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思维训练 予以方法指导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2022-03-05 00:11许荣魁
今天 2022年5期
关键词:课文思维语文

许荣魁

(通渭县榜罗小学 甘肃 通渭 743311)

引言

随着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近几年素质教育观越发要求教师要促进学生素质的全方面发展。教师们也在逐步摸索、探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但是,由于个别老师的教育观念依然处在传统阶段,未将自己的教育观念转变到现代角度,在课堂上仍然是以知识的灌输为主,以自己为课堂的主体。而在素质教育观和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地位,而教师则是起主导作用。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其身心素质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需要教师精心、用心地培养和完善。对于这个阶段的小学生,除了锻炼强健的身体素质,思维发展也是身心发展的重中之重。尤其是语文学科,语文是中华文明传承的产物,是与学生日常生活最密切相关,使用最广泛的学科,思维的发展需要通过语文这一特殊学科载体加以训练和促进。也只有语文这一学科,能够用最贴近学生思维和理解能力的方式对学生的思维加以训练。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技能,以学生的身心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为基础,利用语文课文和教学资源,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探索高效有益的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

1.小学语文课堂加强学生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语文是我国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必须学的学科,除了因为语文是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是与世界文化交谈的学科外,还因为语文是拓宽学生思维和视野的重要学科。在如今的小学语文课堂中,依然存在以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师占据课堂中心地位,按照课前规划,将准备好的知识一股脑儿地传授给学生,课堂乏味、枯燥、没有活力,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参与度极低,在自己不感兴趣的课堂上失去学习语文的热情。而要想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参与度,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教师就需要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发动脑筋,才能将学生涣散的思维收回到语文课堂中,跟上教学进度。但在部分教师的传统观念中,语文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学科,而思维是属于理性的,应该归到理科的范畴,也就是认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应该是数学等学科的教学内容,在语文课堂上,只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语感、表达、写作能力等语文知识与技能就好。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小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参与度高低,取决于学生是否全程在动脑,是否在听课的过程中思考,思维是否活跃[1]。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只有被激活了,才能对语文学习感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2.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现状

2.1 思维浅显

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完善,思维未经过系统的训练也不够灵活。再加上部分教师还未意识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性,教学中并没有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只是将注意力放在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让学生会答题、答出的内容与参考答案靠近即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答案的情形,以此作为学生掌握课文的标志[2]。在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后,学生开始翻阅课本,在课文中上下查找,试图找出与问题相对应的内容,最后将认为与问题相关的词语或句子画出来,作为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并没有仔细品读课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更深一层次的含义,或者提出这个问题的出发点是什么,只是一味地想从课文中找出与参考答案一模一样的句子,也未结合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内容背后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或主旨。学生并未真正读懂课文,未掌握课文蕴含的道理,因此,找出的答案也只符合表层意思,并未答到关键的点上,思维浅显,浮于表层。

2.2 思维缺乏发挥空间

由于我国目前对学生采取的教育方式是应试教育,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效好坏的标志。在此基础上,很多教师对学生采取的教学方式就是填鸭式教育,将考试会考的内容灌输给学生,要求学生会记会背,以求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数。但在这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主观想法。在很多小学语文课堂上,会发现通常是教师讲解并提出问题来让学生回答。由于是教师提出的问题,那么课堂的中心在教师身上,学生按照教师的规划和指令一步步往下走,学生没有主动思考的机会。如果由学生提问,那么课堂的中心则在学生身上。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发问,思维处在活跃的状态,课堂参与度高。但是,由于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保守,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认知的缺失,导致在学生提问的时候,教师并未引起重视。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与成人不同,其想象力丰富,经常会提出一些天马行空的问题,这正是其思维跳跃的表现。但部分教师并未意识到学生这一行为的优点和可塑性,反而认为学生是在捣乱课堂秩序,或是认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无关紧要,三言两语就将问题带过,学生思维缺乏发挥空间,打击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

2.3 思维缺席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增强,新时代的科技成果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生活、教育、工业等领域。为了让学生享受更好的教育条件,为教师教育教学提供便利,大部分学校都在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还有学校会定期为教师提供使用多媒体的培训,让学校教学水平跟上科技水平。在目前的课堂上,教师使用多媒体也成了习惯,方便快捷,多媒体呈现的音频、动画、图片等,能够丰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本是好事,但也正是因为多媒体带来的便捷,使如今的课堂成为多媒体的舞台。部分教师由于习惯了使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前会提前制作好精美的课件,在上课时,按照课件的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知识的讲授。为了丰富教学形式,教师会在课件中插入音乐、小视频、有趣的图片等,让学生在精彩纷呈的展示内容中提高课堂积极性。以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展示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部分教师的教学侧重点出现偏差,过度重视教学形式,而忽略了学生在课堂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本末倒置。往往会有教师在课堂上又是让学生听音乐、看视频,又是做游戏等,教师与学生忙得热火朝天,虽然活跃了课堂氛围,但是学生没有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时间。在没有含量的语文课堂,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和提升,未对语文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课堂效率低下。

3.小学语文教学强化思维训练措施

3.1 打破常规思路,训练发散思维

在小学生的眼中,除了父母,最信任的就是老师。从幼儿园开始,学生就将老师视作标准和榜样。在课堂上,由于学生习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知识点提出问题,看问题的角度也向教师靠拢。虽然按照教师的方式去思考和分析也是正确的,不容易出错,但是过度依赖教师,总是按照教师的教学思路思考问题,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尤其是小学生,其思维能力正处在需要锻炼的阶段,如果长期按照惯有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思维容易固化,不利于身心发展。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课文为例,在分析课文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课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结论。由于该篇课文讲述的是父爱,学生大多会总结出父亲疼爱孩子、能吃苦、节俭等答案。教师可以适当提出相反的观点,如觉得文中父亲不是个节俭的人,家境如此贫穷,还带作者吃各种好吃的,花了不少钱。学生这时便会反驳,虽然父亲节俭,但是只会委屈自己,对于自己的孩子却很慷慨大方,看到孩子年纪小,面对各种好吃、好玩的东西,总是会心动,父亲不忍心让孩子受委屈,才给作者买了吃的,而自己却不吃,全都留给孩子。通过让学生在课文中找答案,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了解。然后教师对学生观点提出质疑,学生会思考自己的答案是否合理,课文还有哪些地方可以证明答案。学生再反驳举证的时候,会结合上下文、作者传达的情感、课文主旨等,学生在这过程中,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思维得到扩散。

3.2 在课文中学习逻辑思维

在一部分的语文教师眼中,语文的学习主要是靠读和写来完成。读和写只是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那么学生的语文学习就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循环。其实读和写,都离不开思维。教师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不光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要锻炼逻辑性。学生只有用心思考,弄明白读和写的内容,了解所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缘由,才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否则只是停留在对知识浅层意思的理解。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草船借箭》课文为例,在学生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后,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了解草船借箭这则故事发生的原委。如故事的起因是什么,是因为周瑜嫉妒诸葛亮;周瑜为什么嫉妒诸葛亮,体现在哪里,这个问题需要学生综合全文,理解诸葛亮在整个事件中运筹帷幄的智慧;事情的经过是什么,这需要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概括;事情的结果如何,诸葛亮三天内集齐了十万支箭;诸葛亮是怎么预料到草船借箭只要三天,这需要学生明白诸葛亮通过前几天的天气,算准了到第三天清晨,江面雾最大,曹军最不容易看清江面的船上是真人还是草把子;船出发时是船头朝西,船尾朝东,收船时位置相反,两者的顺序能否互换,这需要学生明白收船时顺风顺水,是顺流,船行驶得很快,即使曹兵发现了也追不上,所以顺序不能换。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草船借箭故事的起因、借箭的过程、借箭的结果、诸葛亮在借箭时对细节的掌控等,使学生弄清了故事的来龙去脉,了解了诸葛亮对人物心理、时间、方位等关乎事件成功与否的细节的处理,并非靠运气,而是经得起考量的。通过有逻辑性的分析课文,小学生也就明白了在日常处理事情时要仔细分析,深思熟虑道理,这样做事才能提高成功的概率。

3.3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学生思维的扩展,除了需要教师的课堂训练外,更需要学生参与的热情。如果只是教师一味地引导,而学生只被动地被教师指引着,学生的积极性不会太高。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会进入懈怠期,提不起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向学生发问,引导学生提问外,还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让学生自主探究,根据学生探究的内容作为课程进展的脉络,由学生掌握课堂进程,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思维得到训练。如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父亲、树林和鸟》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通过自读课文,对课文感兴趣的、有疑问的内容,事先查阅资料了解。在新授课开始的前十分钟,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与全班同学分享[3]。学生课前的预习,只能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存在的疑难问题各有不同,查阅资料的侧重点也就不同。通过同学间的交流,学生能够了解到不同的思考问题的角度、更多查阅资料的方式、与课文相关的拓展内容等,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教师对课文的内容讲解环节结束后,可以将剩余的时间交给学生掌控,由学生自主发问,全班同学帮助其解答。如有学生对父亲说树林里有不少鸟的判断依然存有疑惑,觉得父亲分析得有些玄乎,不能很好的理解。其余的同学则帮助这位学生解答疑惑,在用自己的话讲述给同学听的时候,学生其实是在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概括,无形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缕清了回答思路。通过让学生提前预习并就疑惑查阅资料的方式,学生能够根据提出的问题自主思考、查阅资料,对感兴趣的内容在课堂上与同学探讨,激发了学生活跃思维的兴趣。在课堂上留出部分时间交给学生主导,在学生自主答疑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大胆地思考、提出问题,在由同学回答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归纳总结和思考表达能力,此种方式既新颖有创意,又能够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拓展了小学生的思维[4]。

3.4 重视古诗词教学的读写结合

一直以来,阅读和写作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阅读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前提,写作是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体现。前文中也提到过,阅读即输入,写作即输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读写结合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利用率最高的教学方式,以此达到以读促写的教学效果。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以《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为例。首先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副《惠崇春江晚景图》的国画,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画中展现的是哪一个季节,画中有什么,看完这幅画后自己有何感想,并要求学生写下来,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比如,学生可以写到“画中展现的是春天,画中有绿色的竹子,粉色的桃花,竹子和桃花之间有一片江水,江面上游着两只鸭子……”此时学生对于画面的描述仍是平铺直叙的状态。然后进入正式教学环节,按照前文所述,教师可以根据朗读、文本细读等步骤与方法展开教学。通过整首诗的阅读与学习之后,学生已经掌握了诗文的意思与诗中所表达的意向、情感等,然后在要求学生对《惠崇春江晚景图》进行描述,要求是结合诗文内容。或者有教师拟定一个话题,比如“现在你就是这幅画的解说员,你要如何向参观者介绍这幅画呢?”这样一来,本节课的课前导入、课中教学、课堂练习形成完美结合,实现了阅读与写作的双重训练。再以《元日》的教学为例,该诗取材于民间的春节习俗,通过“爆竹”“屠苏酒”“换新桃符”等意象展现了春节的热闹、欢快的气氛,极具生活气息,同时也暗喻了出作者革新除旧,推行新政的决心。通过这首古诗的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篇以“春节”为话题的作文,并将故事中作者的为政信念改换成制定新的学习计划与学期规划。再以六年级古诗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教学为例,词中描写了夏季黄沙岭月明星稀,清风疏雨,稻花飘香,虫鸣蛙声的山村夜景。通过这首词的学习,结合内容的翻译,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现代文对词中内容进行扩写,增加人物与故事情节,写一篇800字的记叙文,或者小说。总之,积极开展小学古诗词的教学,可以有效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不断地完善与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与写作能力。

猜你喜欢
课文思维语文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