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和平
(山西路桥桥隧工程有限公司,山西 朔州 036000)
此公路工程项目的全线长度为18.22 km,起讫桩号为K51+815—K70+037,采用的是双向四车道,设计的行车速度是60 km/h。此项目于2016年9月15日正式通车运行,因为交通量比较大,且大型载重货车通行数量相对偏多,沥青路面产生了病害,主要分为裂缝、车辙以及松散等现象。经过对路面实施全面调查,其中车辙、裂缝病害占比较高。为了能够提升公路行车安全性,增强路面的路用性能,经讨论研究确定选择微表处技术对原路面病害实施养护维修。而微表处选择的是分段摊铺施工,单侧车道的实际摊铺宽度为7.5 m,摊铺厚度控制为10 mm,在施工完成之后应保证养护时间≥2 h才可通车。
此项目中选择的沥青是SBR改性乳化沥青,相关技术性能检测数据结果见表1。
表1 SBR改性乳化沥青技术性能检测数据结果
集料选择的是玄武岩碎石,其质地坚硬,且强度级别较高,其相关技术性能检测数据结果见表2。
表2 集料相关技术性能检测数据结果
结合设计、施工基本要求,合理设计MS-2型微表处混合料的级配,见表3。
表3 MS-2型微表处混合料级配设计
在施工之前需要将沥青路面清理干净,确保路面无任何的杂物[1]。同时采用高压水枪进行冲洗,待其达到干燥状态之后才可以实施摊铺作业。
为了能够确保通行的顺畅性,应选择“半幅施工+半幅通车”的模式,合理划定施工区域,以确保安全、高效施工[2]。具体施工时以1 km作为施工段,提前开始交通管制,安放锥桶,最大程度上减小对交通造成的不利影响。
在微表处混合料正式摊铺施工之前,需要认真检查原材料性能与配合比情况,以保证满足施工规定要求。在摊铺施工时选择边拌边摊铺,且摊铺机需要缓慢、匀速行驶,按照规定对摊铺效果进行检测,若是发现问题则必须及时停止摊铺,确定原因并解决后才可以继续施工。而在摊铺结束后紧接着就是实施碾压,需要对压路机的轮胎进行洒水处理,以免出现粘轮现象。若是局部位置出现了缺陷,则应通过人工方式进行找补。
为了能够提升路面的平整度,需要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微表处接缝问题。针对横缝处理而言,需要在摊铺机停止之前选择软铁皮把摊铺面进行覆盖处理,以免由于摊铺厚度出现较大变化,从而对路面的平整度造成不利影响;针对纵缝处理而言,需要合理控制搭接宽度(一般≤80 mm)[3]。
为了能够掌握沥青路面微表处养护前后的抗滑性能表现状况,选择5 km施工段作为研究对象,每1 km从路面中选择1个测点[4],然后通过摆式摩擦系数完成沥青路面的抗滑性能有效检测,具体检测数据结果见表4。
表4 沥青路面微表处前、后的抗滑性能检测数据结果
根据表4中的检测数据结果可知,此公路工程中沥青路面微表处前的抗滑摆值均值是42,而沥青路面微表处后的抗滑摆值均值是63.4。由此表明,公路工程沥青路面经过微表处之后,路面的抗滑性能得到了有效改善,且符合公路标准规范要求,保证了公路行车安全性[5]。
选择5 km路段进行沥青路面微表处前、后抗渗性能检测,每1 km选取1个测点,具体检测数据结果见表5。
表5 沥青路面微表处前、后的抗渗性能检测数据结果
根据表5中的检测数据结果可知,此公路工程中沥青路面微表处前的渗水系数均值是105.6 mL/min,沥青路面微表处后的渗水系数均值是10 mL/min,沥青路面微表处后的渗水系数显著减小,表明沥青路面微表处后抗渗性能得到了增强。
选择5 km路段进行沥青路面微表处前、后车辙深度检测,每1 km选取1个测点,主要通过3 m直尺与钢尺实施检测,具体检测数据结果见表6。
表6 沥青路面微表处前、后车辙深度检测数据结果
根据表6中的检测数据结果可知,公路工程中沥青路面微表处前的车辙深度均值是10.3 mm,沥青路面微表处后的车辙深度均值是2.9 mm。沥青路面微表处后的车辙深度显著减小,表明采用微表处养护技术有效改善了沥青路面车辙病害,提高了路面行车舒适性与安全性。
本文以实际公路工程项目为例,重点研究了沥青路面微表处养护施工技术,主要包含了微表处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混合料摊铺以及接缝处理等方面,同时对沥青路面微表处前、后的相关技术性能实施了检测,得出结论如下:①经过分析公路工程沥青路面微表处前、后抗滑摆值检测结果得出,微表处后的沥青路面抗滑摆值均值是63.4,完全符合公路工程规定要求,有效确保了公路行车安全;②经过分析公路工程沥青路面微表处前、后渗水系数检测结果得出,微表处后的沥青路面渗水系数实现了显著下降,表明了微表处后沥青路面的抗渗性能得到增强;③分析公路工程沥青路面微表处前、后车辙深度检测结果得出,微表处后沥青路面车辙深度均值是2.9 mm,有效改善了沥青路面行车舒适性与安全性;④微表处施工技术具有效率高、质量好以及经济性等优势,养护后能够有效增强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从而提高沥青路面的行车舒适性与安全性。
[ID:012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