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新,瞿立新,陶丽萍,钟伟跃,冯 琰
(1.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无锡 214028;2.无锡村田电子有限公司,江苏 无锡 214028)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学生技能与素养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出现企业用工荒、学生就业难的尴尬局面,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长期以来存在重技能、轻素质的情况,导致学生缺失职业素质,无法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是高职院校的盲点、也是难点,更是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求的痛点。职业素质教育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而,全面推进职业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
关于国外学者对职业素质培养的研究综述,1941年美国学者John Flanagan开启了职业素质问题的研究;1969年美国学者Chickering提出发展能力、管理情绪、相互依赖、人际关系等七大发展的因素;1999年Jones&Kwan提出在专业知识与技能、开拓视野、成熟、个人发展这四个方面对高校教育的期望。20世纪90年代之后,德国发展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以关键能力为核心概念,具体指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以及个人能力等;在日本发展良好的职业培训体系,坚持终身职业教育,重视企业文化教育,通过加强职工的忠诚度和荣誉感,增强职工的凝聚力,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关于国内学者对职业素质培养的研究综述,萧早荣(2021)[1]提出构建“四位一体”的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机制,实现社会、学校、学生“三方”合力共振,构建核心素养培养的“三全”模式;王靖(2019)[2]提出构建“三堂融合、双元双导”的学生职业素质提升工程,已实现新时代工匠精神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融通;刘荣红(2021)[3]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育人工作的主线,构建“三课堂”联动教学,实施“双学分制”考核,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余凡(2020)[4]提出核心素养,强调人才终身学习、自主发展、自我提升和适应转型能力,这是社会大融合发展形势下人才需求的关键特征;刘李娥、吴访升、盛杨(2019)[5]提出全员化的职业素养培育理念,全方位的通识教育保障制度。如何进行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研究多数在基本理论方面,没有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提出职业素质具体培养的内容和方法。
职业人必须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过硬的职业技能才能胜任岗位,才能成为真正的职业人。而职业素养可以看作由以下两方面构成:职业素养=精神层面素养+行为层面素养[6]。精神层面素养包含了价值观、职业认知、职业情感、个人性格等方面的内容,本研究重点探索行为层面的职业素养。
课题组认为行为层面的职业素养是企业员工在生产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或准则。这种规范不只是指某种文字类的标准、基准,更是指在生产活动中模式化的工作方式和手段。一个职业人要适应现代职业岗位不仅仅要拥有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更需要掌握工作推进和工作改善的方式方法。
在村田公司员工的成长阶段为新人→熟练员工→中坚员工,而这三个阶段对员工的期望是不发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发生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按照标准和流程作业,这是职业人的基本职业素养。发现问题是拥有知识和经验的前提下,能够在工作现场感知异常或问题,并且及时报告。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懂得事物的原理原则和改善问题的基本原则,并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分配,有计划地推进改善。
所以本研究把员工的成长与职业素养(行为方式)的关联性表达如下:新人•不发生问题→①团队合作、②5S&标准化;熟练员工•发现问题→③感知力&报联相;中坚员工•解决问题→④原理原则&原点管理、⑤PDCA、⑥改善的基本方法。这是职业人所应该具备的最基本和最核心的行为层面的职业素养。
团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一个共同体,是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在一起工作的一群人。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核心是协同合作,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团队和个人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团队与个人的关系图
团队的主要要素有5个:规则、成员、目标、计划、冲突。其中,成员也就是团队的每一个个人,是团队的最核心力量;而个人也有5个要素直接影响团队是否能完成目标,即每个人的技能、价值观、素养、干劲和职责意识。团队需要激励每一个个人去发挥出最优秀的一面,团队中的每个人通过不断地学习成长,来更好地服务团队,完成团队目标[7]。
5S管理是工作现场的管理手法,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五个项目。整理:把不需要的东西处理掉留出空间,避免磕碰,是安全的基础和前提;整顿:现场物品摆放整齐,明确标识,通道顺畅,是安全的基本要求;清扫:清除脏污,保持职场干净,是安全的保障;清洁:是彻底做好整理、整顿以及清扫工作,且实现标准化与制度化,是安全生产的保证;素养:确保员工养成良好的凡事彻底精神,彻底地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彻底遵守每一条标准。5S是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必须要彻底实施的基本的管理活动,是一项持之以恒的活动。5S在安全管理、品质改善、提高效率、节约成本等方面有促进改善的作用。
标准化。何谓标准化?这是为了在经济、技术、科学和管理等一定范围内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5S活动中,为了确保整理、整顿、清扫活动的成效,必须进行关键步骤“清洁”,这就是标准化。企业生产作业的基本流程,设备检修维护流程就是标准化的典例。标准化的目的包含了确保作业效率、产品品质、生产安全、环境保护等。
员工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就是能够不折不扣地遵守作业和工作的规范(标准),按照作业标准和工作规范进行工作。
感知力就是像传感器一样时刻监知异常,并立即将异常状况发送给设备CPU,立即通知设备报警或停机。对于员工而言就是问题意识,带着敏感性去发现工作、生活中潜在的异常状况。
发现异常后,应该立即实施报告联络相谈,通过科学地分析、检讨改善对策,并实施改善对策,彻底地解决问题。比如,设备维修人员对于产品品质不良发生、设备移动率低下/设备运行速度慢效率低、设备存在潜在的故障、产品不良率高、设备安全问题、保全作业安全问题等,都可以利用专业知识去感知发现问题,并实施改善。
感知力来自于对现场的认知水平,这跟经验和知识相关联;而“报告联络相谈”则来自于对自身岗位的责任心。很多场合员工即使感知到现场的异常,由于对岗位责任心的缺乏或对企业团队的归属感不足,也选择沉默不报。所以报联相是工作推进中不可或缺的职业素养之一。
原理是指实现动作基本的理由,基本的理论、构造等的结构。原理是对规律的诠释,而原则是维持原理的基本条件,是经过长期经验总结所得出的合理化的现象。比如,蜡烛点亮必须满足以下三个原则:1)点火源;2)氧气;3)可燃物。其中任何一个原则被破坏蜡烛都不能点燃。
“原理原则”是村田公司员工在分析异常和故障时的基本要求,即遵循科学原理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比如,当设备发生故障时,在明确故障现象的同时通过现象,按照设备的构造,利用原理原则来分析故障发生的原因,最后进行精准维修和处理。
“原点管理”,原点简单来讲就是事物原来的本质。原点管理就是通过管理使事物保持在原来的本质。在村田公司,“原点管理”特指设备维护管理方式之一。即把崭新的、处在最佳状态下的设备作为“原点”,用传感等设施进行监控,及时发现设备运行移动中产生的磨损状态,并及时处理,保障设备的稳定运行从而避免由于设备磨损老化造成产品质量不合格等问题,原点管理方式也是设备维护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工作思路和方式。
PDCA循环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在1950年提出的,是一个持续改进的工作模型,它包括持续改进与不断学习四个循环的步骤,即计划(Plan)——选题、现状调查、设定目标、分析原因、确定主因、制定对策;执行(Do)——按对策实施;检查(Check/Study)——检查效果;处理(Act)——制定巩固措施、总结和下一步打算。作为职业人,在工作中,必须熟悉和运用PDCA循环,以获得优良的绩效。
工作的定义:工作=作业+改善。“作业”是指按照标准、规范或程序要求按部就班的工作过程;“改善”是指打破现有规范,使“作业”更加有效(包括成本、质量、时间、数量等)的再标准化活动。“现场改善的基本方法”课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8]。
1)生产过程中的七大浪费概念:①过度生产的浪费;②在库的浪费;③不良品的浪费;④动作的浪费;⑤加工本身的浪费;⑥等待的浪费;⑦搬运的浪费。生产过程中的这七大浪费也是改善的着眼点和方向。
2)改善七大浪费的基本手法:改善的四大手法即“ECRS”,E是指取消,C是指合并,R是指重排,S是指简化。也就是说通过取消、合并、重排、简化手法将现有的工作程序、标准进行改进,从而减少过度生产等七大浪费现象。
3)改善成果的巩固方法:通过ECRS法则对生产流程进行改善以后,就必须把新的改善后的流程再次标准化。再标准化对象不仅仅是工作流程(步骤),还有工作的对象物体,尤其是生产作业现场的产品及生产产品所需的各类物体。这种物体的再标准化的方式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统称“三定”。①定物:将改善后的必要物品明确化;②定量:将必要的物品的使用量进行明确;③定位:将必要物品(包括数量)放置到最佳位置,并对位置可视化。
为了使职业教育更贴近企业的需求,让学生就业后能够迅速理解和融入企业,以村田订单班学生职业素养全过程培养为例,采取了提前教育、提前实践、提前渗透的思路,探索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全过程培养路径[9]。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在大二年级对村田班学生开设了三门课程:“团队合作”、“工作的基本”(包括5S、标准化、报告联络相谈、原理原则、原点管理、PDCA等)、“现场改善的基本”。
针对设备管理的特点,开设了“企业安全管理”基本知识的普及课程。“企业安全管理”课程主要阐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性知识:1)关于危险源和风险;2)工程现场的风险“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3)找出危险源的常用方式——KYT(危险预知训练);4)消除、减轻和管控风险的基本方式;5)工程劳动保护用品常识;6)灾害发生时的应急训练。
在“村田订单班”里设置班级“安全管理委员会”的目的是通过该委员会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体验和巩固“职业素养课程”“安全管理课程”的内容,从而辅助性提高课堂教育的效果。“班级安全委员会”的活动简介如下。
组织构架:1)班级安全委员会由班长为总负责人,村田公司的职业素养课程讲师为总顾问(2人)。2)根据安全活动内容,委员会下设设备安全小组、运动安全小组、健康安全小组这三个小组,每个小组设推进负责人1人(学生),顾问1人(企业导师)。
组织建设:组织建设按照“团队合作”课程的团队建设要求推进。1)明确团队的目标:明确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的目标、目的。2)明确成员具体名单及成员培训要求。①技能:各自擅长的技能(原理原则),例如设备安全知识掌握能力、发现安全问题的能力。②职责:每个人的主要职责。班长制订计划、按照计划定期召集会议;副班长安全知识采集;组长对组员进行安全教育,并掌握整个过程状况。③价值观:安全第一、以人为本、合作共赢、全体最适观。④干劲:干劲如何把握?如何调动干劲?奖励机制?⑤素养:沟通合作精神的养成、工作的基本方法的习得等。3) 活动策划:做哪些活动?活动计划是什么?PDCA+5S等思路。4)明确委员会运行的各类规则(标准化):预算多少?预算来源?活动要求遵守的规则?5)激励和冲突解决:预计会有哪些冲突?如何预防冲突?如何激励成员?
活动推进:活动推进主要特点是运用“职业素养”课程及“企业安全管理”所学,运用PDCA手法有计划、有目标地推进。
2.3.1 识别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
通过KYT危险预知训练、隐患发现、吃一惊吓等活动,提高学生对隐患的感知能力。例如,戴着手套操作无安全罩的设备,手套被卷入,手及时抽出,未受到伤害。通过以上方式让每个小组明确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可能造成的伤害,具体如表1所示,提高大家对隐患的感知力,对发现的隐患及时应对,防患于未然。
表1 不安全行为-状态-事故一览表
2.3.2 预防和改善
组织学生将识别出来的安全隐患进行改善,预防事故发生。通过对安全隐患成因分析,找出其本质,制定出根本性对策:消除隐患、工序替代、工程控制、管理控制以及劳动防护。组建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设有:紧急联络班(负责通信);逃生引导班(负责疏导);灭火班(负责灭火);应急救援班(负责救护)。通过应急演练,模拟紧急情况发生时的应急准备作出响应所需的过程,以确保事故伤害降到最低。佩戴劳动防护用品,确保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一般车床作业——护目镜(防止铁屑飞溅);电气设备作业——绝缘手套、绝缘鞋;有机溶剂作业——护目镜、防毒面具、耐有机溶剂手套;粉尘环境作业——防尘口罩;噪声(80 dB以上)——耳塞;高温作业(50 ℃以上)——耐热手套;酸碱的使用——护目镜、耐酸碱手套;重物作业——安全鞋、安全帽。
2.3.3 运用PDCA手法来策划安全活动全过程
识别完危险源需要按照一定基准对此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考虑其管控措施,这也是一个组织策划的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组织策划过程
2.3.4 运用“工作的基本”开展活动
除了“PDCA”以外,在设备安全小组、运动安全小组、健康安全小组的各自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大量运用了“5S”“标准化”“原理原则”“报告联络相谈”等手法。比如:对学校设备教育场地的5S管理,篮球运动中提出了安全运动规范;用科学的“原理原则”分析饮食健康习惯;设置安全隐患随时报告、联络平台等等。
课题组就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要求与培养路径进行探索,对于设备维修人员来说,在设备管理和维修中要彻底做好5S,遵守相关的标准作业规范[10];要善于发现设备的问题并做好报联相;为了让设备始终保持良好状态,生产品质优良的产品,必须要彻底做好设备的原点管理;设备发生故障时要从原理和原则进行彻底追究;彻底遵守安全规则,做好设备的安全管理,遵守设定目标、PDCA循环的目标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