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德冰
诸葛亮用兵讲究“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们写作文也是一样的道理。精巧、灵活的构思,不仅能为作文添彩,还能在考场上俘获阅卷老师的“芳心”。掌握以下几点构思技巧,能够帮助我们在写作时“旗开得胜”。
一、记叙结构要活
作文的结构,就是作文中材料组织和排列的方式,它是我们写作思路的外化。记叙文以写人叙事为主,通常只记述一件事,需要将事件的六要素写得清楚完整,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些要素相连,构成了完整的故事情节。作文或以时间、或以人物的见闻和感受、或以某种情感为线索展开,层次清晰,条理清楚。这种结构的记叙文是最为常见的,不容易出彩。
当我们选取几个事件或生活片段共同表现同一中心时,可以采用“平列展开式”结构,模式是:开头引出叙述的中心 → 事件(片段)一 → 事件(片段)二 → …… → 结尾议论抒情。
如学生习作《远方那座城》,以“不知不觉中,春,悄然降临。随父亲再次回到阔别已久的故土,袅袅炊烟,点点星光,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尘封的思绪在不经意间被唤醒,如同开闸的洪水奔涌而来”开头,主体部分则以“赏·阡陌小路”“望·半轮皓月”“品·亲情盛宴”三个小标题引领,分别对家乡的美好景色、月夜家人欢聚、品尝姥姥包的饺子三个部分进行描写,结尾段卒章显志:“远方那座城,是我的家乡,是我梦萦魂绕的牵挂。”这种小标题有着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使作文更加条理清晰,呈现出醒目的结构之美。
我们还可以采用对比映照式结构,即写出两个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一个事件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将其进行对照,从而突出中心。注意,在行文时要写出对比点,为文末的议论抒情做准备。至于是先正再反,还是先反再正,则视材料特点和行文构思而定。另外,写作时还要写出转变的契机。朱成玉的散文《我唯一的翅膀在你那里》便采用了对比映照式结构。文章开篇介绍自己家庭困难,在学校每顿饭只能吃半饱,穿着母亲做的鞋,感觉自卑又寒酸。作为班里的篮球主力,“我”特别羡慕同学脚上那白得耀眼的运动鞋,当父亲来送生活费时,“我”跟父亲提出了要运动鞋的要求。父亲用了一星期的时间,每天只吃一顿饭,每顿只吃一个馒头,白天帮人搬货,晚上睡桥洞,终于换来了“我”梦寐以求的运动鞋。“我”得知真相后泪流满面,一把拽住父亲,执意要把鞋退掉,为父亲换一张回家的车票。篮球比赛时,“我”虽穿着母亲做的布鞋上场,却势不可当,因为“我”成长了。父亲给“我”买球鞋以前是从反面进行叙述,我得知父亲出卖体力为“我”换鞋后是从正面进行叙述,正反对照突出了中心——我的成长。
记叙文的结构模式变化较多,同学们可以使用单一的某种模式,也可以将其中的两种或几种合并使用。熟练地掌握这些基本模式对快速构思和行文大有裨益。
二、记叙顺序要活
我们在写记叙文时,常用的记叙顺序是顺叙,就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写。其中大多是按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来写。以顺叙进行叙事,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来龙去脉完整地写出来。这种平铺直叙的写法易于读者接受和理解,但也容易让人感觉枯燥乏味。
第二种记叙顺序是倒叙。倒叙并不是将整个事情倒过来写,而是将重要部分写在作文开头,其他部分仍按顺序寫。倒叙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将事情的结局放在作文开头;二是将某个最精彩的片段前置或将最关键的环节提前。如学生习作《奥运记忆》,开头写道:“‘赢了!’场外的中国代表团以及电视机前的我都站起来振臂高呼,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场上三个年轻运动员身上……”这篇作文将事件的结局(也是最精彩的部分)提到开头,开篇便牢牢抓住了读者的目光,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三是引发回忆,先写眼前景,再引发对相关事件的回忆,然后再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来写。如鲁迅的《风筝》,开头便写道:“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作者由眼前北京冬季天空中的风筝联想到故乡的风筝,然后记叙了自己小时候对风筝的不屑一顾,认为那是没出息孩子的玩意,把它掷到地上踏扁了的故事。这样的倒叙手法,起到设置悬念的作用,吸引着读者往下阅读;同时也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引人入胜。
插叙记叙法,就是在叙述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展开情节或塑造人物形象,插入一个相关的故事片段或事件。插入的内容可以是对人物的身世、经历、性格等的介绍,可以是对某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或对某一事物的来历的介绍,也可以是对上文提到的内容加以说明和解释。运用插叙可以使作文情节一波三折,充满悬念。如彭荆风的《驿路梨花》,插叙了解放军叔叔建造小茅屋、梨花照管小茅屋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插叙的内容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中心更加突出,凸显了雷锋精神经久不衰、世代相传的过程。
在运用插叙时需要注意,插叙的内容一定要与主体事件或主要人物密切相关,可有可无时不必插叙。另外,插叙内容只是对中心事件或人物的有效补充,插叙完成后要回到主体事件的描述上来,切忌喧宾夺主。
三、叙事视角要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事件,叙事视角不同,表现的主题也会不同。如《我的叔叔于勒》,如果用菲利普夫妇的视角进行改写,作文主要内容将是“破坏我们生活的混蛋——于勒的兴衰故事”;如果用于勒的视角叙述,主要内容则是“侵占哥哥应得财产的罪与罚”;如果用女婿的视角写作,主要内容将是“一个穷亲戚的励志故事”……作者选择“我”——一个孩子的视角进行叙述,既细致刻画了菲利普夫妇的语言、动作,突出了金钱社会下冷漠的亲情关系;又在结尾处描写“我”的心理和行为,凸显了孩子的天真和善良,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作文所表现出来的主题就更加丰富、深刻——既有对小资产阶级金钱至上、虚伪势利的讽刺与批判,又有对人与人之间能够真诚相待、彼此关怀,对弱小者怀有怜悯之心的期盼。
灵活的叙事视角,还体现在对不同人称的选择上。如以第一人称“我”来叙事,能够细致描写“我”的心理,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人感觉故事真实、自然,可信度高。如使用第二人称“你”,则如同面对面对话一样,有呼告的效果,便于抒发情感。如魏巍的《我的老师》,文章大部分都是第三人称,但在写到放暑假了,“我们”不愿与蔡老师分离时,作者写道:“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你当时是不是觉察,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依恋!”这两个“你”字,使作者的情感喷薄而出,读至此处,不禁令人心中一热,更真切地感受到一个孩子即将与老师分离的不舍。而第三人称的叙述则似“冷眼旁观”,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客观而灵活地刻画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更加方便展开情节。
在写作时,从不同视角进行叙述,用不同的人称进行写作,最终产生的效果必定不同,凸显的主题也大都不同。因此,我们在构思时需要仔细斟酌,根据主题需要,灵活选择叙述的视角。
灵活构思,精心布局,相信同学们一定能织出美丽的“天机云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