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风娟
(山东华宇工学院,山东 德州 253000)
2014年,我国首次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2015年6月,《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现构建了普惠性政策扶持体系。高校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要群体,随着“双创”的广泛开展,高校也开展了创新创业领域的教育。面对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也更加关注创新创业,在高校期间就广泛参与到了创新创业活动中。在双创背景下,高校学生的就业市场和职业发展规划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高校学生的就业观念和职业发展理念。高校需要全面分析和梳理学生的职业发展前景,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择业,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教师也要结合时代特点,引导学生合理做出职业发展规划。
大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职业规划意识,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学习前,都是在学习基础文化知识,没有过多地参与社会活动,对社会经济缺乏基本了解。进入高校后,通常专注于新鲜的校园环境和生活方式,在专业课程学习之余,也将主要精力用在个人生活和娱乐上,缺乏基本的职业规划及明确的学业目标。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因此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出现了缺少奋斗目标,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效率下降等情况,职业规划意识不足,对生活适应性差,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感到迷茫。高校学生对于所选专业涉及的行业领域不够了解,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也缺乏思考。部分高校学生缺乏基本的职业发展规划意识,对自身专业课程兴趣不足,缺乏自主学习动力,在走入社会前,对职业选择感到困难,缺乏职业规划,盲目就业。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前大学生普遍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来自家庭的期待和关注,使得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弱。部分学生认为学历高就可以找到薪资高、待遇好的工作,不愿意接受待遇一般的工作。二是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大多数时间都在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职业规划。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部分学生对社会发展缺乏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比如一些学生在就业中,普遍倾向传统稳定的工作岗位,缺乏自主创业的勇气和热情。另外,部分学生忙于专业课程的学习,缺乏实践锻炼,缺少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导致就业能力不足。部分学生仅关注公司的名气和所要应聘的职位,不考虑岗位是否适合自己,缺乏对行业内发展趋势、当前就业环境等方面的分析。部分学生社会实践经验严重不足,只是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学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以及相关职业规划讲座等渠道获取有关的职业信息,对于社会发展及就业环境的了解比较片面。
高校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缺乏教师和辅导员的有效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足,教师和辅导员缺乏引导,导致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不充分。教师和辅导员对于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不够重视,高校职业发展规划教师队伍不健全,有关大学生职业规划发展的课程都是由高校辅导员代课,缺乏专业指导教师,导致教学质量和效果不高。代课辅导员自身素质及学历水平参差不齐,未经过专业培训,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的讲授缺乏系统性,在与学生的互动中缺乏专业见解。
高校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建设者,需要在高校学习期间,建立良好的职业发展规划,同时也要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高校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要心系国家发展和建设,努力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实践技能。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学生作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应积极投入到创新创业实践中来。因此,高校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除了要专注于专业课程之外,还要时刻关心社会发展,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掌握社会动态和变化,正确理解和认清“双创”的社会背景,在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发展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技能服务于社会。
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后,应居安思危,尽早思考自身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加强自身专业技能和水平,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提供有力保障和基础,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教师在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中,要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专业学习充分融合,将职业发展作为目标,进而有效促进专业课程学习。比如,在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要将专业课的内容与某个行业某个领域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了解到专业知识的实际价值。同时,也可以介绍该领域的专业技术难题或行业内的发展瓶颈,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升专业学习动力,更好地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由于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更新换代较快,因此要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使学生在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中接触到最新的实践案例。除了专业课程学习之外,在学生的课余时间,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微信公众号、小红书、微博以及抖音等网络平台向学生推送专业领域的知识和见闻,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行业信息和动态,从而对职业发展具有良好的认识,更好地进行自身职业生涯规划。
在双创背景下,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许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流于形式,没有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对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要进行积极正向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建立自我发展规划,提升职业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大学生应认清自身实际情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以薪资待遇为唯一评价标准,考虑自身能力与工位岗位的匹配性,激发自身动力和积极性,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
大学生虽然在年龄上已经成年,但是心理和思想上还不够成熟。在进入大学学习后,需要经历一个成熟发展的过程,逐步实现心智上的成熟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辅导员要能够适时地对大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赛事活动和社会实践,使学生能够逐步建立独立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此外,开设丰富多样的创新创业课程,鼓励学生投入到创新创业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建立良好的职业发展意识,主动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并努力付诸实践。要想引导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规划,大学生首先要尝试了解自己,包括自身的学习背景、家庭条件、个人能力等,并根据自身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研究自身与感兴趣职业之间的适配度,认清和了解自身需求以及自己的能力是否可以匹配所从事的职业,列出自己的优缺点,进行科学合理的权衡和思考。确定职业方向,了解自身需求后,便可以更加清晰明确地制订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计划,为更好地实现职业理想打下坚实基础。在制订职业发展规划前,需要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努力完成所选专业的课程学习。开展自我规划时,要考虑到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的需求,尽可能地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努力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还要将职业发展规划融入到自身学习和生活中,使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树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激发内生动力,进而实现就业规划的总体目标。
大学生应认清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和时代需要,激发并提升自身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不断提升自身就业软实力。在双创背景下,创新创业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的必备素质,同时也是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技能。目前,各个高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但是无论是在课程体系上还是在教学内容上都不够完善。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流于表面和形式,学生缺乏对课程的学习兴趣,疲于应对一些课程考核。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仅是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同时也是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基础。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高校要积极广泛地开展各种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要夯实学生的创新创业理论基础,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发展理念。此外,还要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积极推出既具有代表性,又具有实际意义的创新创业方案和计划,以此提升学生对于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动力。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我国大力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为创业者提供更加和谐健康的市场环境,促进了我国从密集型经济向知识型经济的转变,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提升了就业质量。
在双创背景下,学生开展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要有效将自身专业领域与时代发展相结合,通过认识并了解时代和环境的需求,科学制订自我职业规划。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入改革,人们的就业理念、职业价值观等也日益多元化。大学生不仅是社会人力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因此需要发挥学校以及社会各界力量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使其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实现良好的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