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实质等效”的外语课程思政内容与路径优化研究*

2022-03-07 08:17王艳素王丹
智库时代 2022年6期
关键词:协作价值观思政

王艳素 王丹

(温州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引言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明确指出,我国高校人才体系培养需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校一门通识课程,具有学时长、涉及学生面广的特点,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大背景下,其对于大学生的立德树人、综合能力、文化自信等软实力的影响价值不可掂量。外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和研究已跟上步伐,但自上而下的理论模式研究较多,而自下而上的实践研究微乎其微(罗馨2020)。

二、课程思政现状

全国上下课程思政建设如火如荼,示范课程、示范中心、示范院校陆续建立,改革自上而下,是否会停留在“贴标签”阶段,能否深入落地?课程思政与思政育人是否只是“两张皮”,两者能否协同发展,课程思政能否实现“实质等效”?

作为覆盖面极广的大学英语通识课程,大学英语教师急需探讨如何在课程中挖掘思政主题和元素,如何将课程思政主题和元素这一勺“盐”,融入语言技能教学这碗“汤”中,实现二者有机融合,让学生在语言知识和技能学习中得到心灵的滋养,以达润物细无声之效。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自下而上,从大学英语的思政内容和思政路径两方面进行实践探索,拟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大学英语通识课程如何在内容上优化思政教育?(2)大学英语通识课程如何在路径上提升思政教育?

三、思政内容建设

(一)教材本土化内容缺失

最新版大学英语指南(2020版)指出,大学英语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其人文性特点决定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另一方面可致力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论跨文化交际还是中国文化内容的输出,都需要有关于中国相关主题的输入材料作为前提条件。

无论国内外,教学素材的选择与编写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下,其本身承载着一定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Feng 2019;徐锦芬2021a)。但由于历史原因,现有大学英语教材内容的现状是关于中国本土化文化与科技内容的比例严重不足或基本缺失(刘正光,岳曼曼2020)。由于内容知识的匮乏,即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技能,但是仍很难对关于中国本土化的信息进行有效表达。因而,大学英语要达到立德树人的高度,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其教材中本土化教学内容的补充建设就变得迫不及待。

(二)思政内容融入

外语课程要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急需在教材内容方面选择合适的思政内容作为切入点,需要在教学设计上“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出发,实践有内容、求成效的“实质等效”的思政路径。外语思政课程需将育人的内容、要求、原则等与大学英语课程有机结合,科学融入;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能力的成长,重视教学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维度,将德育理念贯穿于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中。(徐锦芬,2021)

本课程思政内容建设主要基于单元主题进行项目式设计,补充关于中国本土化信息的英文平行材料,围绕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进行挖掘探索,通过普世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美德等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思政案例举例

例如,以大学英语中一篇题为《洗衣妇》的文章为例,主题关于劳动谋生。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图片素材,引导学生探讨“劳动”与“不劳动”的生活方式的选择与依据,思考价值观对于人们的生活与方式的影响,提供语言支架,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立场。

首先,以课文文本为依托,探讨主人公身上勤劳、奉献、诚实、责任、自立等品质,从而自然引出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分析讨论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比较与讨论分析学生与自己年老的父母、主人公的儿子与母亲,进一步思辨阐述中西方家庭观中对于赡养老人的异同点,分析“孝道”在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地位及对我们的深刻影响。进而通过主人公的老龄化问题触发中国以及全世界老龄化的社会问题,补充关于中国老龄化的相关英语阅读素材,以PAD对分课堂模式开展互动,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责任、担当精神进行小组协作探讨作为中国的准医生如何应对中国社会老龄化的现实问题。

四、思政路径建设

(一)融入路径原则

本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围绕学生“我思、我说、我悟”的教学理念展开。以 “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为指导思想,以孙有中教授在2019年提出的TERRIFIC思辨八大原则(对标/评价/操练/反思/探究/实现/融合/内容)为方针(孙有中,2019)。在实现语言技能提高的同时,通过TERRIFIC中的策略与途径,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而课堂思政的思想与元素,没有刻意而是在主题导入、思辨思考、词汇巩固、拓展讨论等环节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自然融入。

课程围绕线上+线下的混合式课程而设计,学生自主完成线上学习部分,其中包括单元主题导入、课文重点词汇表达、课文文本分析、语言技能拓展、主题文化延伸等内容。因此,线下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帮助学生检测线上学习效果,二是搭建支架,让学生对相关主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通过学生小组的积极参与和互动,在思辨中思政,进一步实现思政育人目标。

(二)以小组协作为中心的多元互动路径

在教学方法上,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协作小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小组协作互动教学法和内容与语言融合模式(CLIL模式),实践协作为中心的多元互动(见图1)。例如,1.学生与智能端口(微助教平台)互动,检测文本的理解与词块的掌握;2.学生与学生互动,教师提供语言支架,同伴在语言与思维上相互交流,实现协作学习共成才;3.教师、学生、拓展材料之间相互交融互动,采用对分课堂模式,通过教师与同伴的支架影响,在操练与提升语言的同时,实现对主题的概括、分析、阐述等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方式推进思政育人目标。

图1 小组协作互动路径

五、思政教育优化效果

(一)内容融入效果

大学英语学习总体比较被动,许多学生没有充分发挥个体的主体性作用,以应试为导向,且过度依赖老师。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多数学生重“应试技巧”轻语言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忽视通过大量听力和阅读等输入材料和输出机会来提升读写综合技能的认知规律。

但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对英语知识与实际生活实践相联系的素材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在教师有意地引导与组织中,学生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进行自主的讨论式及探究性的学习。因而,符合学生认知与情感的思政内容建设才会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任务,享受学习过程,从而促进思考与感悟(徐锦芬,范玉梅2019)。

本教学研究对象为四个教学自然班,总共215人。主题式项目中中国本土化信息的英文材料成为思政教育的一个杠杆,激发了学生内在兴趣点;通过小组协作的各种互动、学生间的“同伴他启”,学生在思辨倾向、思政素养、思辨性表达等方面都有明显改变。例如:

学生1:因为对项目式话题比较好奇,我会查询相关资料,然后再思考所提出的问题;线下参与度是比较好的,有利于表达个人的观点,讨论开放,思维碰撞,感觉很好。

学生2:关于中国的平行拓展材料,补充了我们原本对于相关主题的空白,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主题的背景,更好地参与讨论、给出自己的看法。比如代孕话题,让我深刻地思考医学的发展所面临的伦理挑战。

学生3:相较于课本,与主题相关的拓展材料会更加吸引同学们的眼球,进行更深的思考。比如说老龄化这个话题,结合医生身份,引发了我的很多思考。在第一次做个人演讲的时候,我就是通过社交平台去搜索事实和评论,并和自己的想法进行思辨性地比对和融合。

(二)多元互动方法的效果

本思政主题项目式教学主要采用小组协作互动教学法,强化同伴支架作用,通过搭建学生支架、教师支架,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态教学氛围,学生在协作互动交际中实现语言技能的提升与思辨情感的培养。项目通过思辨策略赋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特质,实现语言技能的训练与思辨情感倾向的培养,在积极的语言环境中进一步促进思政育人。

对215位同学进行五级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小组和小组中的同伴对学生个体的口语输出、写作输出以及情感倾向影响。A1关于小组协作对个体口语输出,A2关于小组中的同伴对个体口语输出,A3关于小组协作对个体写作表达,A4关于小组中的同伴对个体写作表达,如下表统计描述,均值在3.828—3.930之间;G1关于小组协作对个体的实践兴趣,G2关于小组协作对个体的信心,关于兴趣与信心的情感倾向均值在3.642—3.851之间(如表1)。以上数据表明,学生对小组协作和同伴对个体所起到的口语输出、写作输出、情感品质方面非常认可,大多数同学同意或非常同意小组协作互动法以及其中的同伴支架作用对个体语言技能的提升和情感倾向的变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表1 小组协作对语言技能与情感倾向影响的描述分析

(三)实践反思

在思政育人的大背景下,在混合式教学的模式中,有效利用线上课程资源,对标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这是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也是对教学提出的一种更高要求。在混合式教学模式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做好线上线下的连接,如何实现学习认知、语言技能、情感价值观的耦合,如何解决外语通识课程大班教学的问题等都值得深思:

(1)语言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而外语教学长期以来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使得学生的语言学习更多地停滞在低级思维阶段,学生的思维常与语言脱钩,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也逐步被抹杀。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迫切需要具有思辨思维,在教学的设计上兼顾语言、思维、思政素养。

(2)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英语通识课程,学生人数众多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极为有限的。因此,利用学生的语言、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通过小组协作,发挥同伴支架作用,是否是目前可探讨的既经济又可为的课堂模式。

六、结论

开展大学英语通识课程的思政育人,实现课程思政与外语教学的有机融合,是每一位大学英语教师的时代担当。本文通过外语课程思政内容与思政路径两方面,探讨如何通过中国本土化内容融入与小组协作优化大学英语思政实践,并讨论了实践效果,丰富了大学英语通识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意义。

教学是一门艺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亦如此。世界局势变化莫测,时代变化多端,学生个体差异日益明显,面对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大学英语教师如何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融入课程思政内容、优化路径,推进实质等效的立德树人之教育目标,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索与实践的时代命题。

猜你喜欢
协作价值观思政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鲁渝扶贫协作进行曲
扶贫协作中的山东力量
思政课“需求侧”
监督桥 沟通桥 协作桥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