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磊
(长春师范大学 化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高校应急管理是高校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的基础,也是高校不断提高自身学校治理能力的重要工作手段。疫情防控呈现出常态化发展态势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应深刻认识到应急管理的重要性,并科学地组织开展应急管理工作,从而提升高校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应对能力。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社会背景下,高校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疫情防控实践中,针对疫情防控的组织规划作出合理选择,才能有效应对突发疫情风险,降低灾害引发的不良后果,主动承担起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任务。在新时期高校的建设发展实践中,把握疫情防控常态化发展的社会背景,要正确定位高校应急管理工作的现实需求,采取有效的措施科学组织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构建现代化应急管理工作体系,确保高校疫情管理工作的组织推进呈现出社会化、智能化、现代化、专业化、法治化发展趋势。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社会背景下,高校在开展应急管理工作过程中,要突出疫情防控的需求,对应急管理的要点进行准确定位,保障疫情应急管理工作的系统贯彻落实。
组织管理体系的构建能确保高校在遭遇疫情等突发事件的情况下,及时有效地与校医院、保卫处、后勤处、学生处、二级学院等各部门之间形成密切的联系,构建分工合作的工作体系,从而在各部门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共同完成对疫情防控工作的应急处理,确保第一时间将疫情不良影响控制在最低范围内,有效促进疫情防控工作效能的逐步提升[1]。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应急管理需要物资支持和人员保障,因此要提前针对这方面的工作做好准备。一方面要按照学校实际规模、学生情况,准备好疫情防控所需的必备消毒物品,疫情防控所需的防护服、医用口罩以及应急生活保障物品等,并针对这些物品实施统一的管理和规划,定期更换,确保在遭遇突发事件的情况下物资保障较为充分。另一方面,要重视人员的准备。学校要按照疫情防控工作的需求,组建专门的应急医疗小组,对疫情防控下的人员调动情况进行预安排,确保及时有效地保障疫情防控流程的运转。此外,在准备工作中,要对疫情防控情况下的清洁制度、消毒制度、人员流动制度等进行规范,为应急管理工作的优化开展提供良好的支持[2]。
在实际推进防控工作的情况下,由于疫情的传染性相对较强,要设置相应的隔离观察室,方便在出现疫情传播的情况下对相关人员进行隔离观察。一方面,要建设临时留观点,应对师生群体突然发热现象和异常情况;做好医用外科口罩和消毒工作管理,方便隔离人员等候转运车辆。另一方面,高校在积极参与疾病防控工作的情况下,要注意设置标准化隔离观察区,对可能感染的学生进行隔离观察,必要情况下将体感异常人员转运到定点医院就诊,降低疫情的不良影响,保障高校防控工作的整体稳定[3]。
高校在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时要注意对应急处置预案进行及时完善,确保学校的卫生健康部门、领导管理部门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科学、规范的突发事件处置预案,能在遭遇突发事件的情况下做好初步排查、送医检查、疫情报告、疫情处置等方面的工作,将综合性防控和应急处理紧密结合在一起,尽量为师生群体提供相应安全保障,助力地区疫情防控和国家疫情防控工作的科学组织推进。
高校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师生群体的积极配合和支持,因此在应急管理工作中,要有针对性地对师生群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教育。通过定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面对突发疫情时能积极配合,共同应对各项问题。同时通过合理化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减轻师生群体面对疫情工作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参与疫情防控工作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心态,沉着冷静地配合相关工作的开展,从而提高疫情防控应急处理的效率和效果[4]。
在高校疫情防控工作中,科学的应急管理是首要工作任务。只有对应急管理系统进行完善,促进应急管理工作的合理贯彻落实,构建全流程的疫情管理和防控工作体系,才能使疫情防控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应从以下角度对应急管理工作的主要流程进行建设和创新。
高校在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实施应急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预案的设置是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也是保障疫情防控的第一道工作措施。对预案进行设计和完善,能保障疫情防控和管理工作科学稳定地推进[5]。首先,要组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专门组织机构,在疫情发生情况下负责管理工作。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构建疫情防控应急处理方面的协调处理工作机制。其次,要对防控预案进行设计和完善,有效组织安排学生及时接种疫苗,显著提升学校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能力和效果。最后,要针对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进行动态化监测,构建校园疫情监测方面的舆情预警机制,做好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及时发现异常信息并进行科学的处理。学校应急管理部门要与地方疫情防控中心保持密切的联系,根据地区情况的变化对应急管理的方案和策略进行适当调整,从而有效保障疫情防控工作的贯彻落实。
事中的积极响应是高校疫情防控工作中应急管理的核心环节。科学的事中响应能及时有效地应对疫情不良影响,将疫情的危害降到最低[6]。在工作实践中,首先应该积极响应应急预案。如果高校出现突发疫情,要根据事前设置的应急管理预案积极响应,特别是要针对传播范围广、可能出现聚集性传播的场所进行重点监测和管理。如果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向相关管理部门进行报告,并对校园环境进行消毒灭菌,对相关接触者实施有效隔离;要做好学校师生群体的宣传和指导工作,使他们全方位了解出现的问题,积极配合学校组织开展的疫情防控工作,避免引发恐慌心理。其次,要及时针对疫情防控信息进行动态化汇报,保持信息的畅通性。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学校要结合应急管理办法,及时针对疫情防控中的异常信息进行上报和发布,并采取危机管理计划,引发师生群体的重视,寻求上级部门的指导和医疗机构的支持,在社会媒体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做好疫情防控信息的发布和引导工作,避免不良舆情信息对疫情防控产生冲击。同时要通过信息的科学共享和处置,在疫情应急处理工作中作出合理化选择。如此才能使应急管理工作与地方疫情防控工作形成有机协调和配合的关系,构建系统化工作模式和工作组织体系,有效保障师生群体的生命安全。
高校在开展应急管理工作过程中还要注意事后的反思和总结,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对应急管理机制和组织模式进行完善,从而提升应急管理工作的综合发展成效。在对疫情防控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行系统分析的过程中,要制定事后总结反思工作的方案,查缺补漏地对应急管理模式进行完善。一方面,高校管理层要针对疫情防控和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行总结反思,针对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现出的问题加以总结,形成良好的意见和建议机制,邀请相关专家、教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共同针对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献言献策,为后期逐步对防控制度和模式进行完善提供相应的参考[7]。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群体组织学生对应急管理情况进行总结反思,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参与疫情防控应急管理工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宣传和表扬学生及教师群体中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榜样和事迹,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如何有效地配合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确保学生未来在遇到疫情突发事件的情况下作出合理选择。构建良性的事后总结和反思工作体系,有利于对下一步工作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形成疫情防控应急管理的良性循环系统,最大限度地优化综合管理效能,为疫情防控工作的科学管理奠定基础。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要想全面构建高质量的疫情应急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就要对管理模式进行建设和完善,确保其显著支撑疫情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切实提升疫情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能。
疫情防控工作中,应急处理工作的开展需要制度保障的支撑。只有依法、合规地开展各项工作,才能展现高校在推进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理方面的优势,确保各项应急管理工作在法律的约束下稳定地推进。
首先,要落实政府制定的相关应急处理法律规范体系,确保高校制定的行政应急管理方案有法可依,能在法律的规范和保障下落实[8]。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可以结合各地区出台的紧急状态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突发事件应对方面的规章制度以及疫情防控工作的政策要求等,对本校的应急管理规章制度进行设计和完善,突出本校特色,制定个性化实施细则,从应急资金保障、应急物资保障、应急宣传教育保障、应急行政职责分工保障等方面作出精细化部署,在法律的约束下促进各项应急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其次,要强化制度管理思维,严格按照疫情防控方面的规章制度开展疫情管理和应对工作,有效增强应急管理的专业性和标准性,高效率地对疫情防控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处理,保障各项管理工作的合理化处置。
最后,要对应急监督管理体系进行建设,促进违规必纠制度的落实。高校可以在应急管理工作中设立突发事件应急监督管理委员会,对行政部门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同时要发挥大学生群体监督和校园媒体监督的重要作用,在多元化监督基础上形成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使他们在参与疫情应急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准确认识和履行自身职责,积极配合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从而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成效,切实保障高校疫情管理防控工作的科学组织推进[9]。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在开展疫情应急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有效地发布和沟通信息是重点工作内容之一。只有对疫情防控工作中涉及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宣传,才能帮助师生群体动态地了解信息,使防控工作的开展获得师生群体的支持,获得社会的认可,从而提高疫情防控管理工作的整体效果。因此,高校在对疫情防控应急管理工作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探索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有效应用,重点针对学校疫情防控数据信息进行动态化发布,对校园中的舆情情况实施合理化监控,一旦发现舆情信息要及时有效地加以处理。
在具体探索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高校应及时准确地查询卫健委信息、交通信息等,并根据信息的变化采取合理的应急处置对策,保障应急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时效性,确保应急管理工作高效开展。与此同时,要基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构建舆情宣传和控制工作体系,搭建舆情信息数据共享的协同组织平台。在实际推进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学校应该重点针对本校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新闻信息进行发布、宣传、处理。在数据信息共享和协同机制的作用下,对学校疫情防控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全面处理,使师生群体了解学校疫情舆情信息的变化,并积极配合学校组织开展的各项工作,从而提高疫情防控应急处理工作的综合效果。
疫情的爆发具有明显的破坏性特点。随着疫情的发展,现阶段疫情传播方面的隐匿性逐渐增强,复杂性也愈加鲜明,对传统科层管理的治理结构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积极推进全新治理格局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在开展疫情应急管理工作过程中,要注意发挥老党员、社区精英、志愿者群体以及社会各类疫情防控力量的重要作用,在党的积极引领下构建全民参与的扁平化治理格局,形成多方力量协同共建的综合治理体系,保障高校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
首先,要深入贯彻落实在职党员“双报到”的组织工作机制,发挥领导人员带头参与抗疫工作的重要作用,将区域性党建工作力量转变为高校应急管理的有效治理力量。发挥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将党建工作与高校疫情防控和应急管理工作紧密融合在一起,以党建力量带动疫情防控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和创新,有效促进各项应急管理工作的优化开展。在社区党组织统筹协调的基础上,为高校应急管理工作的系统推进奠定基础,展现在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应急管理工作向着正确发展方向前进[10]。
其次,要发挥社区精英共同参与应急管理的优势。在高校参与疫情应急防控工作的过程中,城乡社区转变为防控工作的主阵地。因此,高校需要与社区管理者进行有机的协调,发挥社区精英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行动力和号召作用,通过非正式策略实现疫情防控工作的目标,保障疫情防控工作的合理贯彻落实。
最后,建设志愿者服务体系。高校在开展应急管理工作过程中,不仅需要学校内部管理工作的支持,还需要志愿者群体的支持和配合。在新时期高校应急管理实践中,也要准确对志愿者群体的作用进行定位,并积极组织更多的志愿者、群众参与到高校应急管理工作中,形成“全民战疫”的内驱力,确保志愿者服务系统与高校自身应急管理系统形成系统配合的关系,提升应急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能[11]。
科学地开展应急管理工作能提高高校综合管理的有效性,增强高校运行的稳定性。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从完善行政应急处理规章、搭建信息集成和共享平台、凝聚协同共治社会力量等角度创新应急管理机制,制定现代化、针对性疫情防控方案和防控措施,能显著提升高校疫情防控工作的整体质量,确保高校建设发展的稳定性和高效性,使高校在科学开展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实现现代化治理、现代化管理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