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月月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我们更应该与时俱进地推进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这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也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要求,这对于实现我国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打造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完美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治理风格,这样更能增强我国人民群众的信心去面对我国社会治理所面对的挑战和困难。因此本文分析了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性和现实性,重点突出社会治理的理念、体系、制度、目标这四个方面,这是探索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推力,我们只有积极探索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才能推进社会的良好运行,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平安中国。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6.05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时代的变化,国情的不同,决定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方向。在这个社会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创新不断突破的时代,为了实现更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探索成为我们必要的选择。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就是通过提升信息技术来推动社会治理创新,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社会多元力量积极主动地运用科学合理的治理方式来参与治理,实现综合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这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要求,也是我们必须经历的过程。我們只有不断丰富社会治理理念,完善并践行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要促使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要完善社会治理机制,充分保障参与者的权益,更要不断丰富治理方式、创新科学技术来不断改善治理手段。总之,各方面都要跟随现代化的步伐,共同推进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
1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视角下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性
在我国新时代里,社会治理现代化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内涵,这是我国创新的社会治理格局,实现政府组织、企业主体和社会组织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是我国社会治理的具体要求,同时也是我们必须满足的时代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明确指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这是我们党第一次突出强调社会治理的重视并积极创新,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取得伟大成功的重要经验,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所以我们需要不断重视社会治理,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以此来丰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这是更好地解决我国现实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的重要环节,也为今后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面临的挑战指明了一个方向。我们一定要坚守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这个初心,从理念、方式、制度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全面保证人民的利益和权益,为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努力奠基。
因此,在新时代,我们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不仅仅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保障人民的权益,体现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思想,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完成的任务,在我国主要矛盾变化的新时代,我们更要不忘初心和使命,坚持创新治理理念,完善社会治理方式和制度,以法律为保障推进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
2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视角下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现实性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的社会发展迈向更高层次,经济、政治、文化等快速发展也推动我国的社会治理理论也应时代的要求不断创新,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发展,文化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教育水平不断提升,为我国培育了很多优秀的人才,提升了我国的社会治理水平,这些都为我国的社会治理现代化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理论支撑,同时我国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为治理现代化提供内生动力;科学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拓宽了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这就为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科技支撑。物质基础、理论支撑、内生动力和科技支撑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条件,是我们今天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我们的目标,那就是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视角下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径研究
第一,我们要转变理念。人们的活动基于理念的形成和发展,理念更是指导人们活动的方向,因此我们要注重理念的创新。“历史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即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推动社会的进步,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更是要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社会治理重点是人,社会的安稳和谐需要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只有坚守人民群众放在心上这个初衷,才能把握创新理念这个方向。我们社会治理的理念也只有注重人民的发展,站在人民的立场,树立正确的理念,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其中的治理理念更适合我国的国情。党在十九大上明确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我国更坚定了方向,从“共”字切入,转变理念,以人为中心,转变方式,改善机制,提升治理能力,突出社会治理的公共性、多元性和共同性,推动社会治理理念的创新。
第二,我们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在我国,社会治理是指在党的领导下,政府和社会组织等多主体参与、完善社会福利、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和维护群众权利、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发展的过程。因此,我国的治理体系需要坚持党委领导,打造服务型政府,以民主协商的方式,积极调动人民群众的热情参与社会治理同时,我们更应该把法治和科技作为支撑,努力打造多元共治和社会协同治理的模式。党的领导在社会治理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引导多方治理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形成多元治理的社会治理模式。因此我们必须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同时更加注重社会治理其他主体的参与。
第三,我们要完善社会治理机制体制。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也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推力之一,只有规范的体制机制才能为人们营造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氛围。首先,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同时我们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体制,转换政府的身份,向“服务型政府”迈进,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明确政府需要和不需要做的事情,强化政府主导职能的同时,也要积极推动社会组织的发展。除此之外,政府要建构平等的机制来为各个主体能公平参与提供制度保障,能够有效地社会问题,尽量减少矛盾。其次,完善社会治理法治体系,保证做到有法可依,增强司法公信力,为有问题的群众提供公平法律手段,做到让人民群众有信心和有意识去找法律解决问题并且能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最后,我们靠人民群众力量创新体制,我们必须听取群众的建议,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群众的需求,实事求是地解决人民群众的问题,努力建立完善的利益实现机制,拓宽群众利益诉求路径,为群众的权益提供制度化的保障,形成一个人人积极参与,人人都能广泛享有的互动模式,以此推动我国治理制度更加成熟、规范,为我国建成现代化强国奠定制度基础。
第四,社会治理手段和方式现代化。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电脑、网络、手机等现代通讯工具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交流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很好地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互动,这创新了人们交流的方式,拓宽了人们的视野,能更好地实现政府和群众的直接交流,提升群众能直接反映问题的能力,拓宽群众的渠道,保障人们的问题能被及时解决,增强政府和群众之间的交流,促进大家更好地对治理理念认同,治理方式的理解,为群众提供最基础的、基本的服务,拉近与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水平;同时加强科学技术的创新,更好地改善社会治理的方式,同时因地制宜地培育人才,提升社会治理的专业水平,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而提升治理的专业化;加强法治建设,提高治理的法治化以法律手段来保护群众的权益,我国采取科技、法律、智能等各种有效的方式来推动社会治理的方式的现代化。
第五,我们要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也是新时代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能够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的初心和使命。同时这也是我们党在准确分析了我国的基本国情之后所做出的理论创新,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符合时代的趋势,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理论得到了丰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平安中国指明方向的同时也提供了动力。
4 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求多样化复杂化,人们的“主人翁”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自身的素质也在不断提升。因此,我国的人民群众与自己相关的社会生活就有了自己的需求,同时在质量上也有了自己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切合實际地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地把握社会治理的现实情况,不断对社会治理理念、体系、制度、目标进行创新,满足主要矛盾的变化对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治理,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基础,更为建设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人人和睦相处的和谐社会平安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罗会德.共建共享原则时代背景及理论品质[J].科学社会主义,2008,(2):170.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5]习近平在上海考察[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1104.
[6]谢小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理论视角与实践路径[J].理论学刊,2020,(06):8694.
[7]陈成文,陈静,陈建平.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J].江苏社会科学,2020,(01):4150+8.
[8]徐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价值取向及实现路径[J].学术探索,2014,(05):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