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婷婷
(厦门同安区西塘小学,福建 厦门 361100)
近年来,受瑞士音乐家达克罗兹的“体态律动”理论影响,国内发展了舞蹈律动教学。舞蹈律动是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唤起人的音乐本能,并且通过学习者内心听觉,表现音乐的艺术性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舞蹈律动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舞蹈律动正好适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这正是突围传统小学音乐课堂的有效路径之一。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重视艺术体验,使学生在表现、创造、融合的实践过程中,提高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突出课程综合,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舞蹈有着重要作用,像律动、歌唱表演等,都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这些都离不开舞蹈的基本动作。舞蹈中动作的节奏是以音乐旋律的节奏为基础,而音乐的节奏,又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来形象地展现,音乐与舞蹈相得益彰,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表现形式,最终实现音乐情感的传递。[1]
因此,根据新课标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针对小学传统音乐课堂出现的问题,教师充分发挥舞蹈律动的优势,以信息化手段,直观展现音乐知识,训练音乐技能,达到音乐知识与技能训练的联结;关注学生感觉,互通音乐课堂与美妙的情绪体验;重视情境管理,增进学生艺术表现的趣味。
新课标指出,运用现代媒介和数字媒体技术再现与表现世界,在艺术的世界中求真、崇善、尚美。重视在音乐游戏和活动体验中渗透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包括演唱和演奏的基本姿势、方法、音准、节奏等,让学生在唱游中学会听辨旋律、节奏、节拍、力度、速度等音乐基本要素。教师可以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为学生设计出具有趣味性的实践活动。从小学生的认知角度来看,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将音乐知识具体化、直观化,让抽象的音乐符号直接具象化,并与学生的学习产生真正的互联。这可以让学生在符合他们认知能力和兴趣需求的状态下完成学习,在音律美和具象美中提升音乐素养。除此之外,在教学中除了依据课本教材内容来实施教学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对课堂教学内容加以拓展,了解学生所感兴趣的流行音乐和舞蹈加以结合运用,让学生真正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2]
例如,针对低段学生喜爱直观、模仿能力强的特点,笔者在《金孔雀轻轻跳》一课中,充分利用希沃白板授课,巧妙运用微课和动画图片,引导学生创编舞蹈动作,在边表演边学唱的过程中,让舞蹈律动的编创变得丰富有趣。课中为了帮助学生发现傣族“三道弯”的基本体态,笔者在多媒体中展示了多组具有不同形态的孔雀动画图片,有静止站立的,有正在喝水的,还有展翅飞翔的等,学生一下子被这些光彩夺目的孔雀吸引,并且能在观察中大胆模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甚至自己结合不同的表情创编动作,为后面的创编打下坚实的基础。
艺术体验是指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往往伴有比较强烈的情感情绪。因此,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感觉,与打通学生的艺术体验具有重要关系。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不光引导学生用耳朵听、嘴巴唱来感受音乐,还要会融入其他的形式,以形式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艺术,达到“听—唱—感”的互通,增强学生的艺术体验。比如,在刚开始学生对歌曲不熟悉的情况下,可以引导学生跟随音乐做一些简单的律动,等他们慢慢对歌曲熟悉后,再将肢体律动转化为舞蹈动作,辅助教学。注意主次分明、动静结合。课堂中融入舞蹈律动,并不是从始至终贯穿舞蹈律动,应把握好融合的度,避免课堂出现混乱的现象,适得其反。一遍遍体验后,学生在用耳朵感知音乐的同时,学会简单的舞蹈律动,可以随音乐的变化而变化,达到对音乐的双重体验。学生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后,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音乐,都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音乐信息。久而久之,学生不仅能记住音乐,还能记住舞蹈动作,更重要的是,学生逐渐进入美的殿堂感受艺术。互通式艺术体验,让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熏陶培提升创造能力,这正是音乐教学和舞蹈律动起到的相互作用的效果。
例如在执教一年级音乐课《大象》时,笔者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思考:描写大象的音乐是缓慢沉重还是轻松活泼的?为什么音乐缓慢沉重?再让学生模仿大象的体态随音乐一起行走,根据自己的理解做舞蹈动作,最后再跟随伴奏表现出各自心中大象的形象。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的真实现象,引导他们自己编创动作,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和创造机会。最后跟学生一起表演,呈现出形态各异的音乐形象,可爱有趣,并拍照记录分享给他们。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快乐,感受音乐的美好。课后,很多学生利用不同的材料,创编出了很多有趣的大象作品。
艺术表现是指创作者对形式与材料的控制与表现。在音乐课堂上,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呈现,也是艺术表现。新课标在艺术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中新增了创意实践这一方面,更加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运用舞蹈律动融入课堂,可以有效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有利于带有创造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中,情境教学能较快地引导学生进入实践环境,带给学生一定的角色体验,激发学生情感,同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形象和作品情绪,提升音乐表现能力。在小学音乐课堂,基于教材特点和小学生心理特点,通过优化创设整个课时的情境,可以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让学生的艺术表现具有创造性和趣味性。优化创设整节课情境,应该注意情境的趣味性、可操作性和适切性。可以利用学生喜爱的动画片、节日、动物、异域风情等元素作为优创情境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情景剧表演、肢体动作等可操作的方法,优创情境的使用,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所选择的情境中展现学生艺术表现的形式最好是适合大部分学生展开想象的,以发展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例如,在《咏鹅》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先通过视觉的感知、对比,直观地感受舞蹈律动的形态美,起到思维启蒙的作用,接着巧设情境,设计生动有趣的场景,让学生根据场景编创舞蹈,充分让学生合作、讨论,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活动中,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创造性地塑造了天鹅的各种形态、动作,充分挖掘了学生的个体学习潜能,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促进创意思维的发展。最后,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舞蹈律动,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其艺术素养。这就是情境创设在音乐律动课堂上有效助力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的体现。
总之,小学音乐教学和舞蹈律动的融合能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应把舞蹈律动和音乐教学紧密结合,利用信息化手段,关注学生感觉,优化情境创设等方式创造更多、更丰富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艺术发展平台,培养具有创造思维的未来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