋划以数字经济成为优势产业集群,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成较强产业集群的全新格局[1]。随着杭州的城镇化进程,运河工业区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城市发展而面临迁出,工业留下的历史痕迹如何更新转型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2 杭州近代工业遗产建筑概况

杭州工业遗产在西湖东侧老市区和城北拱宸桥段两个组团聚集尤为明显。20 世纪中叶老市区段(约现南宋御街附近)主要从事作坊类小规模制造和交易,由于地处在较成熟市区中而较为局限,周边配套也相对成熟,因此这类遗产基本上没有改变周围的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大规模生产的需要,工业区被集中规划在运河拱墅段附近,运河段工业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策、生产力、技术的解放而迅速发展起来,该地区未被开发,因此兴建规模较大,含有钢混或砖混结构厂房、办公产业区、职工生活区等各类功能[2]。

由于产业类型,杭州留下来的工业建筑以中等规模厂房为主,也有规模较大的重工业厂房、建筑群和较小规模的医药工业建筑,其中部分正在更新转型中,而医药业建筑如胡庆余堂规模较小,稍加修缮便可以重新开张经营。

3 滨水工业建筑更新的驱动因素

3.1 城市用地需要

伴随城市地价上涨,原本区位条件带来的高昂成本成为限制其发展的制约因素,最好的选择就是向交通较为便利的城郊转移。此外杭州自2014 年起,在多重事件红利下,杭州外来人口高速流入、城建突飞猛进,从而带来产业结构变化,现状土地性质已经难以满足发展带来的住区及其配套建设需求,需及时用地的调整,将工业园区外迁,重新收储来缓解用地建设指标的压力。

3.2 历史价值

曾经的工厂配建了大量生活区,厂区职工衣食住行都在其中,当下在遗产附近居住的居民大多数都和这些工厂有关。在旧工业遗址的改造更新过程中,将这些记忆元素巧妙地和周围环境融合,既赋予老厂区新的生命,也可用于提示、教育来往游客曾经在这里有过一段历史。

3.3 融入生活发挥滨水价值

工业建筑在企业搬迁失去原本内在功能后,成为一座孤岛。在为工业遗产建筑匹配新功能时,应考虑将展示工业历史文化和当下周边的人居生活结合在一起,进行动态保护。运河段沿岸工业遗产占据了上佳的地理位置,再结合工业遗产改造后,自身拥有的建筑、机械美学价值可以迅速激发居民活力,创造滨水活动的条件,提升该地区的品质。

4 运河杭州段滨水区保护开发总体规划与重要节点分析

4.1 运河沿岸规划与文化节点总述

运河从北至南可分为自然生态段、历史文化段、公共活动段。其中历史文化段自义桥至朝晖桥,现存了大量工业遗存和历史住区,也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区段,而从该段的开发现状和时序性上,以石祥路为界限,又可以分为基本成熟区段和发展规划区段[3]。相比运河余杭段,城区段住宅用地比例较高,多数沿岸空间分布高密度宅地,公共性质用地只得呈现点状,较为内向,彼此之间联系不强;自拱墅段大兜路历史街区向北起,公共性质用地比例明显提高,且逐渐呈现带状分布,彼此之间联系加强;运河文化定位为历史文化活态遗产,由多个文化体验节点为支撑。

4.2 运河沿岸基本成熟段与发展规划段

基本成熟段大部分位于拱墅区,南起艮山门北至石祥路,该段又可以自南向北大致分成两段:运河历史文化带基本成熟段南部大致位于下城区,例来就是杭州的“原城”,为住区,很少有工业遗产。而杭州城北为旧时的老工业区,由于重点发展工业,60 年代起运河环境污染严重、水质变坏,最初建造的公房与1994 年后的房改房就这样和被污染的环境共存在一起;大规模的商品房开发起源于本世纪初,而后政府不断提升城北配套,在这个过程中搬迁了不少厂区,故部分住区由工厂拆迁置换而来,还有一小部分水乡原住民社区,如小河直街。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拆迁的一些工业遗产,则更新转型保留至今[4]。

运河沿岸发展规划段主要落位在大运河新城的规划中。运河新城打造一带双心三片区,西至通益路与京杭大运河、东至拱康路、北至拱墅界与余杭界、南至石祥路。运河新城以南为启动区打造运河湾新城及文化展示体验区,改造沿河的景观带,在石祥路以北的运河新城启动区打造结合商业、历史遗产文化、休闲于一体的滨水综合体;中片将平炼路炼油厂焦化车间遗址打造成工业景观公园,将原本的工业区打造成文艺展区;运河公共文化走廊共计打造总长5.8 公里,总面积45 公顷的休闲走廊,串联运河新城沿岸各个特色区域。根据2019 年大运河新城核心区的城市设计相关文件公示,大运河新城核心区主要包括了运河沿岸片区与半山工业遗存“锈带”,承接科创、数字经济等产业;沿运河地区依托滨水优势,更多打造文化、旅游片区。在运河沿岸主要包括了电厂河活力区、大运河首展核心区、运河文化岛、运河湾旅游综合体4 大片区,如启动项目运河湾新城,打造“一核一岛两港”,总建筑面积约为100 万平方米,其中公建配套约38 万平方米,住宅面积约62 万平方米,结合两岸历史景观体验走廊,形成一条充满活力的文化休闲滨水街区。

4.3 桥西历史街区

桥西直街北至桥弄街,南至登云路,拱宸桥是街区的标志物。明清时期,集市、航运、漕运兴盛,得名“北关夜市”和杭州的“十里洋场”,足见其商业影响力。工商业繁荣促进了各阶层的混居,街区因此区分出等级,较为多元化。1895年,杭州成为通商口岸,拱宸桥附近街区成为日租界,中外资本在此的投资、开发,使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城北工业建设带来的环境污染而逐渐衰败。经过整体保护整治后,现在的街区不仅保留了建筑物原有的内外形式,还摇身一变成为了集居住、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综合街区,吸引了大量人流,街区用地面积约8 公顷,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杭州市拱宸桥桥西历史街区保护方案》规划“一带”即沿运河景观带;“三区”包括棉纺工业文化区、里弄生活区、仓储文化区;“六节点”包括商业中心、张大仙庙、集施茶材会公所、财神庙以及货运码头遗址。

4.4 小河直街片区

小河直街历史街区位于杭州拱墅区,地处京杭大运河、余杭塘河与小河三河交汇处,起源于宋朝的“草市”。小河直街历史上因水而兴,至今仍可以看到会所、店铺、船埠等痕迹。现存的建筑大部分始建于清末民初时期,民居多为上宅下店的模式。随运河的污染和保护,小河直街也经历了从繁华走向衰败最后再生的历程,街区的定位以70%的居住功能为主;政府甚至鼓励原住民回迁,转型后仍保留了一半以上的原住民,街区的市井气息与文化商业相得益彰,被称为“最后的运河人家”。小河直街片区受限于其建筑形式,主要转型方向为小型商业,传统氛围较为强烈。

4.5 大兜路历史街区

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悠久,曾在宋代是城北重要的贸易中心,现存许多工业遗址和清末民初民居等历史建筑,历史街区整条街长为1100米,宽为5 米。明清时期,商铺林立、街市繁华,沿岸有许多码头,民国时期是拱宸桥地区码头往来城内的必经之路。2008 年改造为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基本保留了历史建筑的原本面貌,并融入当下湖墅生活。大兜路历史街区路径层次丰富,主要动线多层次向运河滨水界面开放;街区尽头连接富义仓,富义仓与街区以住区相隔,联系感比较弱,且富义仓改造为内向的文创园,改造时保留了其较为封闭的立面,与外界互动程度不高。

4.6 丝联16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造的杭丝联,是全国第一家涵盖制丝、丝织、印染的大型企业。现在是杭州市保护单位。2007 年,杭丝联旧址改造为丝联166 创意园区正式开放,该项目位于杭州市拱墅区登云路与金华路的交汇处,总建筑面积21400 平方米,园区被改造为一个极富魅力的创意产业园:杭丝联的旧厂房中穿插着许多有意思的空间,包含了各种业态,如:咖啡店、摄影工作室、餐厅等;项目南侧为城市主干道登云大桥,交通便捷;西面为大运河,具有独特的滨水风情与文化景观;东面为大型公园和商业街道,提供了良好的商业氛围。该项目与水系之间的关系被道路割裂,且视线上与运河联系被其他建筑打断,并且功能较为内向,除东面商业区外,大部分区域与人流的交互性不足。

5 运河沿岸遗产转型现存问题

自从2002 年开始的运河保护措施开始实施以来,杭州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和成果,但经过笔者对以上节点的走访和分析,发现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从宏观到微观,大致可归结为4个层面的问题。

图1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图片来源:参考文献[6])

(1)统筹法规层面的问题来源于遗产管理部门,主要表现为对遗产管理权责混乱,无统一管理部门;对保护对象所涉及具体保护措施的灵活度上没有明确规定等,未来需进一步确权确责,明确涉及落地的细则法规。(2)空间与规划层面的问题主要来源于规划阶段对遗产项目所在地块与周边资源、环境是否取得了良好的联系,主要表现为承载遗产的空间连续性差或遗产之间规划有其他非公共性质用地,通达性较差;与城市内游客枢纽点或其他著名景点缺少直接的公共交通等,未来在城市公交资源配置上需考虑到遗产节点的分布。(3)再次是业态定位层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遗产与人群的交互性较差;遗产项目转型价值定位与实际历史价值错配,造成游客认知偏差,做项目定位时应当需充分考虑到民众的参与度及保护侧重点。(4)最后是建筑与场所层面的设计问题,主要表现为工业风貌不足,原真性缺失;与水系之间的设计关系不足,缺乏相应的空间营造,项目应当发掘属地性的历史工业设计元素,避免千篇一律。

结语

大运河是结合了运河沿岸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并兼顾沿岸居民游客游憩、生态、美学等功能的线性开放空间。杭州段沿岸各遗产节点是杭州市大运河遗产廊道构建的前提,当下对其的保护已经取得重要成果,但结合本文分析,运河杭州段沿岸遗产廊道还需要一盘棋统筹考虑才能以点成面解决当下各种存在的问题。

猜你喜欢
运河遗产杭州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遗产怎么分
如泰运河谣
千万遗产
杭州院子
杭州
杭州旧影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