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琪玲
(陇南市康县教育局 甘肃 陇南 746500)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以“情趣元素”来涵养与滋润小学生的学习心境,不断地“激励、唤醒、鼓舞”他们的美好情感呢?笔者主要从“情境教学”“析词解句”“整体生成”“相机补白”“传导濡染”“多元评价”等方面,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语文具备很强的实践性,作为一门语言,环境是其学习的重要因素。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通过不断的重复,才能够加深在大脑中的印象,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中。很多孩童并没有刻意的去背诵语言知识,却能够脱口而出,其关键就在于有着良好的使用情境,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老师也要从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创设出合适的语言教学情境,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氛围当中提高学习的质量。老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借由丰富多样的展现方式,拉近语文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老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出不同人物的照片,让学生去分辨这些人是谁,然后让学生根据其性别来对这些照片进行分类,再让学生去体会不同问句的使用方式,并且学会正确的回答方法。在上课之前,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将自己的小玩具带到课堂当中,比如小汽车、小飞机、摩托车、自行车等等,让学生上台来介绍这些小玩具,学生既是参观者也是讲解者。语言的掌握需要在学习和使用当中进行反复练习,所以老师要为学生创造出多样的展示平台,让学生能够充分的锻炼自身的语言使用能力,让学生在平时的口语表达当中,具备良好的语言水平,积累语文知识。老师要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将自己在课堂当中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生活当中,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有包容性,不必一一指出学生的细节错误,鼓励学生,让其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大胆的开口去说,大胆的用语言去进行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老师的关爱和鼓励下,生成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有教育业内人士强调指出:“教从表象入手,学于直观感知。”尤其对于儿童群体来说,正处于以感性思维为主的发展性阶段,他们对于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还远远不够。正因为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善于通过良好情境的外来引入或有效创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课程活动形式,既可变相减轻小学生的学习难度,又能充分发挥情趣教学的正能量作用。以“句型转换”为例。“引述句与转述句”转换是高年级语文课程的重难点之一,对部分小学生来说往往具有挑战性。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准备几个不同话题,让多人学习小组各选一两个,然后开展相互之间的角色体验和学习讨论。比如,爸爸对甲说:“今天家里没人做饭,你到爷爷家去吃午饭吧。”乙同学问甲爸爸对他说了什么,丙再问乙同学甲的爸爸说了什么……如此而为,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学习氛围,而且实现了直观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字、词、句、段”不仅是语言文字的基本单元,而且是语篇内涵和审美情感的“依附外壳”。因此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有些地方需要进行整体把握,而有些时候则需通过析词解句,更加深入地精审文意,以逐步达成“咬文嚼字、精细耕作”的教学要求。以《你必需把这条鱼放掉!》课文为例。文中写道:“汤姆把鱼饵套上鱼钩,而后甩起鱼竿,把钓线抛向远处。鱼饵划破水面,沉入水中,湖面泛起一圈圈银色的涟漪。”其中一系列关于动作性描写的词语,生动形象地体现了汤姆钓鱼技巧的娴熟。笔者借助多媒体这一技术平台,再现了这一“组合套路”的生活情景,让小学生从“像文互动”中更好地进行解析、感受与体悟。再如《泊船瓜洲》小诗教学:以课件展示——春风吹过,花草树随即被“唤醒”,各自穿上绿衣,江岸边呈现出了片片绿色。这一“绿”意,深刻地映入到了小学生的脑海中。
文艺作品有些时候就像一件相当精美的美工艺术品,为欣赏者传递一种整体性的隐约语境和绰约美妙之感,让读者在“朦胧感知”中驰骋遐思、灵动意会,从而实现艺术信息的“开枝曼叶”。如教学王安石的《元日》小诗时,我们不必去推敲“是千门?还是万户?”只要引导学生从“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一诗句中,能够整体性感受“春风送暖、旭日东升、爆竹畅饮、阖家欢乐”的场面和意境即可。再如,教学杜甫的《绝句》小诗时,通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句,让小学生在联系实际认知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能够切实地感受到“鸟语花香、春光明媚”的大自然美景,而不必去“计较”黄鹂与白鹭的数量。也就是说,过于“肢解”文艺作品元素,人为地“破坏”整体美感和全部意境,往往有些时候会适得其反。与之相反,“整体生成”会让小学语文学趣不断地扩散繁殖。
凡是优秀文艺作品,都会程度不同地存在“省却遗漏”,为“相机补白”留下潜在空间。这既是智慧又是艺术,是“智慧与艺术”的集中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有效地开展“相机补白”课程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切实地显现了“无中生有、以退为进”的语文力量,而且有利于在“情趣化教学”中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实际表达能力,更好地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特点。以《嫦娥奔月》为例。嫦娥原本不想吃下仙药,却在逢蒙步步紧逼、万分危急的关头,才毫不犹豫地吞下药丸,这才冉冉地飞向月宫。那么,她在“飞奔月球”过程中心中究竟会有哪些想法呢?笔者以此让小学生通过“阅读、联系、想象”,对此处“省缺遗漏”现象开展不失时机地“补白”活动。经过多元思维形式的表达与讨论、交流与梳理等,进一步增强了小学生“见仁见智”的课程学习情趣。
在学校教育中,课程教学获得的最佳状态不在其它方面,而是在于——让小学生能够在“知情互动”上达成“同振共鸣”之感,进而在“学用结合、知行统一”中逐步实现“知、情、意、用”的和谐统一目标。那么,如何才能赢得小学生的“知情互动”与“同振共鸣”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情谊共生催情趣”。比如,在《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三亚落日》等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引领小学生在“身临其境、神往心至”中去游历、去领略、去感悟;《李广射虎》和《孔子游春》等,不断地闪烁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多元文化和辉煌历史;而《辩论的故事》《剪枝的学识》以及《山谷中的谜底》等,从朴素中显现感想真谛;《船长》《最后的姿势》《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等,更能让孩子们在“自我对照、见贤思齐、情感内化”中不断地感受震撼、淘洗心情,进而更好地走进文本、走向作者。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之间的融合越来越深,多媒体作为全新的教学方式,能够有生动形象的展现方法,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用全新的展现方式来给予学生感官上的刺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当中的录音和播放功能,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语言情境,比如在学习动物的名称时,老师可以事先在网络资源上收集不同动物的叫声,并且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当中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根据声音去猜测这是什么动物,并且询问学生这一动物应该怎么去说,让学生能够在趣味的环境当中,去自然而然的进行学习,减轻学习的负担。在课前或者课间,老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来播放一些歌曲,缓解学生学习上的压力,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视频或者音频,从而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语言情境,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除了在课堂当中,在课下,老师也可以发挥出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可以选择一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动画、音频、图片等等,上传到网络空间当中,让学生自行下载,扩充其学习的容量,丰富课外的生活,让学生能够在多样性的多媒体资源当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老师要发挥出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为学生营造出多方位的情景,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来给予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感,让学生能够对于枯燥的文字有更加生动的感知能力,增加语文学习的趣味性,激活学生的语言形象思维,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学校教育一项情感性艺术实践活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种“激励、唤醒、鼓舞”,集中地体现在对学生及其学业情况的评价形式和手段上。一是要善于坚持以赏识为主的激励性教学评价,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增强小学生的进取精神和成功信念。二是要善于把教师评价学生与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相结合,把对小学生的“个体评价”与“群体评价”相结合,把对小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与“终极性评价”相结合,把对小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与“学习态度评价”相结合,以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三是要倍加珍视和保护学生的个性化认知。如《狼和小羊》,对于“小羊的最终命运”,无论是“生”是“死”,只要小学生能够“自圆其说”,都应当予以欣赏和支持,以此充分激活他们的学习情趣和学习信念。
综上所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坚持以“情境教学”“析词解句”“整体生成”“相机补白”“传导濡染”等为抓手,能够赢得“情趣化教学”的实质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