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导趣课”教学策略

2022-03-06 20:35:28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第二小学校高桂芬
黑河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尼尔斯故事情节整本书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第二小学校 高桂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课程标准下的整本书阅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教师运用恰当的方法,结合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书籍、同伴与师长间的对话过程,读整本书的过程就是学生获得真实的阅读和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累更多的阅读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导趣课”是激发学生阅读欲望的必修课,好的导趣课能引起学生对书籍的浓厚兴趣,笔者结合《骑鹅旅行记》导趣课,谈一谈导趣课的基本策略。

一、引趣——极力渲染,制造神秘气息

教师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学生与书籍之间产生共鸣的催化剂。引趣导入的方法有很多,如观察封面导入、介绍书名导入、作者简介导入、目录内容导入、摘录精彩片段导入、探究特色语言导入等,导入的时间三至五分钟,不宜过长。

执教《骑鹅旅行记》时,教师以封面导入,让学生观察这本书的封面,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很多学生能够说出一只大白鹅在空中飞翔,它上面坐着一个很小的男孩,四周的景色很美……当教师指向白鹅上面的小人时,孩子们大声呼唤“这是尼尔斯”。教师请学生接着观察封面,细心的学生看到作者塞尔玛·拉格洛夫,教师随机介绍作者,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作者的同时找到她的一些补充信息,学生对作者特别崇拜。以封面为切入点的导趣设计,达到了一种“未见其面,先闻其味”的效果,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接着再一点点地揭开这本书的神秘面纱,先让学生观察引人入胜的封面图片,带着思考和猜测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进这本书,让孩子们充满好奇,从心底里想去求证自己对这本书内容的猜测,而不是为了读而读。

二、引疑——师生共读,感受人物品质

一整本书的内容,怎样才能让学生在短短的40 分钟的时间内了解足够多的信息呢?在明确信息的前提下,要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还要让他们箭在弦上,蓄势待发地去读书。一节课上内容的取舍尤为重要,教师要将书中的精彩片段呈现出来,运用捕捉闪回的方法,和学生一起阅读并尝试走进引文的故事情节,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运用问题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发现阅读的乐趣,共同挖掘书中的阅读价值,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

如教学《骑鹅旅行记》时,教师引入“变成小人”这一章节的内容,通过尼尔斯变成小人后小动物对他的表现,说明尼尔斯是一个淘气的孩子。在引导学生感受小动物的心情时,教师让学生试着用小动物的语气来读一读尼尔斯变成小人后小动物们的话语,从读声中体会小动物们嘲讽和讥笑的语气,每一种小动物的话语都是那么难听,说明尼尔斯之前真的很淘气、爱欺负小动物,小动物都很仇视他,不喜欢他。之前他对小动物的不友好,在他变小后小动物们用语言和动作体现了出来。当他看见自己家的大鹅要跟着大雁飞走的时候,他怕妈妈伤心又不顾一切地坐在大鹅的身上,和大鹅一起飞走了,这里的尼尔斯又让人看到了勇敢和果断。和大鹅一起去冒险的尼尔斯会经历什么?后来又变成怎样的男孩呢?希望同学们拿起《骑鹅旅行记》这本书一起阅读吧。引文激趣使学生很好地进入情境中,更加直接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引法——画面静止,感受语言的魅力

上导趣课时,教师要从作者的语言入手,感受语言的味道。如《骑鹅旅行记》的作者是塞尔玛·拉格洛夫,她的语言特点是幽默、风趣。塞尔玛·拉格洛夫在写作时融合了各种新颖、创新的手法,使一幅幅魅力无限的图画展现在读者眼前,通过精彩的故事情节,让孩子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这本书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各种物体生命,让孩子读起来有“人情味”。另外对细节的描写非常出彩,她的笔下风、河流等有了有趣的形象。细节描写让学生在阅读时产生画面感,如引文中描写猫被激怒时,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将猫的形态写得生动逼真。教学中抓住这个细节描写和学生共同探讨,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在交流中揣摩语言的韵味。交流使读者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使意蕴的理解更加深化,学生持续阅读的兴趣得到培养,从精彩的部分入手,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阅读激情。细致的描摹状物给孩子们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孩子们在阅读前受语言魅力的影响,很期待接下来的阅读。

四、设疑——意犹未尽,产生阅读期待

产生阅读期待的方法是设置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整本书的故事情节波折不断,悬念迭起,教师可以从故事情节的转折点、人物矛盾的冲突点和故事的推进着力点入手,提出带有引领性的问题,学生抽丝剥茧般地进入情节,找出线索和依据,结合自身的体验猜测下面会发生什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各抒己见。学生的答案往往是多维的、发散的。教师不要做出更多的评价,鼓励学生走进书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颇具诱惑力的回答,能够引导学生产生继续阅读的欲望。

如《骑鹅旅行记》一课,在分享了《变成小狐仙》这一章节后,教师以视频动画的形式让学生观看《地狱谷中的羊群》一章节,学生在咀嚼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视听的不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学生的情感发生变化,对羊群的同情,对狐狸的仇恨,以及对尼尔斯的渴望,当故事讲述到尼尔斯要帮助羊群对抗狐狸的时候,画面戛然而止,接下来设置悬疑,让学生猜一猜尼尔斯想出了怎样的办法对抗,尼尔斯是否带着羊群逃过一劫?羊群能否安然无恙?通过制造悬念,引导学生展开大胆想象,学生的猜测有理有据,回答起来有底气,交流起来有思维的碰撞,再让学生走进书中寻找答案,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共享读书的快乐。

五、渗透——润物无声,导趣无处不在

“导趣课”的目的是为了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魅力在于会不动声色地给予读者一些影响,在与书籍的对话中,与情节的碰撞中,与人物品质的品悟中,不自觉地感染优秀品质。

《骑鹅旅行记》中的尼尔斯在欺骗小精灵后,受到了惩罚,变成拇指大小的小人,正是因为他变小了,才能骑到大白鹅的脖子上去旅行。从另一个角度讲,正是因为尼尔斯之前的种种恶习,如欺负小动物,爱搞恶作剧,讨厌学习等,到后来尼尔斯经历种种磨难,成为一个勇于担当、坚强勇敢的形象,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整本书的阅读是点滴渗透的过程,小主人公的变化过程也正是学生的变化过程,学生从一二年级的懵懂儿童,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家长的帮助下,在自身的成长下,一点一滴地积累,使自己成为知善恶、明事理的少年,阅读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积聚能量,感受成长。值得注意的是,导趣课和语文课一样也要留白,注重师生间的互动,注重学生阅读的感受。教师不能讲述过多,要留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走进文本,以学生的感受为主,让学生在期待中阅读,在感悟中分享。

无论是阅读前的导趣课,阅读过程中的推进课还是阅读后的交流课,这些策略都是为了整本书阅读服务的。家长和同学也是“整本书阅读的共同体”,能够起到提醒和督促的作用。利用推进课教会学生阅读,利用交流课检验学生阅读的质量,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方法,学会思考,多一点趣味和收获。

总之,读整本书,教师要“教”,教方法,教策略,用心引领;但更要“不教”,掸落心中的疲惫和烦躁,静下心来与学生一起读书,读同一本书,在阅读中和学生一起分享方法,体会阅读的乐趣。“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整本书阅读的道路上,行则将至,未来可期。

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 年度省专项重点课题《小学高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与实施方法的研究》,课题编号为“JYB1320377”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尼尔斯故事情节整本书
《尼尔斯骑鹅历险记》梗概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12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3:56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新疆电影《真爱》对当代人价值观的影响
电影文学(2016年19期)2016-12-07 20:06:50
以《全城高考》为例浅谈校园青春片的探索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五)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故事情节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