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丽,陈胜龙
(1.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分校宝船小学,江苏 南京 210003;2.南京市金陵小学,江苏 南京 210046)
青少年的肥胖、超重问题是21世纪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挑战之一。与此同时,《2021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趋势报告》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病率已经超过50%,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中小学生近视率较疫情前增加了11.7%。2021年9月,教育部发布第八次全国青少年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2019年全国6~22岁青少年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为23.8%,青少年视力不良和近视率偏高、青少年超重肥胖率上升、青少年握力水平有所下降,说明青少年体质与健康状况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大量的实地调研与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问题主要与缺乏有效的体育锻炼有关,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的减少关键因素在于过重的学业负担与升学压力、过长的学习与久坐时间,进一步导致了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不断恶化,这样的教育发展趋势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基于此,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青少年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旨在刻不容缓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本文探析“双减”政策背景下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提出相应的促进策略,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为进一步完善与落实“双减”政策提供借鉴。
1.1.1 国家政策支持,提供法治保障2021年7月,“双减”政策正式颁布与实施后,据不完全统计,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陆续印发了十几份相关政策文件,各省市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体育局等部门结合本地实际相继出台了五十余份政策文件,如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课后服务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水平的实施意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小青少年校外培训服务类别鉴定指引》等。“双减”政策文件中明确指出:“构建良好教育生态,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着眼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明确表示要着重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提升身体素质。在国家宏观的政策文件引领下,相关的配套与细化政策相继落地,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1.1.2 青少年体质发展,提供需求保障现阶段,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逐渐凸显,青少年体质健康指标连续20多年下滑并呈继续下降趋势。2021年11月,江苏省教育厅发布的2020年江苏省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报告显示,江苏省青少年体质健康还存在青少年身体素质改善较为缓慢,青少年近视率仍维持高位,超重率、肥胖率有所上升等问题。受新冠疫情的影响,青少年进行室外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减少,多数青少年的速度、耐力、力量耐力、下肢爆发力都较2019年略有下降。多项研究结果表明,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缓解青少年心理压力,培养青少年的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有效地提升青少年的学业水平。青少年时期是体质健康发展的黄金时间,养成健康规律的运动生活方式以及体育锻炼兴趣,可以为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双减”政策强调体育锻炼是课后延时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核心关键因素,为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提供了需求保障,最终在学校层面落实到青少年身上,更是为学校体育发展提供了重要砝码。
1.1.3 重塑教育生态,提供发展空间教育模式与质量,关乎着社会发展方向,是国之根本。秉承着“谁来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宗旨,“双减”政策是党和中央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点上作出的重大国家战略,不仅能重塑现阶段的教育生态环境,更是对我国素质教育理念的重大改革。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以及校外资本培训机构的大环境中,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目标与任务逐渐演变成“唯升学、唯分数、唯考试”等狭隘的教育风气,已经严重破坏了学校育人的主阵地作用,扰乱了教育生态环境。基于此,“双减”政策中明确提出要“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和“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体育作为课后延时服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让更多的青少年走出教室、走向操场,在文化学习之余积极锻炼身体。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有利于青少年在体育课后延时服务中掌握1~2项运动技能,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取得新进展。因此,基于“双减”政策,在体教融合与素质教育融合发展过程中,重塑教育生态环境,能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1.2.1 政策保障不足,制约教师积极性体育课后延时服务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师的绩效保障问题,现阶段学校一般不会去触碰收费这根红线,一般是以当地财政拨款和家长交费的形式去共同合成课后延时服务费用,但是其在下发过程中存在时间长、流程多等情况,导致体育教师的绩效缺少保障。各学科之间的课时数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进一步导致体育教师的绩效差距拉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师的上课积极性和工作氛围。
因国家层面首次提出“双减”政策,且各个省市制定的实施细则并不统一,体育教师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量比以往多了很多。尽管“双减”政策中明确指出学校可以实施“弹性上下班制”方案,但是在实际过程中,部分学校基于考勤、绩效考核等原因,并未真正实施这一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师的身心健康与家庭关系,间接导致教师在教学上有些力不从心,影响了教学质量。部分学校基于“唯分数”“唯升学”等目标驱动,课后延时服务中出现“两张表”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挂体育社团之名却上着主学科课程,制约了体育教师的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1.2.2 教学资源不足,限制青少年发展“双减”政策实施后,青少年在校期间的学习时间延长了,在下午的课后延时服务中,体育项目更受欢迎,但随之却面临着体育教师人手不足、体育器材不足、运动场地不足等问题,青少年的多元化发展需求难以满足。学校的体育课后延时服务主要由本校的体育教师完成,而现阶段体育教师的实际工作量已超过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且部分体育教师兼任行政中层等职务,难以抽身到体育教学工作中,导致教学人手不足。就供求关系而言,可用体育教师人手减少,也导致体育社团开设数量减少,限制了青少年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发展需求。“双减”政策中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全校范围同时开设体育社团活动,因此学校也面临着体育器材不足的问题,部分体育社团为了解决器材问题,会选择少用甚至不用器材教学,导致教学内容无法有效开展,影响了青少年的运动效益和参与积极性。
1.2.3 管理制度不健全,阻碍各界参与目前,中小学实施“双减”政策正处于起步阶段,因各地各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实施细则与管理制度也处于边发展边探索阶段,导致相关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双减”政策中提出“结合本地实际细化完善措施,确保‘双减’工作落实落地”“可适当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部分学校在引起社会资源帮助学校进行课后延时服务的同时,对他们的相关管理和评价反馈没有及时落实与跟进,从而出现校方与校外培训机构沟通不畅、教学要求不统一等情况,阻碍了社会优质资源的参与。同时,校外培训机构一般在自己的培训基地进行授课,进入学校后所面对的群体和数量与以往不同,可能会出现相关问题,如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学内容较随意,执教人员教学能力不足,管理模式混乱等。因此,学校与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各界优质资源参与“双减”政策的工作,为课后延时服务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阻碍。
“双减”政策实施后,课后延时服务真正的落实关乎着青少年、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利益主体,且相互之间存在着影响、制约与促进的关系。建立正确、科学的政策评价机制,保障体育教师的绩效合理计算和发放,有利于提升主体参与积极性。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应实地调研现阶段的课后延时服务实际情况,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听取各学科教师的实际感受与想法,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监督反馈机制;将体育教师的课后延时服务工作量、家长和青少年的调查满意度等纳入日常检查,与体育教师的绩效收入挂钩,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秀奖励”原则,激发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让广大青少年受益,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双减”政策服务对象的主体是青少年,保障青少年的课后延时服务质量,为有效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后延时服务,尽量满足青少年发展兴趣特长等特殊需要,就需要开展多个体育社团活动,这离不开学校教师的加入,这也就从另一方面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为了充分缓解教学人员不足、专业体育活动难开设等问题,可以引入优质社会资源,为课后体育延时服务补充师资和专业机构,丰富教学内容。通过教育局、体育局的推荐,结合学校体育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引进师资力量雄厚、专业素质过硬的体育培训机构进校,不仅能促进体教融合,还能推动素质教育均衡发展。开设日常体育教学中难以普及的项目,如棒垒球、跆拳道等,可以激发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兴趣和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开创教学环境新格局。同时,基于线下的日常学习,还可以进行线上学习,如体育家庭作业的线上布置与评价,体育锻炼项目的跟学等,如此更加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兴趣。
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是“双减”政策真正实施与落地的重要保障,是课后延时服务有效开展的必然条件。针对“双减”政策建立的管理制度与体系,不单单是学校个体的事情,而是政府和教育部门主导、学校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参与的全新管理体系。第一,应建立与优化管理内容体系,厘清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所在,宏观调控整体课后延时服务课程与内容,整合现有教师资源与第三方培训机构,为中小学实施“双减”政策建立有据可循的管理服务体系。第二,完善和优化对参与课后延时服务人员的管理和监督评价机制,强调体育育人的重要性和使命性,加强其教学质量的监督与反馈,“家校社”与“五育并举”模式协调推进,建立良好教学新秩序,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第三,通过线上的评价与监督等渠道,进一步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与方法,压紧压实各方责任,落实落细“双减”政策,切实保障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双减”政策是国家为进一步缓解青少年学业负担、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和重塑教育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双减”政策的实施与推进,切实维护了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课后延时服务中的体育社团活动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历史性与革命性的里程碑意义。“双减”政策更有利于青少年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提升,推动全面健身事业发展,对实现“健康中国2030”“体育强国”梦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