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茜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 讲 师
所谓的工业遗产(Industrial Heritage),主要表示的是遗存的工业文明,其往往具备较多的价值,包括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建筑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科技价值等。在这些工业文明的遗存中,会涉及与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并且还包括货栈仓库、车间、机械、工厂以及建筑等。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布局和用地结构的调整,诸多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逐渐迁离城市中心地带,遗留下许多旧厂房、仓库等工业建筑,俗称“工业遗产”。旧厂房其中蕴含着一个城市发展留下的印迹,同时也承载着一个时期的文化与历史。一段时期以来,我国旧厂房改造面临两种选择:要么是大拆大建,拆旧建新;要么无所作为,坐视不管,任其自生自灭。
20 世纪60 年代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哈布瑞肯(Habraken)教授提出开放建筑(Open Building),该理论赋予建筑开放性、灵活性和多适性。开放建筑是一种设计、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它将建筑环境中的社会、经济、艺术、技术等要素划分成组织(Tissue)、支撑体(Support)、填充体(Infill)三个层级,即相对应地把建筑划分为城市肌理、建筑主体和可分体三个层级。
旧厂房大多是单层或低层钢框架结构,具有大跨度的建筑特点,有着非常开敞的空间,具备良好的采光条件。结合开放建筑的设计策略,其不变的结构主体可作为开放建筑中的支撑体(Support),减少了在空间改造过程中的干预。将灵活可变的非承重部分作为填充体(Infill),通过填充体自由移动或更换来满足空间使用者多样化的功能需求。开放建筑发展兼具灵活性与高度工业化技术的建筑非常契合,强调建筑设计的整体秩序和群化思维,寻求内部空间的灵活多变和自我更新(图1)。
图1 基于开放建筑策略的旧厂房微改造过程(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由于文化创意具有附加值高、创新性强、节能环保等优势,其参与到改造中,与旧厂房特有的建筑结构、低密度的办公环境、工业文化氛围形成良好的内在互动。旧厂房注入文化创意,对其进行社会化改造,不只是简单地改变建筑外观、景观环境,而是将创意文化与工业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建设新型城市文化生活空间[1]。在保持城市原有社会肌理和空间结构完整性的基础上,对历史形成一种文化再生、活化,盘活存量的闲置空间资源,由文化创意激发旧厂房活力,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受到当时社会价值、技术与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还是以大改大建、铲平式重建的开发方式为主。国外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方式甚少出现在我国,更谈不上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其实旧厂房改造需要重视工业文化保护,因急功近利导致盲目拆建、过度改造等方式并不合时宜。应使地方工业特色得以进一步凸显,将关注点放在建筑环境改善上,对实际改造环节,尽可能地进行微改造,不要对原本文化造成太大的破坏,将工业文化、文明得以传承延续下去,更多地留下城市发展记忆[2]。在旧厂房微更新改造方面,也可以用城市艺术活动的方式加以实现。如,民间设计师负责联合发起,基于微观视角下,将各方空间诉求协调好,用最低的成本投资改造空间环境,使城市空间更具活力。对于微改造设计而言,实际上是确保现有建设格局不发生太大变化,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对区域功能进行优化,使得旧厂房建筑环境得以进一步优化,例如保留修缮、建筑物功能置换以及局部拆建等。
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也是惠州市经济飞速发展的三十年,惠州市坚持“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道路。在那一时期,惠州基本上实现了全民做工,极大程度上推动了工业发展,许多工厂也在这一时期建造形成。2000 年初伴随第三产业兴起,城市扩张、土地开发、人口增长、产业结构、技术创新以及生产方式的迅速变化,惠州市从工业时代走向后工业时代,城市功能和结构在改变,加上“退二进三①”工业用地政策的提出,加速了传统工业的衰落[3]。近年来这些工厂不断远离城市或消亡。旧厂房中蕴含着城市的发展经历,显示着这座城市的繁盛根基。但是,这些工业建筑由于使用寿命短、改造难度大、产业化水平低、建设方式粗放、资源能源浪费等诸多问题被遗留、闲置。
广东省惠州市作为东江之滨、粤东门户、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如今继续发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东岸战略腹地和枢纽门户优势。在2010 年颁布了相关实施意见,从此惠州“三旧改造”正式实施(表1)。一直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被大量消耗,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与当前社会发展需求不匹配,我国各大城市基本都存在一定的土地资源供求矛盾。广东省可以说是改革的先锋城市,通过惠州的三旧改造、深圳的城市更新,均会起到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盘活存量土地的作用。一个城市的土地资源本就有限,特别是核心区域更是土地资源紧缺。基于旧楼改造、存量提升下,开展“三旧改造”工作意义重大。无论是存量规划,还是增量规划,其本质是相同的,就是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开展旧厂房改造,会使其具备良好的商业功能,也向外彰显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表1 惠州“三旧改造”内容(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旧厂房是城市历史发展的遗存,彰显着城市的工业文化,更是促进城市文化发展与延续的关键载体。与一般的文物保护工作不同,工业遗产保护的关键在于实现产业建筑物的再利用。尽最大可能将工业生产类建筑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及原有特征保留,在此基础上,将新的功能、空间元素以及创意文化引入其中。适用性再利用(Adaptive Reuse)主要遵循的原则是,需要在新功能引入环节,保证建筑外观保留原有历史风貌,同时还应良好地满足新的使用功能需要,最终将其打造成新型景观。由工业记忆转向文化创意,将旧厂房自身的“场所记忆”与创意文化相结合,实现跨时代文化交融碰撞。在近代产业建筑保护方面,一方面需要留存原有工业建筑,另一方面需要将其生命力再次唤醒,最终使其与现代化生活良好融合。
基于区位角度而言,城市在不断发展中,核心区域在逐渐扩大,以往用作厂房的区域,现在已经是城市中心区域并且是极具利用价值的资源,经济价值较大。基于成本角度而言,改造旧厂房所用成本,会远远低于重新建造所要花费的成本,能够很大程度上节省投资。基于业态角度而言,旧厂房具备较多的结构特点,空间面积较大、楼层相对较低,可以实现项目功能的重新定位,也可以创造出新的形式,从而使个性化需求得以良好满足,生活理念上也会向着更为创新的方向迈进。
在旧厂房微改造设计中的景观环境方面,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生树种,以低干预的手法将原场地赋予新生命,维系原生态可持续性。例如旧厂房附近的百年大树,以场地本身的生态特征为指导,只对林下灌木进行重新修整,保持整体线条干净利落并且视线通透。不会对原有生态平衡进行破坏,将这片区域原有样貌保留得更为完整。对于一些光照不均匀的区域,可以在其间种植耐阴植物,通过多样化的手段使植物更具层次性,利用碎石进行填充,实现景观空间与自然的良好融合,过去与未来碰撞下形成优质的生活场景[4]。对特殊生活场地意义进行探索,用现代手法演绎自然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工业遗产其自身具备较为独特的美学价值,可以成为城市文化认同的重要内容和当代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正如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所指出的:“即便是废弃的建筑物,也会留下种种痕迹,揭示出以往各时期的种种记忆、梦和希望。”[5]现代艺术的思想影响了对工业景观的理解,过去传统认为是丑陋、毫无保留价值的工业遗产,在现代的艺术家和设计师看来,就如同是工业生产在大地上留下的艺术品。这些工业遗产保留了一系列工业活动的情景,是人类工业文明的见证,饱含技术之美。旧厂房建筑中存在的断垣残壁,那些破旧的院落,甚至是石缝、墙角中存在的各种植物,无一不散发着历经时间与历史沉淀之后的美感。处于旧厂房的建筑空间中,会使人的情绪放松下来,身体与灵魂从紧张焦虑的都市生活中脱离。
东江酿酒厂改造项目:野岛文化生活社区。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惠州市主要的工作性质是食品制作。1951 年,在黄家塘39 号发展形成了惠州酒业联合社,后来以东江酿酒厂闻名远扬。2002 年,东江酿酒厂进行了营业调整,停止营业。从那一时刻起,酒厂就处于闲置状态,其中的厂房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存在,只具备居民活动及参观功能。东江酿酒厂带有极为浓厚的90 年代岁月痕迹,虽然一直处于空置状态,不过一直屹立的旧烟囱已经成为该地区的主要建筑标志。经过实际改造后,野岛文化生活社区(图2)已经成为了一个全新格局的商业社群,具备较强的创意文化导向性。项目旧址总面积达到了1.2 万平方米,在与当地文化、新逻辑以及新视野的良好结合下,创建出了独具特色的原生建筑。在18 栋既有区域特色的建筑上进行修复和更新,保留原生绿植、建筑材质、建筑结构,结合商业策略构想、园林设计、建筑设计进行微改造,实现建筑社群塑造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图2 东江酿酒厂改造前/后对比图(图片来源:惠州市泽然旅游文化有限公司)
野岛文化生活社区的业态规划功能包括创意工作室、生活美学馆、文创品牌、复合书店、婚礼策划、灵感文艺小店、野食酿饮馆等业态(图3),能够在保存旧厂房的风貌的基础上带来独特新兴的商业业态,与惠州“三旧改造”的初衷完全吻合。
图3 野岛文化生活社区业态规划(图片来源:惠州市泽然旅游文化有限公司)
东江酿酒厂区里存有零零散散因荒废而开始野蛮生长的植被,在规划野岛文化生活社区的过程中也被尊重原生态的设计理念保留下来。在保存了原有环境肌理的基础上,文创输出开始了新的“野蛮”生长。肆意生长的杂草、砖瓦堆砌的石阶等,看似毫无章法的摆放,其实都经过仔细考究的,所有历史痕迹成为雕刻和创造野岛文化生活社区的画笔。这一项目中,将原有的绿植保留了下来,并且在其中加入了现代都市生活理念,实现了原生与新生的有机结合(图4)。
图4 野岛文化生活社区的建筑与生态绿植微改造(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野岛文化生活社区以文化创意作为内核,废弃的工业建筑在开放建筑的设计经营理念下进行社会化微改造,强调建筑设计的整体秩序和群化思维,商业业态的不同形式作为填充体自由移动或更换来满足多样化的功能需求,寻求内部空间的灵活多变和自我更新(图5)。例如,从2020 年开始,社区内使用同一个区域的场地先后打造了“复活的糯米”野岛旧物展、“夏至的禁果”涂鸦作品展、2020 野岛市墟计划等文化创意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收获了一批忠实“粉丝”。
图5 野岛文化生活社区的文化创意入驻形式(图片来源:惠州市泽然旅游文化有限公司)
东江酿酒厂与传统的旧厂房改造项目不同,野岛文化生活社区不是简单地将旧厂房翻新,而更加注重构建文化内核,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活社区。通过微改造重塑旧厂房建筑,以在地的角度去思考解决建筑固有的问题,加入新颖有趣的成分,让新型商业去赋予旧厂房建筑更多可能。尽可能契合现代消费者的情感诉求,通过极富文化创意的手段,进行特色打造,使周边商业业态逐渐提升。闲置许久的旧厂房成为了新型的文化标志,一方面起到了美化城市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使得市民的文化生活更为丰富,更是使空间品质得以大幅度提升。
综上所述,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需要将旧建筑良好地留存下来,并通过有效的方式使之与现代化城市生活有机融合。对于一个城市的工业遗产而言,不仅见证了城市的发展,而且对城市文化发展意义重大。基于适当再利用及开发,因地制宜地结合开放建筑的设计策略,充分利用旧厂房现有的内部空间格局,与创意文化相兼容。旧厂房作为工业遗产在保护空间肌理、建筑形态、场所记忆的基础上,结合内部特征和区域环境实现其功能、经济、文化、生态上的复兴。许多既有旧厂房仍处于惠州市城区中经济核心区域,在荣光褪去后也曾凋零破败,是城市社会化“微改造”让旧厂房不仅保护城市建筑原始肌理,还形成新型创客社区或者网红景点,聚集人气提升城市的活力。
注释:
①第二产业从市区退出,发展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退二”就是对内环路以内及附近重污染、能耗大、效益差的工业企业有重点、分层次、分区域、分时段进行搬迁、改造或关闭停产。调整城市市区用地结构,减少工业企业用地比重,提高服务业用地比重也称为“退二进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