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
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中学地理学习和考试的基础,也是地理学习的起点和归宿,地理问题往往以区域地理作为基础和背景,应用地理基本原理,研究人地关系。目前,新课标对于区域地理的要求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更加趋向于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学习区域地理需要高效的学习工具,而地图作为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在我们生活和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除了外在的、有形的地图之外,每个人的头脑中都要有一幅自己的“心理地图”。所谓心理地图,就是各种地理信息构成的主观印象在人脑中形成的表象图,对其加以适当整理、加工和概括,进而形成的一幅能有效贮存各种自然信息和社会经济文化信息的“地图”。
构建心理地图应始终贯穿于整个地理教学,遵循由粗略到细致、由整体到局部,由宏观到微观的原则,这应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目前,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心理地图的构建尚处于模糊期,学生对地图的运用能力也较为薄弱。因此,日常课堂教学中在遵循学生认知结构规律的基础上,教师应帮助学生构建完整有效、科学合理的心理地图,以便他们更加准确地进行区域认知、区域分析与区域优化。为了能更好地解决区域地理教学中心理地图构建的实际问题,笔者建议如下。
一、重视版图、版画的使用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很快,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变革,为了提高课堂互动率,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学大纲也做出了相应调整,其要求教师从传统授课模式转变为信息化教学模式。但是,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区域地理教学,对于地图的讲解并没有实质性意义,只是偏重于静态被动地学习,不仅图文转换能力难以提高,而且地理教学中过多的介入多媒体手段分散了学生对地图的注意力,降低了他们对地图的分辨能力。虽然运用先进的技术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但基本都是表层的浏览,并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信息繁杂会导致学生抓不住重点,一节课结束后,黑板上既无图又无画,地图上的地理要素无法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丧失信心,这不利于教学的推进,也不利于学生自身的提高。
反之,在区域地理传统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利用简易的点与线,现场勾勒简洁、美观的地理版图、版画,讲到哪里画到哪里,每一个知识点都能落实在图上,清晰易懂、重点突出、排除了无关信息的干扰,让学生亲眼看到了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版图的轮廓和其中的地理要素掌握效果也很好,这种以地理版画作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模式,能够拉近课堂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吸引学生的专注力,增加地理課堂教学的连续性与直观性,灵活、易操作,是多媒体地图所不具备的,这也更好地体现了地理教学中的改革趋势——知识图像化,这也说明教师手绘地图还是有重要作用的,不该被其他新兴媒体所完全替代。当然,随堂进行地理版图、版画,也要求着地理教师要有较为成熟的心理地图和较高的地理素养。
二、借助地图进行变式训练
同一幅地图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像这样采用不同视角的地图表达同一种地理事物,我们称为地图的变式。比如,地球自转图可以从两个极点上空俯视,也可以从侧面观察;地形图可以用等高线图,也可以用地形剖面图的形式表示。有的地图在上面镶嵌有景观图片,一般情况很多地图都是上北下南,但是有的学生粗心大意,经常忽略指示标,找不出读图的头绪,无从下手。现在考试中,常见的题型基本上是万变不离其宗,学生只要掌握好基本的读图方法,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就会减少犯错的概率,从而取得优异的成绩。地图变式可以分为地图的旋转、地图的叠加、地图的拆分、地图的镶嵌等,地图变式训练的基本方法有:
1.一图多用。运用同一幅地图,进行不同知识点的综合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在同一幅区域地图上让学生探究水文、水系特征,归纳两者的联系与区别,最终总结出规律和答题技巧。
2.一图多变。每一样地理事物都有不同的图形表示法。图像在各个角度不同的表现方式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理知识和原理,进而形成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例如,三圈环流示意图可以画成平面图或者立体图。
3.打破常规。在心理地图的运用过程中,我们应仔细阅读图中的信息,善于发现与常规图的不同之处,从差异入手,打破常规,进而寻求解决地理问题的新思路与新方法。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展示的常见地理图形会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多种多样的地图,对学生进行读图和用图的训练,能丰富学生的心理地图材料库。当学生遇到非常规地图时,他们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心理地图,并运用心理地图进行灵活发挥与分析,使问题得以快速解决。
三、重视地图判读分析的训练
对地图准确的辨析,通俗地讲就是辨别地图中隐含的信息,并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气候类型的特征、自然带景观、河湖特点、工农业生产的方式、布局和特点等,通过现有的地理知识和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加工、分析、比较及综合来获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地理特征需要教师从多方面进行指导,不仅要从地理事物全方位的认识着手,还要对地理知识规律中的总结及存在的问题有深度思考,如此才能让学生对心理地图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积极思考、踊跃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师一起读图、分析地图,并能自主在地图中寻找答案。例如,一幅等高线地形图,我们可以从等高线的数值、疏密程度、延伸方向、递变规律读出地形类型、海拔高低、坡度陡缓、高差大小、地形走向等相关特征;通过分辨脊线和槽线及其方向,我们可以读出河流的流向和等高线凹凸弯折的原因,从而预判该地区农业的发展方向;读到一幅经纬网图,联系心理地图,可以联想到这个经纬度范围表达的是哪个区域,进一步联想到这里的热量、降水、日照、水热组合、光热组合、水文条件、农业发展以及工业发展等。重点在于我们要充分重视对地图及文字描述的互补关系,做到以“图”补“文”、以“文”解“图”,加强析图、读图的能力。
四、加强绘图、填图能力的训练
心理地图是进行区域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要建立起完善的心理地图,我们需要以地图绘制、地图判读、地图分析、填充地图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培训和拓展训练。区域地理心理地图的初步构建步骤,可以分为外部轮廓粗化阶段、内部细化阶段。外部轮廓粗化阶段的形成可通过绝对位置、相对位置、典型特征定位的方法,是“它在哪”心理地图的构建;内部细化阶段可通过综合分析法和区域比较法,进一步促进区域要素心理地图的精确化和完善化,这一过程是“它是什么样子”心理地图的构建。地理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认知理解地图,并合理应用在新的问题情境中是个难点,地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侧重锻炼学生的读图及运用能力,最终使学生做到“无图想图”,运用心理地图解决相关地理问题。
此外,教师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教材内容有目的地引导并培养学生编绘相关地图的简图能力。例如,世界海陆分布略图、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形成示意图、理想状态下氣候自然带分布图、中国地形山河分布示意图、冷暖锋形成过程等,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绘制简图的方法,增强了自身对所绘地图的理解。在考试或做题过程中,遇到具体的地理图表问题,学生也会通过所学知识储备及绘图方法提供有效的隐性信息。久而久之,一本看不见的地图集在学生大脑中逐渐构建与完善,他们心理地图的隐性信息库已然形成,可以随时挖掘信息、调用知识,进而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
学生在读图及识图的过程中记忆地图有时不用心、不准确,经常遗忘,导致在考试中应用地图准确率不高,进而达不到正确解题的效果。所以,教师要隔一段时间就对学生进行手绘记忆地图,对记忆偏差的情况要及时进行纠正,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忆与手写相结合才能达到高效的记图效果。每个人的大脑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记忆周期,教师要依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及时巩固,绘制记忆地图,并不断纠错练习,如此才能达到准确无误的境界。长此以往,学生记忆中的地图就会更加清楚、准确,在考试中也不易丢分,从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将心理地图恰当运用到区域地理教学中,不仅是区域地理教学方式的变革,也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当然,学生心理地图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教师要持之以恒地坚持和实践。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