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2-03-05 05:26王亮杰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福建省文化产业马克思

任 力 脱 虹 王亮杰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从文化产业发展来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文化生产兼有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双重属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在国内外竞争加剧的情况下砥砺前行,成效非凡,但也存在着资本挟裹和驱使下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的情况,影响我国该产业健康发展的新格局。福建省文化资源丰富,但目前福建省文化产业在面向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紧跟时代发展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本文试从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视角,分析福建省艺术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一、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概述

(一)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起源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论著中对艺术生产有着较为深刻的见解。马克思并不仅仅将“艺术生产”这一概念局限于美学的分析范畴,而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将“艺术生产”理论纳入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的综合分析框架下。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理论的阐述源于他对“精神生产”这一范畴的建构。“艺术生产”这一概念的正式阐述首次出现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他对“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进行辩证论述,将“艺术生产”作为“精神生产”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固定下来,“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1]。其后,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不断完善“艺术生产”理论。

(二)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辩证关系

第一,物质生产是艺术生产的基础。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物质生产实践的客观规律对艺术生产等上层活动的制约作用描述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形态,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2]。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辩证分析“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相互关系时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3]72精神生产(包括艺术生产)并不是独立于物质生产而出现的,而是伴随着物质生产过程的发展而出现的。因此,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精神生产的存在和发展无疑遵循着物质生产活动的一般规律,物质生产活动的要素与环节同样体现在精神生产活动过程中。虽然物质生产是艺术生产的基础,但是艺术生产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对于物质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力,滞后的艺术生产会限制物质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性。马克思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上认为物质生产是艺术生产的基础,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关于艺术,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绝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4]710这一命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是时间上的发展不平衡性。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物质生产过程是朝着扩大再生产的方向发展的。但是,不同艺术种类却只在某一特定的历史阶段存在。马克思指出:“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4]112马克思评价古希腊的神话和史诗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但随着物质生产不断发展,其他形式的艺术门类逐步取代了神话和史诗,这两种艺术门类不再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很高的地位,也难再有与之相媲美的神话和史诗作品。在我国历史长河中,艺术表现形式不断发展,虽然唐诗和宋词等艺术门类达到难以企及的水平,但这些艺术形式很难再成为当前社会艺术形式的主体。由此可见,虽然某种艺术门类会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达到高峰,但是随着物质生产跃迁,曾经灿烂辉煌的艺术门类也将会退出历史舞台而成为“标本”。

二是空间上的发展不平衡性。尽管物质生产对于艺术生产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但是艺术生产的代际传承体现出很强的区域性和民族性,艺术作品中反映出的民族特色和区域性的文化特色并不会随着物质生产过程的发展立刻改变。在艺术生产当中天赋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艺术创作者的天赋会使得艺术作品本身超出当时的物质生产水平,即艺术生产在空间上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地区物质生产水平的发展。因此,正是艺术生产活动与物质经济生产相对独立性,使得同一历史时期内,物质生产相对落后的国家仍旧可以生产出高水平的艺术作品。

总之,“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一命题包括了时间和空间的不平衡性,某些灿烂辉煌的艺术形式并不会随着物质生产水平的提升而进一步提升,因为不同时代的艺术都有不一样的样式来适应时代的发展。另一方面,同一历史时期内,物质生产相对落后的国家仍旧可以生产出高水平的艺术作品,这是由艺术生产主体与物质生产水平的相对独立性决定的。

(三)艺术生产中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艺术创作者应该客观描绘现实,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刻揭露,这是艺术创作者应该拥有的正确世界观和创作立场。艺术创作者在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也在改变艺术受众的审美观。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提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是如此。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4]692作为对现实世界的能动反映的一种表现形式,艺术创作既要求文艺创作者在对客观世界的把握和认识的基础上发挥合理的想象,赋予文艺作品一定的美学性,使人们在艺术中既受到情感的感染,又要提升自身的审美观,这是艺术生产在认识和改造社会的双重意义。

从艺术生产的客体来看,马克思指出:“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3]95说明客观存在着的自然界一旦作为人的主观反映并成为艺术生产的对象,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艺术创作主体的主体创作的影响,成为艺术创作者观念的现实载体。

(四)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相结合的论述指出:“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也不能以那种在世界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4]711理解这两种“艺术生产”的含义有助于深刻理解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本质内涵。前一种“艺术生产”指的是传统即前资本主义的艺术创作形式,而后一种“艺术生产”则指的是资本主义发展时期作为商品形态出现的艺术生产方式。艺术生产作为一种历史范畴,在不同的物质生产阶段,会与不同的生产方式相结合。在资本主义生产时期,艺术生产与大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走向市场化、规模化和可复制化的生产方式上。艺术消费也只有在一定的艺术生产水平上出现,二者相互依存。艺术生产不仅为受众的艺术消费提供了消费对象,也规定着艺术消费的性质和方式,因此艺术生产决定着艺术消费。另一方面,艺术消费也对艺术生产具有反作用力,艺术消费为艺术生产提供了重要的需求动力,推动艺术生产不断发展,即艺术消费主体也创造了艺术生产主体。

二、福建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自2008 年至今,福建省政府各部门下发的关于文化、广电及新闻出版的政策文件共154 份,涉及文化产业内的多个领域,从扶持电影创作生产、积极培育新型电影企业、扩大院线经营规模、加快城镇数字影院建设、完善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服务体系、鼓励多形式投融资、完善科学监督体系、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及努力拓展对港澳台、对外合作交流9 个方面对福建省电影产业的发展方向提出要求,从全方位进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福建省政府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2010 年至今,福建省文化产业发展进程总体稳中有进,截至2020 年,福建省艺术表演团体558 个,公共图书馆97 座,博物馆132 座,图书出版总印数13620 万份,期刊出版总印数2017 万份,报纸出版总印数69515 万份,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82%,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85%。但目前福建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以产业规模较小为核心的一系列问题,本节将其梳理为六个方面:

(一)文化产业规模较小

不平衡的文化与经济发展将导致发展资源的错配[5]。福建省近几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不断提升,但文化产业尚未成为能够带动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从属于第三产业,但福建省文化产业产值对于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在2%上下波动(如图1),近几年贡献率甚至下降。福建省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快于福建省整体生产总值,而文化产业发展增速远低于第三产业均值。从时间线上看,2020 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文化产业生产总值占比较2019 年下降,但远高于2010 年时的情况。虽然文化产业对于福建省生产总值的贡献总体上处于增加态势,但占比低微(不足1%),使得福建省文化产业的经济拉动作用、先导作用难以实现。

图1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占福建省生产总值及第三产业份额

(二)吸引人力的能力较弱

“艺术生产”是作为人类精神生产方式的艺术活动[6],文化产业的产品生产需要核心人才。目前福建省的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见图2),第三产业当中从事于文化产业的就业人口占比并不高,而且文化产业就业人口占比份额在2015 年之后开始相对下降,说明文化产业的人才相对第三产业其他部门在流失。艺术创作者作为艺术生产的主体,艺术创作人才的流失将导致整个产业部门的发展受到限制。

图2 福建省三类产业就业人口分布

从工资待遇来看,福建省文化产业就业人口的薪资水平涨幅与第三产业持平,并未达到第三产业薪资均值(见图3)。在城镇非私营单位文化产业的薪资水平对于高素质人才并不具有吸引力。而就职于城镇私营单位的文化产业就业人员的2020 年同比上年薪资涨幅(4.8)远高于第三产业均值(1.1)(见福建统计年鉴),说明私营企业自身适应市场能力强,对于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开出的薪资也更具有吸引力。但是文化产业属于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想要使得文化产业拥有长足的进步往往需要巨大的资金与人力资本投入,所以国有企业及事业单位需要在资金优势的基础上对自身企业进行定位,在促进文化产业整体发展上合理布局,分析自身企业对文化产业人才类型的需求,制定适应时代发展的工作职责及岗位,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进入自身企业。

图3 福建省三类产业工资分布(城镇非私营单位)

(三)文化产业布局不均衡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工业化的支持[7]。目前福建省内各地区的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如,福州、厦门、泉州,而莆田、漳州次之,第三层次为南平、宁德、龙岩、三明。产业的集群化发展能够形成规模经济,相互隔断的城市文化产业发展难以形成省级层面的生产总值突破。各市从属于文化产业的企业数量差异悬殊(如图4),而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中流砥柱。福建省内的各地级市从属于文化产业的企业分布极其不均衡,不但无法形成产业规模,而且对于当地的文化资源不能良好利用,容易出现已开发资源之间争夺,未开发资源无法被开发的状况。

图4 福建省各市文娱体育法人单位比例

2019 年、2020 年第三产业对于福建省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基本持平(如表1),在各地级市之间存在第三产业发展速度的差异,但差异并不悬殊。反观文化产业,在各地市之间的发展情况差异巨大。说明在产业基础上,各地市之间的资源环境并不存在悬殊的优劣势,但是在文化产业的交流合作上存在问题,使得文化产业不能形成协同发展的局面。

表1 各地级市2019、2020年生产总值与第三产业贡献率

(四)文化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

市场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要求文化企业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经过多年培育,福建省文化企业虽已形成一定的产业布局,但企业不具有核心技术,高精尖技术并不能“落户”福建,造成文化产业专业化程度低。以电视节目制作为例(见图5),福建省电视节目的制作时长主要分布在新闻服务类及专题服务类,相对附加值更高的影视剧类即自有品牌影视制作时长十分微小,并且从2015 年开始还出现了制作时长逐渐下降的趋势。

图5 福建省电视节目制作时长分类(数据来源:福建统计年鉴)

实现市场化是产业回笼资金的主要手段。电视制作想要获得市场认可,需要专业化技术的支持。若电视制作能力薄弱,作品无法得到市场认可,则制作时长只能不断被削减。想要改善这种局面,必须鼓励创新,对企业进行技术落地的前期准备进行政策扶持,确保高精尖技术项目能够得到孵化。

(五)文化产业体系化程度低

文化产业细分市场之间的协同发展并不充分,如表演艺术、影视、出版、印刷发行、网络动漫、文化、旅游会展等。福建的文化企业之间关联程度不高,使得产业发展不能形成体系或明确的产业增值链,使得细分市场之间的资源分配及发展不平衡。以电影制片为例,近两年出现在大荧幕上的由所属地在厦门电影制片企业制作的电影越来越多,但是题材与宣传福建文化关联度不高。诚然,取景本身可以造就高客流量的旅游热门景点,但就文化产业本身发展而言,并未形成自身的制作能力闭环,未能推动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发展,使得文化产业的发展十分被动,由旅游业增加文化产业的关注程度,而非文化产业起到先导作用。即使是在文旅产业有高知名度的龙头企业依然无法与影视、非遗等其他文化产业领域的企业进行良好合作,使得产业整体融合能力差。

(六)市场创新宣传能力较差

马克思对“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的辩证关系论述说明,艺术生产为艺术消费提供了消费对象并且规定着艺术消费的性质和方式,同时艺术消费作为艺术生产的动力推动艺术生产不断发展。因此,提升文化产业的知名度对于促进福建省文化产业的消费升级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福建省自有品牌建设亮点并不突出,具有福建特色的文化产业相关企业并不具有较高知名度,使得福建省文化资源难以被外界所认可,“走出去”变得困难。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动旅游业为例,福建省客家土楼、民间文学、传统民俗、传统技艺、民宿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宣传并不到位。2000~2020 年,厦门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高速跨越,而其他地市很难达到如此亮眼的成绩。2020 年三明市旅游外汇收入(996 万美元),刚刚达到厦门市旅游外汇收入(94984 万美元)的1.05%;宁德市(1059 万美元)为厦门市旅游外汇收入的1.11%(见表2)。厦门市的旅游宣传不仅与携程、同程等大型旅游平台合作进行大力宣传,更是结合当下平台用户数量最多的抖音、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进行面向用户的精准推荐,成功地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的目光。而福建省具有丰富文化资源的其他地市却不能将自身美丽风光通过网络平台宣传出去,使得众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景点鲜为人知。

表2 福建省各设区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

三、福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目前福建省文化产业已经形成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发展深度及发展规模上还有所欠缺,简而言之,是福建省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遇到阻力。采用科学的理论体系指导实践发展有助于各方在实践中少走弯路。产生于19 世纪的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由于具有极强的指导性,时至今日,依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对世界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8]。本文结合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并基于实际痛点问题对进一步推进福建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对策:

(一)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目前福建省文化企业的发展呈现出以私营单位为主要发展活力的局面,因此在文化企业所在地以金融扶持、项目补贴等方式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在保障私营单位稳健发展的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进行合理产业布局,扛起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文化产业发展大旗,并通过建设高新产业园区、特色小镇等方式为文化产业集群化建设空间环境,使得规模化、体系化、产业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在福建省形成。同时,由于高精尖项目的高附加值属性,企业内部自主研发或高价购买技术、聘请专业人才都需要大量的资本,政策应当给予优惠及帮扶,以确保高精尖技术能够落地,并通过金融优惠政策打通企业前期资本聚集的渠道,促进本省文化企业技术资本的聚集。

(二)完善人才培养及就业保障机制

目前关于福建省内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人才吸引问题突出。缺乏核心人才是当前福建省文化产业的主要问题,特别是担负文化输出的电影电视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输出的核心人才十分欠缺,这一问题使得福建省文化产业市场化进程缓慢,资金回笼出现问题,文化输出事业停滞不前。为此,一方面,应当建立健全文化产业人才的就业保障,在文化产业相关企事业单位设置专业岗位并制定合理化薪酬结构,“筑巢引凤”;另一方面,对省内专业化高校相关人才培养给予高度关注,使得相关高等院校人才培养面向社会发展需求,形成人才专业对口的培养模式,保障人才就业问题,吸引更多优秀学子进入文化产业,培育属于福建省的文化产业人力资源;最后,应当合理发挥文化产业的高附加值特色,吸引全国、全球拥有核心技术的人才,带领福建省文化产业向国际化及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三)鼓励企业进行创新,促进自有品牌的市场化

市场化是文化产品产生高额资本附加值的必经之路,但市场化的推进需要精准的筹划及丰富的前期准备。首先,政府应当通过对创新企业的奖励、减税、返税等政策补贴方式鼓励企业进行多维化的创新,使得企业自身造血功能得到保障;其次,通过政府宣传帮助企业扩大自身品牌知名度,帮助福建省文化产业自有品牌“走出去”,受到外界关注;最后,辅助建立产业链、长尾市场的高附加值项目引进,建设对于企事业单位的融资贷款金融专用通道,加强品牌资金储备及市场议价能力,促进福建省文化自有品牌打通市场。

(四)推动各地级市之间文化产业的互联互通

由于福建省内各地市之间的交流合作欠缺,优秀企业先进经验无法在省内良好传播。目前应当加速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充分开发文化资源,使得合作共赢的局面在文化产业上演,形成文化产业各地级市之间的联通,以形成产业集群化发展,使得各地级市的发展协同前进,以繁荣福建省总体的文化产业经济。目前福建省内文化产业发展最为突出的地市当属厦门市,在继续推动厦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应以推广先进经验、加强企业跨区域合作等方式,加强以厦门拉动省内其他地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形成文旅产业、娱乐业及服务业的规模经济。且福建省应争取多渠道合作和支持,加强省内交流合作和跨区域交流合作,实现城市群和区域经济统一协调发展。

(五)加强福建省文化资源的外向宣传推广

福建省文化资源丰富,但是对文化资源的宣传推广有待深入。在网络科技发达的时代,应当充分利用自媒体、社交平台、旅游平台等网络资源对福建省文化资源进行宣传推广,使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能够吸引更多关注。有力的宣传将产生以文化产业带动旅游产业,进而带动实体贸易经济,财政增长而后投资基础设施,继而引发新的文旅产业资本积累的良性循环。文化产业既是消费服务业,又是生产服务业,不仅服务于大众的最终消费需求,还服务于其他经济部门的生产需求,能够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宣传不但有利于文旅产业发展,更能带动福建省特产对外贸易额的增长,将十分有利于福建省内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有助于推动福建省经济发展迈入高质量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总结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在当下文化产业发展的诸多问题当中仍具备前瞻性的指导作用。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考察,对关键数据的分析,发现福建省文化产业目前的发展在理论层面确实存在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不平衡、生产与消费不协调等问题,且最主要的现实问题是福建省文化产业发展不能够良好的紧跟时代变化,在资源协调、形象宣传及人才吸纳方面存在明显短板。运用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针对造成福建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做深入分析,才能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猜你喜欢
福建省文化产业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