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品质视角下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研究

2022-03-05 12:56吴琳轩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第三空间

吴琳轩

摘 要:随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逐步转向以空间品质提升为目标,创造人民高品质生活,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20 世纪70 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雷·奥尔登堡(Ray Oldenburg)从城市及社会研究角度,提出“第三空间”的概念。城市公共空间作为“第三空间”,是城市形象的外部载体,是定义城市活力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从城市空间品质的视角出发,从舒适性、审美性、历史性、经济性、政策性以及交互性六个要素对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规划设计、政策、案例、后期维护等方面系统提升的有效参考意见,从而提升“第三空间”的活力与品质。

关键词:“第三空间”;空间活力;空间品质

公共空间从被提出直至今天,一直是相关领域的热点。城市在科技、大数据世界的裹挟下,衍生出虚拟公共空间。随着虚拟公共空间的不断开发,人们的公共活动与实体公共空间产生了实质性的脱节,城市出现了阴冷的一面,这被许多学者当成是公共空间消亡的证据。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活动主体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下,人不仅是参与者,而且是推动城市不断发生改变的催化剂。城市规划看似将人放在中心位置,但事实总是相反。本文从城市空间品质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现状的研究,结合案例,从舒适性、审美性、历史性、经济性、政策性以及交互性六大设计原则出发进行研究分析,为城市公共空间提升公共空间活力、带动空间品质提升提供参考意见。

一、城市公共空间与空间活力

(一)何为城市公共空间

每座城都有独特的语言,隐藏着各种可能。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离不开城市本身的发展,它的内涵也一直被学者重构。国外对于公共空间含义的讨论最为激烈,斯蒂芬·卡尔认为公共空间是“人们公共生活场景展示的舞台”;沃尔泽认为,“公共空间是我们与陌生人,与那些非亲非故的非工作关系的人共享的空间”,是“和谐共处和非个性化交往的空间”。但在近年内被引用最多的还是马修·卡蒙纳的观点,即“公共空间是与所有建筑及自然环境相关联的可以自由到达的场所”。结合多种观点,公共空间的概念既强调空间的开放性,又强调与活动多样性的开放联系。

(二)空间活力及其联系

关于公共空间活力的概念,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见解。简·雅各布斯认为人与人的活动及生活场所相互交织的过程,所形成的城市生活的多样性,使城市获得了活力;扬·盖尔指出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在于处于其中的人以及人们的活动,他认为“在城市中漫步对提升城市的品质、活力和亲和力都是至关重要的,是一切的基础和起点,正是个人或者群体的日常生活才是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不竭源泉”。综上,公共空间活力可以定義为:在公共空间中场所和人共同作用,促进交往活动频繁产生,使空间具有多样性并得到高效利用的能力。

城市公共空间是物质基础,空间活力是公共空间的内在元素,空间品质是空间活力的最终目标,且前者是后者的动力因素。空间活力联系着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空间品质,空间活力是评价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指标,也是促使城市居民从陌生转变到熟悉的因素,同时,空间活力的提升也直接或间接地给空间品质的提升带来契机。

二、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现状

现阶段,城市公共空间随着虚拟公共空间的出现,逐渐走向了下坡。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提出:“大城市不像城镇,它们比城镇要大;亦不像郊区,它们比郊区密度更高。从一些根本上的视角来说,它们与城镇和郊区不同的是,城市是充满陌生人的。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陌生人在大城市比熟人更常见。”显而易见,人在公共空间内必定会被陌生人围绕,但又能因为与陌生人做某一件相同的事而产生共鸣,从而减少陌生感。美国社会学家林恩·洛夫兰将“地方领域”的概念引入社会学领域,它介于公共和私人之间,指的是我们与志同道合的人在城市相聚的地方,可以通过“熟人和邻居之间的共性被认出,这些人都是‘社群’内人际网络的一部分”。然而,如果公共空间没有做到这一点,就意味着公共空间活力没有达到这一目标。导致公共空间活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安全性低、交互性弱、功能不足、缺乏多样性等。

(二)公共空间活力不足的案例

1.城市“灰色地带”

城市“灰色地带”是一种因功能单一、安全性缺乏等原因造成的低活力公共空间。城市的桥下空间普遍存在空间规划不合理、安全性不高、交互性不足、功能单一等现象。桥下空间大多作为停车场、篮球场、菜市场等场所使用。功能混杂使得这类公共空间出现缺乏管理与规划的问题,进而引发交通障碍,甚至引起人们的心理排斥。

2.住宅区

住宅区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涵盖了公共建筑、居住建筑、道路、绿地等各种工程设施,是居民聚集生活的空间。住宅区的街道作为人流量相对较大的区域,是居民经常进行街头会面及聊天的场所,也是社区居民间的信任感日积月累发展的场所,对空间活力与空间品质起到了较大的影响。

全球范围内宜居城市建设的经验表明,能够带给人们便捷舒适体验的交通环境,以及能增强空间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塑造街道的场所精神是提升街道活力的关键。但从现有居住区街道现状来看,这些空间都存在公共设施配置严重不足的问题,导致规划设计无序混乱,后期管理维护不够,降低了社区居民的舒适满意度,人性化和个性化设计不足,致使居民参与度不高,再加上设计营造的归属感弱,以上种种问题导致街道多样性不足,居民无法参与其中,从而使居民缺乏安全感和认同感。

3.商业区与工业园区

商业区、高新工业园区作为城市居民活动与工作的主要场所,理所当然地承担着提升公共空间活力与品质的责任。在当下,娱乐项目琳琅满目,但社会上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良风气。究其原因,设计规划中存在的惯性思维使商业区功能与工业园区功能形成定式,以至于商业区的公共空间过于活跃,而工业园区的公共空间过于单调,缺乏色彩,容易使人形成心理落差。

三、提升公共空间活力的设计原则

(一)舒适性原则

提升公共空间的活力,首先要考虑它的舒适性,大体包含空间的安全感、公共空间在物理与视觉上的可达性、使用过程的流畅性。空间的安全感一方面来源于灯光、植物等设施的氛围渲染(图1);另一方面,居民高度参与空间动态的形成,给居民带来了生理上的安全感。从这两个方面出发营造空间安全感,有助于提升居民的舒适感,从而提升空间活力指数。韩国首尔的“wave scape”在物理视觉上给人一种开阔感,有助于引起居民的兴趣,其线条流畅,设施完善,便于居民交流,符合舒适性原则(图2)。

(二)交互性原则

提升公共空间活力与形成交互的前提之一是空间的人流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在进行公共空间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交互性原则,不同公共空间的交互手段也有所不同。例如,在居住区的公共空间,可以增加交互公共设施,扩大交互景观节点(图3),使居民能够在短时间的行程中进行简单的活动(图4);运用交互型的导视系统,增强人与环境的交互性,从而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通过无线互动等方式,也可以使街道公交站台的空间成为交互的舞台。

(三)历史性原则

在打造城市公共空间时,应使其具有母体城市的特点。居住区的公共空间是从私人空间向公共空间转化的过渡空间。按照历史性原则,设计人员需要充分了解社区发展特点,根据地域性特点来设计规划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形成“一社区一面貌”,使城市发展既具有自身个性,又不脱离整体大环境的共性,从而增加空间活力,达到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目标。

(四)审美性原则

城市空间活力与品质的提升需要迎合大众审美,要注重空间存在的美观与文化所赋予的内在美观。公共空间是一个城市混合空间,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设计人员需要根据主要使用人群的特点确定审美风格,并且公共空间要与周边环境相互呼应,融为一体。除此之外,设计需留有空间,在空间设计与建设上,留白的运用能够为之后的改造留下想象与设计空间。

绿色设计是现代審美设计中另外一个重要设计要素,巴塞罗那将城市公共空间“再自然化”。绿色生态的设计更加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五)经济性原则

如今网红打卡成为新一代的热词,在公共空间中适当加入商业性质产业,巧妙地融入一些小资的书吧、咖啡馆、餐吧等具有商业性质的场所,一方面能够吸引年轻人来打卡,增加空间活力(图5、图6);另一方面,在商店外观上加入地域文化特色、在周边环境加入植物造景等,能够丰富空间氛围,提升公共空间文化品质。

(六)政策性原则

公共空间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政策扶持,一切设计都必须在遵守政策的前提下进行。公共空间设计已经得到了政策扶持,但公共空间在投入使用后,大多存在缺少维护的问题,因此在空间设计完成后,还需要重视后续的维护工作。公共空间的维护工作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是植物的维护;其二是设施的维护与修缮;其三是公共活动与文化的更新;其四是视觉元素的重构。相关人员要重视公共空间的后续维护,避免“昙花一现”的现象出现。

四、结语

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复杂的空间概念,随着社会变迁,它不仅使人们的生活习惯与行为发生了改变,而且自身的属性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然而,城市公共空间在居民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对居民的生活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提升公共空间的品质为目标,从设计原则出发,对公共空间活力的提升进行了研究,结合城市公共空间现状,举例说明更新重构的建议,有利于城市“第三空间”的提升。在具体的公共空间设计中,还需更加细致地进行探索与分析。

关于未来的公共空间发展趋势,有很多可供探讨的问题。但在打造宜居生活公共空间的时候,提升公共空间活力与品质始终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毛磊,PEI Y.何为公共:城市公共空间调研及发展趋势探寻[J].建筑实践,2019(11):26-35.

[2]魏娜.城市公共空间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3]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20.

[4]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王悦,姜洋,韩治远.面向提升新城活力的步行系统规划策略研究:以上海市嘉定新城中心区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7(1):80-87.

作者单位:

湖州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第三空间
《我的孩子!我的非洲》的第三空间解读
《自由的恶作剧者》中生存策略的解读
第三空间与身份再现:《柏油孩子》中后殖民主义身份建构
高校图书馆“第三空间”构建研究
“第三空间”图书馆的魅力
基于“第三空间”社区化的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探究第三空间视域下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英语水平的关系
从空间批评的角度看《偶遇者》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