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传播格局下突发新闻报道如何有“效”

2022-03-06 04:54黄娅婷王凯
声屏世界 2022年24期
关键词:格局新闻报道信息

□ 黄娅婷 王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形成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明确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的网络生态。在推进媒体深入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全媒体传播如何更好地实现“时、度、效”成为媒体应用层面屡屡探讨的话题。2022年第一季度末,新冠疫情在国内各地接连爆发;3月,一架昆明飞往广州的东航客机在广西梧州市藤县埌南镇莫埌村坠毁;6月,河北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掀起舆论“风暴”等。敏锐的媒体从业者纷纷在第一时间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形式的报道,而由这些事件的突发报道中不难看出,全媒体格局发展至今,不同定位、不同站位的媒体在把握“时、度、效”方面较以往也有了较大的变化。文章以此为例,浅析全媒体传播格局下各媒体在突发新闻报道中对“效”的把握。

当下突发新闻的基本传播格局

发“声”:音频报道的破局。基于全媒体传播格局的逐步形成,通过互联网和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的传播技术优势,信息在传播速度、传播效率上有了大跨度的“飞跃”。而“15秒”短视频报道形式在民众中接受度的逐步提高,为短平快的新闻信息传播更是提供了更加优渥的发展土壤和环境。这其中,“音频”报道呈现出了特别的传播优势。

值得注意到的是,在今年3月东航客机藤县空难的报道中,拥有先发优势的新华社、央视新闻等央级媒体不约而同在抖音、快手、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采用了记者“短音频”发声的方式,即记者在还未抵达现场之前尽可能地利用已经收集到地新闻线索,发出音频口播新闻,实现“人未到、声已远”的新闻报道。这样的报道有效地抢占了先机,在成百上千的媒体竞争中实现了“抢跑”。

由此可见,在全媒体传播格局下积极发“声”不再是广播媒体的独特优势,而是各类媒体都能实现的,用来提升报道时效的有效手段。而以往似乎有些被“忽略”掉的音频报道在这次报道中异军突起,实现了一次值得思考的“破局”。

见“细”:短视频报道的进阶。随着2018年4月央视新闻率先入驻抖音平台后,各级主流媒体纷纷在短视频平台上注册账号,政务媒体号总数也在逐年攀升。由此,各级媒体也逐渐在短视频平台上崭露头角,使出“十八般武艺”,构建起用户群体,力求获得更多流量和影响力。经过短短几年的摸索和发展,擅长把握新闻报道中突出关键信息、重要信息的新闻媒体,逐渐掌握了在短视频平台上新闻报道的“传播之道”,也逐渐适应了短视频平台新闻传播中“短、平、快”的特点。在疫情报道中尤其能体现这一点,对于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病例、治愈病例等数据的通报,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民生的最新防控政策等,都通过短视频平台上进行了“高效”发布,显然对于更新频率有限制的微信公众号来说,短视频平台有更强的优势。

从东航客机藤县空难和新冠疫情的两个新闻报道主题来看,“15秒”短视频报道不管是从数量的井喷来看,还是时效的进一步提升,都反映出媒体入驻新媒体平台后展现的“深厚功力”。在短视频平台上,各级媒体都显然不再青睐集纳式的主题报道,而是更倾向于快讯式的细节报道,从挖掘细节着手,任何一个细小的新闻点都能成为一条短视频新闻,这也使得短视频报道呈现一个“爆发式”“井喷式”的传播格局。

写“实”:直播报道的突围。从传统的广播音频直播,到电视新闻直播,再到如今的网络新闻直播,新闻报道的直播逐步向着更多元、强互动、更开放、更碎片的方向发展。相比较上述的音频和短视频报道而言,直播报道能更快、更直观地触达新闻发生的第一现场,而在全媒体平台覆盖加持下的新闻直播,也让新闻接收的受众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不难发现,新闻媒体从网络直播最初的产业化应用场景(例如直播带货、知识付费等)中,精准地挑选出适用于新闻传播的网络直播工具,加入了媒体传播手段以及新闻直播的能力,让网络新闻直播成为突发新闻报道的重要手段。如央视新闻在广西藤县空难的网络直播中,记者盖住机组人员信息这一实实在在的细节凸显了人文关怀,让无数网民为之动容,成功刷上热搜。再如,江西疫情期间方舱医院搭建的慢直播也再次以“云监工”的形式刷屏,引得千万网民观看、留言。

传统的广播、电视直播对现场调度、画面构建、传输技术都有更高的要求,因此不轻易开展。网络直播的灵活性和真实性,让“接地气”成为突围和“圈粉”的关键。在一场网络新闻直播中,也许画面不够精美、信号时有卡顿,但这都不影响一场直播成为“顶流”或“爆款”。

形成突发新闻传播格局的原因

在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遇到突发新闻报道中,篇幅的局限、技术的壁垒、人员的调度、新闻现场的复杂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报道的时效和效果。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普及,以及近年来自媒体平台的跨越式发展,传统媒体的受众逐渐变成了“PC端用户”“手机端用户”。科学技术正在对信息传播的方式产生愈加深远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越来越多的信息传播,是通过微信群、朋友圈、小程序进行扩散的。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突发新闻也有了新的传播格局,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全媒体生态倒逼传统媒体进行流程再造。在传统媒体传播格局下,记者就是记者、摄像就是摄像,采访回来的素材还有后期编辑进行处理,再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介发布出去,形成线性传播格局。这样的传播格局意味着传统新闻制作必然是“人员密集型”的工作。然而,在全媒体生态下,传播的时度效对媒体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采编播一体、一专多能等。“全媒体记者”也意味着采编人员必须具备采访思维、编辑思维和平台运营思维,准确把握一个突发事件中,哪些要素通过怎样的传播方式可以实现效果最大化,甚至还要有预判舆情风险、回应网民关切的能力,从而形成传播闭环,线性传播格局也朝着立体式传播格局发展。

软硬件迭代创造协同传播格局形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下新传播格局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的进步。随着5G、VR、AR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传播的样态越来越丰富,传播的手段越来越多样,新闻发布的终端也越来越便捷。以前的采访工作,一个记者加一个摄像,这是最基本的。然后还要带上重达几十斤的摄像机和脚架。复杂点的节目,可能还需要带上各种特种设备,素材的储存也以磁带或硬盘为主。前方拍摄结束后,紧赶慢赶回到编辑机房进行编辑才能成片。而如今,一个小小的手机,能拍摄、能剪辑、能通过技术平台直接发布稿件。需要发起直播的时候,一台手机便能发起,即便是复杂的直播,也有各种小型的便携的设备可供使用,让随时随地发生的新闻,也能随时随地地通过各个平台进行传播。

多向度来源打通有效信息传递路径。不仅仅是传播手段、传播介质发生了变化,信息来源也在全媒体传播时代有了更广泛的路径。在全媒体传播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小屏功能的逐渐完善,让新闻线索无处不在,为媒体打通了新闻线索来源的“最后一公里”。21世纪开始,人人都能用上新浪微博,微博上集聚了大量的民生素材,便成为了媒体寻找选题的重要平台;随着抖音、快手等平台的发展,主流媒体不仅主动走向这些流量平台,更是把这些短视频平台的个人用户当作“线索员”,去挖掘社会新闻、民生新闻。多向度的新闻来源,让拥有公信力的媒体获取了海量的来源,仔细甄别后再经过新闻化的处理传播到大众平台,从而实现影响力。信息传播路径的拓宽为媒体作为“监督者”和“发布者”的功能得以更好地实现。

协同型传播实现自内而外引领效应。与传统传播格局相比,全媒体传播格局下还有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即协同型的传播能力越来越显著。一次采集、多元分发日渐成为常态。而前方记者与后方编辑的协同也不再是简单地线性工作流程,而变成了互补型的立体式工作流程。前方记者回传的音频、视频、文字等消息,通过后方编辑的筛选,制作成不同形态的内容,可以是图文,也可以是短视频,甚至可以通过整合素材推出中视频新闻,深度挖掘推出新闻评论等。这种自内而外的变革,让新闻媒体在舆论引领时有了更广阔的天地和更多的话语权。尤其是有突发舆情时,协同型的传播更便于疏通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快地对舆情进行反馈和处理。

如何更好实现全媒体传播的“效”

突发事件报道作为新闻传播中最讲究“时度效”的报道内容之一,如何更好地在全媒体传播格局中抢抓“时效”,放大“效果”,实现“效益”,是当下媒体从业人员必须思考和探索的话题。

梳理通路,确保信息传播的“时效”。媒体改革,流程再造是重中之重。如何由过去的单兵作战,变为如今的全能型传播者;如何由过去的线性传播流程,变成协同的立体式传播流程,是打通突发事件报道首要得解决的问题。

仍以东航客机坠落广西藤县的空难事件为例,央视记者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全能”。事件发生后,记者非常敏感地通过央视新闻APP、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了文字快讯,紧接着推出了记者赶赴事故现场的口播新闻,央视新闻的抖音号、快手号和视频号同步推出了记者赶往现场的短视频,把网民的关注点吸引到了央视新闻这家媒体上。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在突发事件报道中非常关键,率先发布消息的媒体往往都能得到网友的“认证”,认为这家媒体能给出最新最快的消息。有了足够的关注度以后,电视新闻、网络直播便逐步上线,形成了立体式的传播格局。

可以说,当下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对媒体从业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媒体从业者必须更快地掌握新闻线索,必须更敏感地掌握新闻的传播要素,必须更快地获取新闻相关内容,必须更快地使用高效的工具把信息传播出去。只有能理清传播通路的记者,才能成为合格的全媒体记者,保证信息传播的“时效”。

保持定力,维系信息权威的“效益”。传统媒体强大的公信力是媒体的制胜法宝。相较于自媒体、大V或KOL等网络平台发声者,媒体的声音代表着“权威”,代表着“真相”,这是全媒体传播格局下,媒体必须守住的“底线”。

今年6月,河北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掀起舆论“风暴”,事件发生后各个角度、各个时间段的监控画面在网络上刷屏。甚至关于唐山这座城市的视频素材,都能吸引到一大波“热度”。这时候的自媒体平台是混乱的、无序的、真假难辨的,有些自媒体账号为了抓眼球、抢流量,利用一些旧素材进行“张冠李戴”,混淆视听。而作为官方媒体的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平台保持了定力,以充分的采访调查、完整的视频监控画面,为网民呈现出事件的全貌,及时地用公信力矫正了事件真相传播的环境。

信息源的多元化使得事件报道中尤其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时常会有鱼龙混杂的信息来混淆视听,这时候对于信息真实性的甄别就显得尤为关键。第一时间发布“真实有效”的信息,才是媒体的最大“效益”所在,所有影响力也仰赖于此。

强化运营,放大全媒平台的“效果”。内容运营和平台运营是新媒体发展下的产物,更是全媒体传播格局下不可获取的手段。在全媒体传播格局下,媒体不再是单纯的“输出者”,传播效果的考察在“流量”的考量下更加直观。

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发展逐渐进入一个稳定期,大部分新闻媒体都在平台上开设了自己的账号,“掌握主阵地,挺进主战场”意味着要在群众多的地方发声,要在群众能听见能看见的地方做新闻。“好声音要进入千家万户”,而新媒体平台的发展恰好在网络时代为信息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契机。不难看出,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到2022年,媒体从业者越来越能熟练地利用不同的新媒体平台来传播信息,及时通报、及时反映,第一时间关注、第一时间发声。网民能通过新媒体平台迅速知晓每日的疫情进展情况,而有赖于用户画像分析和精准推送的技术,使得用户能更准确地掌握自己想了解的信息。

虽然“唯流量论”并不可取,但不可否认的是流量”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手段之一,亦可以凸显运营的作用和价值。运营的介入是“加分项”,是“锦上添花”,强化运营是全媒体传播格局下媒体绝不容忽视的一环。

猜你喜欢
格局新闻报道信息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订阅信息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小人物的大格局
展会信息
实行“一包两进” 构建“三位一体”教育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