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核心素养下初中文言文教学优化策略

2022-03-05 05:20蔡依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文言文化自信文言文

蔡依

(宁德市蕉城区蕉城中学,福建 宁德 3521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强调语文学习的任务之一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学生文化自信素养培养。[1]在语文课程中,文言文教学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是形成文化自信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当前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许多教师从应试出发,重视文言字词的识记,却忽视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重视文言知识的灌输,却忽视引导学生自觉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一味强调对文言内容的理解,却忽视引导学生借鉴优秀文化成果,做到古为今用;只关注单篇的文言文教学,却忽视对学生文化视野的拓展。本文从“文化自信”核心素养下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新要求出发谈谈如何优化初中文言文教学。

一、“文化自信”核心素养下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新要求

《新课标》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1]因此,针对当前文言文教学现状,教师应在以下方面对“文化自信”核心素养下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清醒的认识:

一是通过文言文教学培养对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文言文学习是当代中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穿越时空去了解、思考、感悟博大精深的文言知识所具有的特殊文化魅力以及古人的思想和观点,让他们爱上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从而树立文化自信。二是通过文言文教学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言文教学承担着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探索文言教学的新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学习古人超人智慧与博大胸襟,最终把优秀文化根植于学生心灵深处。三是通过文言文教学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前人的文章意境、感悟前人的思想,学习前人写作技巧,提升自身能力,丰富自己的写作经验。四是通过文言文教学拓宽学生文化视野。文言文教学应将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给学生,因此,应注重文言资源的整合,让教学由一篇拓展到多篇与之关联的文章,训练学生思辨思维,让学生汲取更多传统文化养分,达到拓宽文化视野,增强文化底蕴的目的。

二、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探本溯源,培养热爱之情

王力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2]初中文言文教学离不开对文言字词的讲解,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汉字的起源、字音、字义等内容所包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并进一步引申到词语以至篇章的理解。例如,“走”字,现代文是行走的意思,而“走”金文字形像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像人脚,合起来表示人在跑,教师引导学生追溯其源,明白其本义是跑。学生在学习《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时,就可以想象到宋濂奔跑着归还所借之书的情景,从而体会他求书之难以及他对知识的渴求。只有这样通过文字学从文化层面进行阐述,初中学生才能对“走”字的含义真正理解到位,同时,激起学生探索文字起源、了解文字奥秘的念头,激发他们对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的热爱。

(二)丰富形式,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文言教学可穿插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增强学生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1.变换读法。曾经长期参与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张必锟提出“学文言非诵读不可”[3]。从语感层面来看,通过朗诵,学生可以在逐步接受语言的基础上,对古文有更深的认同感。就教学而言,变换读法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

(1)“盲读”法。在教学一些篇幅相对简短的文言文(如《咏雪》《陋室铭》)时,教师可以展示删除了句读的文言原文,鼓励学生尝试“盲读”,即学生自己试着断句。学生只有在了解文言大意,初步理清文脉,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推敲朗读,找准朗诵的节奏,才能准确断句。这不仅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反复尝试诵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品味语言、积累文化、形成语感。待学生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后,可以适当增加难度和容量。

(2)译读法。即学生根据注释及工具书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接着,展示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后的白话文,让学生通过对比诵读,感受文言文语言简练的特点,感受文言文独特的韵味,从而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3)创读法。教学时可以尝试创意朗诵,如在教学《爱莲说》一文时,笔者就指导学生对“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进行了改读:有的学生在句前加语气词,将句子改成“咦?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唉!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有的学生则将“矣”字夸张地拖长音诵读;有的则重复诵读“宜乎众矣”……读法虽不同,但学生都体会到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的世风的鄙弃,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内涵与深意。

不管读法怎样的变换,都要立足于学生更好地品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更好掌握文言文的内容,并逐步夯实自己的文言文基础,为学生阅读古代文献、传承传统文化奠定扎实的基础。

2.讲述故事。通过故事叙事对文言文内容进行生动讲述,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内容,体悟传统文化。如教学《孙权劝学》,故事叙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孙权的善劝、吕蒙的善学、鲁肃的善赞,都是这一篇文言文可以妙讲故事的切入口。因为三人的语言,不仅体现出地位、性格、学识的差异,还体现出了吴国君臣之间和睦关系,使人读来意趣横生,对三国时期的文化也会有更深刻的体悟。

讲好故事要注意把故事背后的传统文化挖掘出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理解,在理解中体悟,最终培养自己文化自信素养。

(三)尝试写作,借鉴优秀文化成果

借鉴优秀文化成果,最根本的落脚点是学以致用,即通过活用文言文的艺术成果,更好地体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学以致用的最直接方式,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写作。这种写作可以分成两个步骤来实施:

1.学会仿写。对于初中生而言,运用文言文进行写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仿写虽然在写作对象上发生变化,但基本的句式不会变化,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因而,学生学会仿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教学中,可以从简单的逐句进行仿写开始训练,最终向全文仿写过渡。比如,学习了《陋室铭》后,学生就有了“校不在大,有师则名。人不在高,有才则灵”“无考试之乱耳,无试卷之劳形”等句子仿写的尝试。

2.尝试创作。读写结合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显著特征,也是学以致用的最直观表现。虽然初中学生还不能很好地进行古文创作,但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恰当巧妙地运用文言知识让作文增色,从而更好地增强古文运用能力。在教学《五柳先生传》时,笔者模仿课文创作了如下下水文:

“五每”老师传

本人姓蔡名依,眉短眼小,发黄且稀,对己貌不甚满意。不过听母亲说我出生不久,很快成为“名人”。因为我个子虽小,但嗓音毫不逊色,且泪腺特别发达,常哭声震天,搅得邻居无法入眠。长大后,好争强,却总不能胜:学弹琴,缺少恒心;学唱歌,五音不全;学摄影,虎头蛇尾……只好感叹曰:“人无完人”。于是乎,迷恋上读书,与书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常让周围的人不知所措。现立于三尺讲台,不仅细心经营课堂教学,而且课外指导学生每天记一条成语,每周摹两页好字,每周背一首古诗,每周写一篇作文,每周欣赏若干篇美文。学生叹曰:蔡老师与我们“五每”为伴,戏称为“五每”老师。

此文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还把学生拉近生活,触发他们的联想。读完文章,学生跃跃欲试,笔者便趁热打铁,让学生试着写一篇小传,表现人物个性,学生兴致很高,写得较成功。如有学生写道“吾班有一生,名为陈洛,长发及腰,一笑之,千年冰皆能释。其性温良,班中人皆乐与之游。遇同窗有问,愿倾心相授;逢人有困,愿鼎力相助,颇有女中豪杰之风范。好读书,精通各种诗文,皆能倒背如流……”

无论哪种写作的形式,也无论学生能在写作中写出多少东西,其立足点都应当体现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运用,使传统文化更好地被学生学习、鉴赏。因此,注重尝试写作,就是要不断鼓励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将文言文学习的内容外化为写作的素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转化为作文技能、水平,从而使写作更好地彰显对优秀文化成果的借鉴。

(四)整合拓展,开拓文化视野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主题丰富、体裁多样,教学时可按专题进行归类,挖掘其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共同点,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以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构建自己的传统文化网络,从而更好开拓文化视野。

1.根据主题整合。教师可通过教材梳理,确定家国情怀、山川美景、知礼明理、外交策略等文化主题整合教材,引导学生创造性地传承传统文化,增加文化底蕴。如,以“知礼明理”为主题,可将《陈太丘与友期行》《〈论语〉十二章》《陋室铭》《爱莲说》四篇文章放在一起阅读,让学生感受言出必行的行为规范、力戒奢华的俭约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自强不息的追求精神、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的“君子文化”。

2.根据文体整合。按文体将教材中的文言文进行分类,引导学生了解文体特征,掌握文学常识。如,《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都是小品文,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从写作背景、所绘之景、赏景之人、抒发情感等角度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对小品文写作风格、特色等有更加直观深入的认识。此外,还可以对“记”“寓言”“说”等文体的文章进行整合,也可将不同文体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突出文体特征。

3.根据人物整合。可关注文言文的作者,将同类作者进行归类整合,同中求异,进行对比,深入体会作者情感。如,《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四文的作者都有着被贬的经历,可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体会四位文人的情感:苏轼虽被贬但乐观豁达十分洒脱;柳宗元被贬寄情山水,但一时之乐终究被凄清环境勾起了愤懑难平的忧伤悲凉之情;范仲淹被贬不忘跟友人共勉,表明自己“先忧后乐”的远大抱负;欧阳修被贬身处逆境,但心态平和、醉情山水、与民同乐。通过比较,学生感受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与心境,学习古人的人生观,感悟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还可以关注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比如,教材中诸葛亮的文章有《诫子书》《出师表》,通过整合分析,可让学生对诸葛亮的语言风格和精神世界有更深刻的领悟。

通过整合梳理,学生可在有限的时间内,经过分析、比较、综合,在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深刻理解文言文内容,从而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最终培养文化自信素养。

猜你喜欢
文言文化自信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