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荣金(福建省武平县第三实验小学 364300)
写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但是,从小学中高年级习作教学状况来看,习作教学所取得的效果不容乐观,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费尽心思、殚精竭虑,而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却收效甚微。加强小学中高年级习作教学中的问题分析,将有助于习作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学效果的改善。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习作能力与其写作素材积累密切相关,写作素材积累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从阅读中获取,另一种是从生活中获取。
(1)阅读中写作素材积累情况
新课标对小学生各阶段的阅读量有明确要求,中高段学生的课内外阅读量需要达到百万字以上。增加学生阅读量,不但有助于提升学生在阅读中的理解力,还能为学生写作提供可用素材。可见,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对提升学生写作水平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小学中高年级中大约50%的学生阅读量不达标,而阅读中养成对好的语句、词汇摘抄习惯的学生总数不足11%。这直接反映出学生对语言积累缺乏重视,阅读素材不能及时转化为写作素材。
(2)生活中写作素材积累情况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是学生积累经验的重要场景,学生只有养成留心生活中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增加自身的生活体验,关注自己的独特感受,才能实现习作素材的积累。然而,据调查数据表明,小学中高年级习作教学中70%以上的教师很少根据课标要求指导学生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的方法,进而影响了学生习作素材积累。
陶行知曾经说过:“儿童有创造力,教师需进一步将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但是,部分教师在习作教学实践中常常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采用统一的作文命题,制定统一的写作要求,这种方式严重束缚了中高年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在写作中很被动,很难出现灵感。学生的习作内容缺乏新意、千篇一律,习作形式也近乎脸谱化,不仅影响小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影响学生的写作热情。
“我们要教人,不但要教人知其然,而且要教人知其所以然。”小学阶段写作内容虽然比较简单,却依然需要遵循写作的“审题、立意、选材”等基本流程。第一,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接触的主要是命题作文,学生需要对作文题目以及所提供的写作材料进行深入思考,认真推敲,明确写作的具体要求,完成审题过程才能动笔行文。第二,学生在审题后需要完成立意和选材,确定习作的中心思想,围绕中心思想进行写作素材的选择,以此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学生掌握了习作的基本理论知识,才能逐渐在实践中提高写作技巧。但是,部分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习作基本流程的指导,导致学生在拿到作文命题后无从入手。
(1)推荐书籍,积累阅读素材
阅读作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写作素材积累的主要途径,需要受到语文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图书市场上相继出现的电子书、网络书虽然方便了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但从写作素材角度看,收效甚微。教师需要向学生推荐具有文学性、思想性的纸质书籍并培养学生“不动笔墨就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文章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教师可以将课内文章作为课外读物推荐的范本。例如,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是梁启超先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爆发、爱国运动空前的时代背景下发自内心的呐喊,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方式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思想。比如,“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等,一连串的排比修辞不仅让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还让文章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文章中还用到大量比喻修辞,如将“少年”比作“潜龙”“乳虎”“红日”等,让抽象事理变得具体直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章,用笔将文章中精彩语句勾画出来,将优美词汇摘抄到笔记上,让学生通过日常阅读、摘抄,逐渐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库,定期对写作素材库中的语句、词汇、修辞方法等归类。此外,教师根据《少年中国说》向学生推荐具有可读性和教育性的课外文章,如根据本文表达的思想,可以推荐《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根据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可以推荐《与妻书》;根据文章的修辞方法,可以推荐文言文《岳阳楼记》等。教师对学生的有效阅读指导,不但能给学生带来激励作用,培养学生阅读积极性,增加阅读量,还能促进学生养成写作素材积累的习惯,掌握更多语言表达技巧,提升语文习作水平。
(2)教会观察,积累生活素材
阅读能够给学生带来间接经验,而观察则能够让学生对事物获得直接体验,要增加学生写作素材积累,教师需要在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的观察活动,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以统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习作教学为例,本课要求学生以“推荐一个好地方”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教师可以借此指导学生如何观察事物。比如,学生要推荐的好地方是“我家附近的小树林”,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五感法”观察。“五感法”指的是利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感官感知事物,以便能够获得全方位体验。教师可以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尝试运用“五感法”。“远远望去,树林是怎样的景象?走近树林,你会听到什么声音?走进树林,树林里花草散发怎样的气息?掬一捧树林里的泉水,会有怎样的感觉?喝一口树林里的清泉,会品尝到怎样的味道?”教师通过设置具有诱导性的问题将学生的观察逐步引向深入,让学生利用多感官观察树林,从而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3)参与体验,积累情感素材
写作并非语言文字的简单堆砌,而是学生内心情感的宣泄和抒发。教师在教会学生语言知识、生活经验积累的同时,还需要注重指导学生情感素材的积累。比如,倡导学生每天写日记,让学生记录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如看电影、听广播、听有声故事等。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各类校园活动,为学生创造情感体验机会,如组织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到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等。活动过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文字记录自己参与活动的心情和体验。这样不但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的生活经历更加丰富多彩,还能提升学生情感敏锐性,增加学生情感元素的积累,为提升语文习作水平做好铺垫。
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通常作为独立的教学板块,隔断了两者之间的联系。阅读是学生语文知识、思想情感吸收的过程,而写作是语文知识综合运用以及情感宣泄的过程,将两者结合起来,实现“读写结合”,不但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多练笔机会,还能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心理。
(1)随堂仿写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通常要求学生对整篇文章进行仿写,这样虽然能够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控能力,却降低了仿写的针对性,降低了习作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可以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融入“读写结合”,让“仿写”变得更加灵活。例如,在《观潮》课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会接触到文章中精美的描写语句,作者在描写“白浪翻滚”场面时,用到了“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一比喻,教师可以围绕这一精彩比喻让学生进行仿写,以此提升学生“比喻”修辞方法的运用能力。在《走月亮》课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中生动句子进行仿写,如“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让学生掌握“拟人”修辞方法。这种随堂仿写可以被视为习作教学内容中的一部分,占用课堂时间较少,易于操作,可以随着课堂教学节奏灵活运用,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练笔机会。久而久之,必然能够促进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提升,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2)留白续写
留白原指书画作品中为了能够给观赏者提供想象空间而有意留出的空白,而许多文章中也有与之作用类似的留白。教师可以抓住语文课文中类似的留白,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融入作者的情感对留白进行续写,这样不但能为学生提供随堂练笔机会,还能增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对课文思想情感的体悟,从而达到读写结合的效果。
小学中高年级作文主要是命题作文,要求中通常给出一个题目、一个短语或者是一段话,让学生围绕这些文字对作文进行设计和构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时,需要教会学生怎样审题,如何选材。例如,在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二十年后的家乡”习作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以及选材方面的指导。“二十年后的家乡”这一话题,旨在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亲身体验作为出发点对二十年后的场景加以联想。第一,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确本次写作的任务——写一篇什么性质的文章。需要学生围绕家乡的变化写一篇想象习作,表达自己对二十年后家乡发展的愿望。第二,需要让学生了解本次写作的具体要求。学生需要展开想象,打开思路,搞清楚从哪些方面写。第三,在审明题意的基础上列出作文提纲并对写作素材进行梳理。比如,可以写二十年后家乡建立了怎样的新农场,儿时的玩伴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久别后同学相见说了些什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掌握了命题作文整体构思的方法,让习作变得有章可循,写作思路变得更加清晰、完整,进而降低了学生写作难度。
写作教学作为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需要引起语文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对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整理和分析,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指导,教会学生写作素材积累方法,明确写作基本流程,通过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练笔机会,必然有助于中高年级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提高写作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