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同福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农业购置补贴的实施,寿光农民购买农机的热情普遍高涨,一些功率大、结构复杂、操作维护要求高的先进农机装备大量增加,各种农机新品牌的数量也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攀升,农机维修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新常态下,如何使农机维修工作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促进农机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对寿光市的农机维修网点进行了调研。
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农机维修网点94个,按照取得的技术资格等级划分,二级维修企业8个,三级维修企业61个,专项维修网点25个,从业人员300多人。从全市农机维修网点的经营模式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以农机销售为主,兼营农机维修。一般由农机经销企业与农机生产企业合作投资或经销企业自己投资建设的农机维修网点,现有5个这种类型的维修点。此类网点,大部分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维修车间、配件仓库应有俱有,维修设备较全,维修人员通过正规培训获得农机修理工资格证书,维修技能比较专业,但这些网点主要针对的是经销商代理产品的维修保养,对其他外来农机车辆设备的维修要视当时情况而定,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以农机维修为主兼营农机配件的维修网点。这类网点现有12家,维修人员大部分是人民公社时代在拖拉机厂、农机修理厂等农机企业上班的工人,企业破产倒闭后回乡务农,后来又重拾旧业,一般都有较长时间的维修从业经历,经验丰富,传统的维修技术比较全面,对农机出现的一般性故障和零部件的更换维修非常熟练,包括电气线路检查、喷油泵调试、电气焊等,一般都持证上岗,但是这些人普遍年龄较大,对新型高端化农机装备维修力不从心。
(三)以机电设备维修为主,兼营农机维修的网点。这类网点有16家,以专业维修农用车、电动机、挖掘机等各种机械电气设备为主,附带维修潜水泵、拖拉机等农用机械。网点设备齐全,设施完善,维修人员对农机维修知识了解很少,但对农机出现的一般性故障基本能正确地判断并加以排除。
(四)家庭作坊型。此类维修网点数量最多,达到61家,主要设在自家住宅沿街房或交通干线附近的一些简易出租房内,维修设备简陋,主要从事轮胎补气、火补、电瓶充电、钣金整形、一般零部件的焊接维修等。他们中的多数人没有经过正规的维修培训,多是常年开拖拉机靠自我实践积累获得的维修技能,大部分网点都是季节性经营,在麦收秋收前后农忙季节开门经营,其他时间则关门歇业。
从调查情况来看,农业机械维修行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维修人员知识老化。现有从事农机维修行业的维修人员年龄大部分都在四、五十岁以上,文化程度初中以下,大多都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和教育,持证上岗的员工很少,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凭自己的经验维修,农机化专业知识匮乏,维修技术水平低,只能从事一些简单零部件的换修、轮胎充气、火补、电瓶充电等,质量意识薄弱,农机维修质量难以保障。随着大量新型农机设备的引进使用,他们传统的维修技术已经很难满足现代化农机设备的实际需要,特别是一些价值高、性能先进的拖拉机、收获机械的换代产品,由于大量采用高压共轨、人工智能等顶尖技术,在这些“高大上”的设备面前,“土专家”们只能望“洋”兴叹。
(二)机械维修设备简陋。从调查情况看,维修设备简陋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多数维修网点只有一台电焊机、一个气泵,另外再有钳工工作台之类的简陋工具,维修设备的配置档次低。全市维修网点配备车、铣、刨床等设备也非常少,即使有也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左右企业淘汰的设备,可靠性差,加工精度低,很难满足现代农机设备的维修需求,大部分网点只能进行一些零部件的换件修理以及简单的焊接、补胎。
(三)维修企业自身提档升级发展缓慢。绝大部分维修企业从开门营业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维修场所、维修设备、维修技术人员“三不变”,维修点的设备更新近乎停滞,技术升级优化缓慢,创新意识不强甚至缺失,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维修点的规模化发展和维修服务能力的提高,造成了企业发展与现代社会快节奏农机维修保养需求不同步。一些外地来寿光进行跨区作业的收获机械,在作业过程中出现故障,不能就地及时维修排除,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有些享受农机补贴的收割机在作业中出现故障,由于经销商自有的维修服务点技术水平有限,故障排除不了,还要将机械运回原生产厂家维修,给农机户造成了巨大损失,很多机手提出退货,由此引起上访,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
(一)加强对农机维修人员的职业技术培训。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作为农机维修企业,要想提高农机设备的维修质量,实现企业的服务水平由低端走向高端,由低档次向更高档次的转型升级,加强对维修从业人员的培训是一道过不去的坎。对所有从事农机维修工作的员工,要有计划地灵活机动地采取多种方式开展维修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一是利用农闲季节,不定期地举办短期培训班,采取理论授课和指导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做到边讲解、边示范、边操作,引导维修人员学习掌握一些新的最前沿的维修技术和操作技能。二是经常向农机维修人员提供一些有关农机修理、保养等方面的技术资料,普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修理设备和仪器,建立起集中培训和日常自学相结合的学习制度,不断提高修理工的技术素质。
(二)出台扶持农机维修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目前,我国农业生产领域,种粮补贴和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都已实施了十几年,而且补贴力度也不断加大,但农机维修企业还没有任何经济上的扶持,针对目前维修业存在的问题,建议国家出台优惠政策,对那些证照齐全、有一定规模和维修实力的维修网点,在维修设备购置、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打造乡村周边的农业机械区域维修中心,实现“小修不出村,中修不出乡,大修不出县”。
(三)打造高端农机维修企业。整合各方面的资源,以现有的经济基础比较好、维修力量比较强的农机维修“4S”店为依托,由企业自己出一点,当地政府投一点,上级业务部门以农机补贴的形式扶持一点,建立1至2家设备齐全、技术尖端、管理规范,面向社会各种高中端农业机械品牌,实行销售、培训、维修“一条龙”服务的大型综合性农业机械维修服务中心,彻底解决各个品牌各自为战,想办的事办不好、办不了的现象,实现人员、设备、技术等要素的资源共享,打造成未来二、三十年引领全市乃至全省农机维修发展大趋势的标杆企业。
(四)创建农机维修网络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起一套包含农机维修业务在内的农业机械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将全市所有正规的农机维修网点及有机户资料信息全部纳入这个平台中,一旦作业机械出现故障,机手向这个平台发出求助信息,管理人员就可以根据机手对故障的描述,选择一个离故障车辆最近、有能力解决问题的网点,去现场应急维修,力争反应迅速,机动灵活,召之即来,来则能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