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瑛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应该代代相传,但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常出现“失语”现象,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基本停滞。要想扭转这种局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地融入英语课堂,英语教师应该立足课堂,抓住契机,挖掘文化内涵,让學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创设情境,构建灵动课堂,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对比教学,汲取文化精髓,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利用校本课程,丰富社团活动,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关键词:英语课堂;中华传统文化;厚植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09-015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9.070
新时期初中英语的核心素养之文化意识,是内化的价值取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价值观念,对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具有深远影响。英语是一种语言,语言不会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文化的传承也需要语言的交流做支撑。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英语课堂上总是会被无形地淡化、忽略,导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的缺失,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处于一个“文化逆差”的境地。长此以往,学生无法用第二种语言表达和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无法理解其内涵及核心,那么中国的传统文化该靠谁去传承和发扬呢?文化建设的基础建设必须从教育抓起,从学生抓起。
文化意识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之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道德观念等,对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认同及家国情怀有着深远的影响,对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与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更新理念,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要途径,厚植传统文化意识,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抓住契机,挖掘文化内涵,让学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初中阶段,应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了解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但是,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英语教学设计是以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目标,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可能每节课都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授,难免会忽略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导致学生无法用英语正确表述传统文化元素。虽然有部分教师意识到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由于英语学科的特点,他们对于如何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比较迷茫,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由于缺乏策略方面的指导,大部分教师采取的依然是传统的语法、语篇的教学方式。要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贯穿于各个学校,融合于各个学科,教师既要更新理念,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教材中的显性素材和隐形素材,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神话故事、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历史遗迹、文艺作品等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又要抓住契机,吸收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适时拓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让学生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英语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是一个自然流畅的过程,不能强行引入,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善于抓住契机,寻找切入点,巧妙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文主题结合起来,这样才不至于让课堂拓展受到自身修养的束缚,如此一来便能丰富课堂内容,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创设情境,构建灵动课堂,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情境教学法是在英语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策略。教师应通过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和感知,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加深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理解,逐渐掌握英语知识点。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出发,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的,灵活地加工处理教材,借助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创设符合学生学情及认知特点的教学活动,改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课堂上丰富多变的教学活动,可以增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动”起来,让英语课堂“活”起来。一个乐学的氛围必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如今的大数据、云平台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这有利于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教师既可以借助广播电视、网络、自媒体等渠道,带领学生领略中西方国家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等,又可以创设多种情境,如课前演讲、实物展示,头脑风暴、小组讨论,情景表演、故事会、课本剧等,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情境中感知和体验语言文化的魅力。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既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使英语课堂灵动起来,又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还可以鼓励学生阅读英文版的中国名著,用英语写读后感。教师可以整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名言名句张贴在教室内,为学生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自觉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浓厚而神秘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强力支撑,中国古人的创造力、中国极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中国人自古至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精神、外国产品中屡见不鲜的“made in China”字样,都能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对传统文化美的鉴赏能力,并增加民族自豪感。
三、对比教学,汲取文化精髓,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在许多方面都有差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和思考,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感悟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及爱国主义精神,宣传中华传统文化、强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中国神话故事愚公移山、西游记,与西方寓言故事皇帝的新装、糖果屋,九年级第二单元的端午节、中秋节与西方的万圣节、圣诞节均存有许多差异,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详细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及习俗,如春节举国欢庆、中秋节家人团聚、端午节观赛龙舟、重阳节遍插茱萸,而习俗传承至今已变成了有一定精神内涵的约定俗成。九年级第五单元的话题为茶文化及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从茶的生产发明到孔明灯,再到剪纸和陶艺技术。教师可在课前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感知茶道文化、剪纸及陶艺文化,也可指导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结、刺绣、旗袍等中华文化元素,从中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鼓励小组合作、探讨交流,找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文化精髓加以升华,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还可以强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使用技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利用校本课程,丰富社团活动,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仅凭每天课堂上零零星星的接触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英语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后进一步了解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校本课程是近年伴随素质教育的推行而出现的一种新型课程,是改变教学观念、改革课程、改造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改善教学内容的重要举措。校本课程的开发适时彌补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让学生热爱英语学科,又能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教师可以利用社团活动这一平台,向学生推送经典中文歌曲的英文版、经典中国电影的英文版,也可以鼓励学生收集并学习中国的谚语名言,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熏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电影片段进行配音,编演课本情景剧,用英语宣讲中国优秀传统故事,用英语进行好书推荐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和滋养,就一定能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五、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成长的土壤,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的帮衬。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利用高科技和多媒体,利用生动的事例,创办多样化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搭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多方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英语课堂,以培养学生的民族凝聚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增强他们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勇气,提高学生跨文化学习的沟通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培养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让学生形成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深刻懂得自尊自立自强,不断提高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3.
[2] 唐珂.浅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有效融入中学英语教学的作用和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18).
[3] 宋维华.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6(3).
[4] 徐静芳.找准英语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连接点[J].江苏教育,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