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县自然保护地外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2022-03-05 01:14蒋福娟王文义何得龙王文德朱光鹏刘延飞
青海农林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野生植物重点保护保护地

蒋福娟,王文义,何得龙,王文德,朱光鹏,于 梅,刘延飞

(青海省大通县林业站,青海 大通 810100)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深刻影响着地球的生态环境。青藏高原素有“世界第三极”、“世界屋脊”之称[1]。因其海拔高、气温低、紫外线强、昼夜温差大等特殊的地理环境,赋予许多青藏高原植物独特的药用价值,因这些植物分布稀少因此显得尤其珍贵。大通县是青海省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分布的重点区域。2021年7月至8月,大通县林业站以本县自然保护地外区域为研究对象,全面调查该区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资源基本情况,以期为大通县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及其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区概况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属青海省会西宁市辖县,位于祁连山支脉达板山南麓,地处黄土高原西部与青藏高原相接的过渡地带。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地貌复杂,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理坐标北纬36°43′-37°23′,东经100°51′-101°56′,海拔在2280-4622m之间,东西长95000m,南北宽85000m,总面积3.09×105hm2[2]。大通县东有达坂山支脉兰雀山、马鞍山,西有娘娘山,北有达坂山,中部为盆地,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94%。河流两岸的川水阶地占6%。

大通县自然保护地外是指大通县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外的区域,总面积约2.01×105hm2,属半干旱,半湿润温凉性气候,冬长冷而干燥,夏短凉而湿润。全县年平均气温4.9℃,年内最低气温-24.9℃,年内最高气温28.7℃。年内日照时数2341.8h,平均每天日照时数为6-7.5h。年降水总量584.7mm,主要集中于7、8、9三个月,占全年总量的58%。年均无霜期115d。春旱、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较多。各气象要素在一年内、季节间及年际间变化大。垂直立体气候特点显著。大通县自然保护地外土壤类型繁多,呈明显的垂直地带型分布,主要以栗钙土、黑钙土、山地棕褐土为主。植被分布不但有明显的坡向性,还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大致分为河川谷地落叶阔叶林、山地针阔叶林、山地常绿针叶林、亚高山灌木林、高山灌丛、高寒草甸。植物种类丰富,已知维管束植物612种[3],其中,蕨类植物有11种,隶属于8科8属;种子植物601种,隶属于69科274属。

1.2 调查方法

根据国家林草局和省、市林草局关于开展自然保护地外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小区(保护点)摸底调查的相关要求,结合青海境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参考目录以及我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第二批)开展我县自然保护地外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资源摸底调查和信息填报工作,确保调查结果系统全面、数据真实准确。

本研究采用野外现场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野外调查分为线路调查和访谈,其中线路调查主要记录在分布路段上的植物种类,并记录其地理位置和生态因子等;访谈调查主要通过询问当地林业机构职工及护林员、当地村民,收集区域原有的调查资料,记录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与利用情况[4-5]。室内分析主要是对野外采集的标本进行鉴定,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该区域内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资源进行全面分析、统计与估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资源现状

由于本次调查范围的全部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种群位于大通县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外的区域,面临着较严峻的生存威胁,调查共记录到17种目的物种(表1)。根据《青海省境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参考名录》记载,青海省境内共有17科20种(包含贝母属所有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本次调查发现大通县分布有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占全省总数的20%。载入《青海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的植物共有12科21种,载入《青海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的共有20科36种,调查发现大通县内有13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占全省总数的23%(表2、图1)。

表1 研究区的地理位置和生态因子

A.冬虫夏草;B.椭圆叶花锚;C.甘草;D.中麻黄;E.宽叶羌活;F.轮叶黄精;G.黑柴胡;H.麻花艽;I.达乌里秦艽;J.山莨菪;K.抱茎獐牙菜;L.蕨;M.川赤芍;N.桃儿七;O.掌叶大黄;P.青海披碱草;Q.蕨麻图1 研究区植物生境特征

表2 研究区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资源种类

2.2 生态因子统计

研究区17种植物分别分布海拔在2372-3439m之间(表1),分布范围基本涵盖了大通县浅山地区至脑山高寒地区。由株数统计可知,大部分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均处于零星分布状态,生存环境面临严重的威胁。本次调查中发现在桥头镇庙沟地区和宝库地区分布有较多的珍稀濒危植物,今后可作为重点保护区(保护点)进行保护。

2.3 生活型统计

统计调查的17种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的生活型,可分为1或2a生草本、多年生草本、灌木,另外一种是冬虫夏草菌和蝙蝠蛾科幼虫的复合体,它们分别占总种数的11.76%、76.47%、5.88%、5.88%,其中多年生草本占优势(表3)。在所调查的植物中,有4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13种省级重点保护植物,分别占总数的23.53%和76.47%。

表3 研究区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生活型统计

2.4 科属分布特点

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植物物种丰富,植被95个群系,植物238种,隶属于51科132属。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种,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实物植物10种。针对自然保护区外的植物科属调查发现(表1),17种植物中分布在龙胆科的有4种,占总种数的23.53%;分布于伞形科的植物有2种,占总种数的11.76%,其余物种均为单科单属种,占总种数的64.71%,说明调查区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科属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狭窄性。

2.5 按用途分类统计

根据中国植物志[6]等文献资料,调查到的17种珍稀濒危野生植物按用途可分为药用、食用、饲料、观赏等7种类型(表4),其中药用植物占总种比为69.57%,表明研究区药用植物资源储量较大,可适度开发此类资源。多种植物具有复合价值,如青海披碱草既可做饲料,又可做观赏用[7]。蕨麻在中国甘肃、青海、西藏高寒地区,根部膨大,含丰富淀粉,市称“蕨麻”或“人参果”,治贫血和营养不良等,又可供甜制食品及酿酒用,根含鞣料,可提制栲胶,并可入药,作收敛剂;茎叶可提取黄色染料;又是蜜源植物和饲料植物[8]。

表4 研究区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用途分类统计

3 结论与讨论

分析自然保护地外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资源消长的主要原因是本次调查范围位于自然保护区以外的区域,调查范围的局限性无疑会加大调查难度,调查区域内珍稀濒危野生植物本身分布稀少,其生产环境面临较严峻的生存威胁。且部分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为珍稀药用植物,存在大规模、无目的的乱挖和乱采现象,对资源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驯化栽培主要以“家庭式”为主,没有形成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调查发现部分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资源量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如宽叶羌活、蕨麻,说明人类靠山吃山的思想有所转变,以前乱采乱挖药材的做法有所改变。另外部分物种资源濒临危境如山莨宕、桃儿七,我们发现时只有两丛生长于退耕地边缘,部分植株有被严重踩踏的痕迹,亟需加强保护。还有些记载的珍稀植物如羽叶点地梅等,本次调查未能发现野生种群,走访群众也不曾见过。

虽然大通县野生植物资源分布广泛,但从调查情况看,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资源多为点状分布,即野生分布种已渐稀少。通过实地野外调查,结合前人和本文对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资源的调查分析,针对自然保护地外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资源所面临的现状,为更好保护现有物种资源及其保护地(点),提出以下几点保护建议:一是加大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资源的调查收集,划分保护区(保护地、保护点)甚至建立就地保护区或种质资源圃[9]。对种质资源丰富且濒危的物种(如桃儿七、山莨宕等),保护生境,防止乱采乱挖。二是开展有关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资源的科学研究工作,如基因定位、克隆等[10],将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资源的抗性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并利用人工繁殖技术扩大种群数量,减轻由于过度采挖造成的资源缺乏压力。三是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全民保护意识。

本调查仅为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区系及保护利用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参考点,对丰富大通地区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及其保护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猜你喜欢
野生植物重点保护保护地
潍坊市自然保护地现状及整合优化对策
近50年自然保护地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内蒙古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修订
湖南省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重叠关系分析
保护野生植物的意义及路径
调整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正式公布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1日修订)
野生植物保护的意义、现状及推进措施探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重点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