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双奥之城”北京成功举办。在精彩的赛事中,涌现出许多与语言相关的事件,其中的很多场景和情境都为外语学习者带来跨文化体验的潜在意义,非常值得每一位外语教师和学习者关注、反思。
冬奧会是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也是跨文化交际集中发生的社会情境。如果说在日常生活中不常有跨文化交际的情境,缺乏能用于外语教学的真实事件,那么冬奥会期间的很多语言相关事件则是近距离的、真实的和丰富的。这些语言相关事件远不局限于运动项目或场馆设施的英文名称,或是比赛规则与流程的英文表达。这些语言相关事件最重要的特征是人际意义的表达与实现,是跨越不同文化、超越文化差异的互动话语和真人真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在用英语交流的时候,口音不同、用词各异。巴赫先生在开幕式和闭幕式的致辞,还“混杂”了英语、法语和中文。他为什么用中文拜年,而不用中文讲其他内容?他通过这种超语实践(translingual practice)在表达什么,传递什么?我们的学生将来到了韩国作英文演讲,要不要说几句韩语?什么时候说?说什么?苏翊鸣接受了《中国日报》的英文采访,他说了什么?他如果接受中文采访,哪些内容同样会说到,哪些又不会说到?他和大多数高中生年龄相仿,学生看到这样的访谈又会对英语学习产生什么样的新认识?担任开幕式标兵的志愿者孙泽宇,被美国女子单板滑雪名将泰莎·莫德“点名”后,在英文回信中写了什么?这些内容在实际效果上向泰莎本人、美国民众和国际社会表达了什么?此时的孙泽宇是什么身份?他通过一封英文回信建构了什么样的跨文化身份?这些都是语言相关事件能够给我们带来启发和思考的跨文化特征。
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也好,培养他们的跨文化能力也罢,对于教师来说,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能够识别语言相关事件中的跨文化特征。这些特征若要产生教学意义,就一定要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理解、促思考的跨文化体验。而从语言相关事件到跨文化体验的转化过程,便是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