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创融合”背景下科技创新活动对高校理工科专业学风建设的影响因素探析*
——以某理工科高校学生为例

2022-03-07 09:42徐卫晓王琛张翱
智库时代 2022年5期
关键词:学风竞赛科技

徐卫晓 王琛 张翱

(青岛理工大学)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通教育和教学全过程。可见,将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对实现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尤其是理工科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让学生在“互联网+”、创青春等竞赛中,将创新创业理论与思想政治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助推高校的学风建设水平。

二、理工科专业学生在学风建设和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对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在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因自身因素导致成绩薄弱占65%,因教师因素占20%左右。在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中(如图1所示),67.25%的学生因为学习力不足,学习的自律性相对比较差;57.64%的学生进入大学后,缺乏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对于自身的职业规划缺乏理性的认识,无法树立正确的三观,出现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的现象。33.62%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或有所懈怠。大部分学生对于专业课的重视程度普遍比较高,但对于一些公共基础课,学习兴趣不高,没有足够的重视,课堂纪律比较差,甚至出现旷课、早退等情况;38.34%的学生学习方法不得当,继续采用高中时代的学习方法,处于被动应付状态,不肯虚心接受老师的指导,更不愿意课后主动与同学交流,出现挂科、降级或者退学的现象。此外,校园文化比较浮躁,文体活动居多,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环境和氛围不浓重,缺乏高水平学术讲座和科技创新活动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高校良好学风的形成。

图1 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占比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影响问题(如图2所示),63.76%的学生认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对于自己的学习影响比较大,教师应该尽可能多的与学生交流学业规划、学科发展等问题;48.47%的学生认为应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授课方式;47.6%的学生则认为教师的人格魅力对自己的影响比较大。

图2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影响问题

问卷调查显示,理工科学生在科技创新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科技创新信息获取渠道相对比较少,对各类比赛的规则以及比赛形式等了解的不充分、不具体;2)科技创新创业导师库不完善,信息公开性有待提高,部分专业教师对于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缺乏热情;3)科技创新管理体系不完善,奖励措施不到位,学生在经费和物质上保障力度不够。可见,构建合理有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以科技竞赛为抓手能有效实现高校优良学风的建设。

三、科技创新对高校理工科专业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科技创新活动有助于提升理工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校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表现在专业课的学习成绩、专业实践技能以及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等方面,通过科技创新活动,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调查问卷显示,如图3所示,参加过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中成绩在专业前10%以内的占57%,专业前10%-30%的占36%,专业成绩在50%之后的基本为未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同学;在参加过科创活动的学生中,有83%的学生认为科技创新能有效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可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高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学生在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时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也能反过来增加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理论素养,又可以营造你赶我拼、勇争上游的良好学习氛围。

图3 学生学习成绩与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对比

调查数据显示,参与过科技创新的同学和未参与过科技创新同学的课外时间利用率不同(如图4所示),参加科技创新的学生能合理规划并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实现时间最大化利用,且有81.5%的学生认为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能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增强科技创新的概念和意识。而没有参加科技创新的同学则有63%的同学基本不会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不少同学则沉迷于网络游戏等,逐渐迷失自我,失去学习的目标和兴趣。

图4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科技竞赛情况

(二)科技创新有助于提升团队协作能力,营造良好的氛围

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多以团队的形式参加,学院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科创学习小组等,能提高大学生的科创意识、动手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调查显示,有90%的学生认为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后自身的学习效率明显提升,也能促进同学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以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某班为例,带头参加科技创新的人数达到班级总人数的50%,班级参与科技创新人数覆盖80%的学生,班级获得国家级、省级及以下奖励40余项,学生的综合成绩在整个年级中位列第一,平均成绩高于80分的比例位列第一,班级多次获得“优良学风标兵班”称号。可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助于提升团队的协作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科技创新有助于提高学生就业技能。就业率是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科技竞赛对学生的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具有显著提高的效果[2]。调查显示,在大学期间参加过科技创新活动的毕业生在就业、考研、考公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获得成功的机会更大。参与调查问卷的学生所在班级中,参与科技创新的人数越多,班级整体的就业率和考研率相对都比较高,可见,学生在科技竞赛中获得的各项技能对于以后的就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推动高校学风建设的新路径

(1)注重思政元素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融合。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基地,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造性思维[3,4],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将实践导向和问题相融合,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课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观,改变以往专业教学上创新教育的不足,引导并教育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导向相统一。

(2)丰富科技创新活动载体,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学院通过一系列科技创新的基础性活动,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广大学生踊跃参与、互助合作、协同创新,展现了机械学院特有的、宝贵的精神风貌。如邀请校内外科技达人,开展“匠心机车讲坛”、科技创新报告会、指导会、座谈会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明确科技创新的目标和方向;开展机械手绘图竞赛、机械拆装大赛、实训技能挑战赛、科技趣味实验展示等活动,强化学生的理论研究基础、专业基础,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3)规范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学院不断加大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引领更多的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先后利用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QQ群等媒介,采用“线上+线下”交叉融合的方式实现“微助研”,让学生在关注学科发展动态和实践应用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各类科技创新信息;利用“微思政”平台开展评比展示活动,对优秀学生的科研事迹进行宣传,引导广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设立不同功能的科技创新协会为参赛学生服务,提高学生们参与比赛的积极性;开展“以老带薪”传帮带活动,实现不同年级之间的帮扶指导,充实大学生的科技创新队伍。

(4)优化创新创业导师库,完善奖惩制度。学院根据各个专业及教研室设置情况建立了详细的创新创业导师库。在比赛过程中,指导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通过与学生多次沟通交流更好地指导学生参加竞赛。在指导参赛的过程中也有助于提高指导老师的个人能力,奠定良好的学风建设基础。为此,学院应该在职称评审、工资和福利待遇等方面给予指导教师一定的奖励,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的热情,把教学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学风。

优良的学风对学生的专业成长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对高校思想文化建设和精神价值的传承、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科技创新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学以致用的实践平台,能有效促进学生发掘自己的闪光点,展现自我价值。因此,在“思创融合”视域下,将大学生科技竞赛与高校的学风建设紧密的联系起来,以科技竞赛为抓手,坚持走“赛场市场一体化”的道路,形成以赛促学的优良氛围,建设良好学风。

猜你喜欢
学风竞赛科技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对党建促学风、学风固党建的辩证思考
科技助我来看云
创新思维竞赛(3)
科技在线
高职院校大学生学风考风作风的建设
科技在线
创新思维竞赛(6)
科技在线
炊事员的几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