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琳
(长春师范大学 党委宣传部,吉林 长春 1300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时刻关注国家时政动态,适时把握育人契机,与日常实践活动进行有机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通过各种公开方式、公共场所进行的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2]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通过含蓄、隐蔽的形式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在无意间受到触动、震动、感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应紧跟时代步伐,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以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方向,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深度挖掘新媒体的育人功能,优化育人资源,营造育人情境,净化育人环境,进而实现隐性和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同向育人。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一样,具有明确的教育内容、实施方案和教育目标,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将教育者的行为、动机和目的加以隐藏,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道德素养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蕴含的育人理念、思维方式、多维视角对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知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地规避大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逆反心理,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客观的实践存在进行研究,而不是从方法、课程或资源等单一方面的研究”[3],符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均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教育过程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隐藏性。高校在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依托,通过含蓄的教育形式,深入发掘社会实践活动蕴含的育人元素,并将其巧妙地融入思 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进而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扩大实践活动的影响,实现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度的稳步提升,使更多的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不断提升政治素养。
从教育形式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间接性。高校在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将爱国主义要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中,将思想政治育人元素融入校园环境中,其教育形式不是公开的、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内隐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间接性有助于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缓解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矛盾,通过含蓄的教学方法、柔和的教育形式、间接的育人手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展现出“春风化雨,点滴入土”的浸润性。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巧妙地融入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更具感染性和启发性,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决定了教育过程的长期性和持续性,高校要长期引导大学生参与具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其持续受到思想熏陶和精神洗涤。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要充分发挥自身特性,通过丰富、灵活的教育方式将育人元素融入育人活动中,使大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得到升华。大学生的成长经历不同,个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高校在探寻教育载体时需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差异性,以便推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综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特性,将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以巧妙的方式融入教育活动中。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以明确的教育理念为基础,以恰当的活动内容为载体,以“润物无声”的形式为手段,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为目的,通过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特性的深度认知,丰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拓展思想政治育人的时间和空间,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新媒体背景下,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便捷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交往”[4]。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育人资源,拓宽了教育路径。新媒体育人资源为高校优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供基础,新媒体教育路径为营造隐性思想政治育人情境提供载体。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应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大力拓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促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夯实基础。
随着“三微一端”即微信、微博、微视频和移动客户端的广泛使用,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已经与新媒体相互交融。高校必须跟紧时代步伐,利用新媒体的育人功能,优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首先,依托新媒体平台,发掘微博、微信、微视频中符合时代气息且具有代表性的信息,梳理、甄别其中蕴含的育人元素,将之有机融入不同类型的育人活动中,充实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次,及时梳理学校的政策信息和校园中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实践活动信息,并将之上传至校园的各类微信群、QQ群等,使学生了解学校的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最后,从学习、教学、科研、生活等方面挖掘学校的优秀人物事迹,并将有关事迹拍摄成宣传片,上传到学校的新媒体网络,通过榜样效应影响到更多的师生,起到以点带面的育人效果。总之,依托新媒体平台优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开展丰富多彩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础。
要通过新媒体平台,多维度地传播与渲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度,营造良好的隐性思想政治育人情境。首先,以红色历史为切入点,梳理红色经典影视作品与大型纪录片中的精彩片段,剪辑出多部视频作品,并依托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例如,在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时间节点持续播放相关的视频作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焕发大学生的拼搏精神,使之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其次,以校园文化为导向,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校园人文景观相融合,使大学生立体化地感受校园的文化氛围,接受教育活动带来的积极影响,孕育浓厚的家国情怀。
大学生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能够更自由地展现自我,在网络互动与交流中表现自己真实的想法,其中有积极向上的,也有消极落后的。高校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随时关注大学生网络舆情动态,宣扬积极向上的言论和行为,及时扼止不正当的言行举止。高校可以依托新媒体平台,建立网络舆情监管机构。首先,机构专职成员由固定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担任,实现师生共监共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净化育人环境的同时净化自身。其次,机构设置监管和反馈两个渠道。监管渠道由机构成员负责,进行日常网络舆情监管;反馈渠道由广大师生组成,在校师生均有权限通过不记名的方式反映网络中的不当言论,有效扩大监管范围,对师生起到警示作用。最后,依据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教育,使学生受到正面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总之,隐性思想政治育人环境的净化可以保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运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高校的核心工作。高校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根据社会发展和大学生现实状况,灵活运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新媒体视域下,应通过梳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的优势,以优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基础,以营造隐性思想政治育人情境为手段,以净化隐性思想政治育人环境为保障,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进行深入探索,丰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序开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