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述评

2022-03-04 07:54:26张西勇
关键词:现代化体系国家

张西勇

(聊城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进程中,中国不仅对经济体制进行深刻变革,而且不断重塑政府管理模式,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时代命题。党的十九大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则聚焦制度优势向国家治理效能转化的实现路径,以巩固和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统治到管理,再到国家治理,意味着从价值理念到具体实践,中国政府的治道变革都进入了新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者们追根溯源,利用多学科研究方法,从理论价值和实践创新等层面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现实困境、进路选择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的进程。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推进,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也不断深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要创新,意味着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进一步提高。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理论研究热点,学者们对其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探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为治国理政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进一步明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拓展了国家治理现代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概念界定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的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91页。孙柏瑛主要关注地方治理理论与实践,探讨了在全球化和变革时代背景下,地方政府为了回应激烈的外部环境变化,改革传统行政管理模式,提高政府的善治能力,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从多个维度透视了当代地方治理制度的内涵、理念、逻辑和特征。②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5页。俞可平对治理进行追根溯源,梳理了“治理”概念的演进,区分了公共治理和国家治理的异同。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有机系统,其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依存、良性互动、协同高效,以规范社会权力运行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③俞可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本质》,《理论导报》2014年第4期,第15-16页。刘建军认为,国家治理体系涉及到国家权力运行的制度和程序,只有在党的领导下,通过领导制度的改革、权责配置的完善和运行机制的优化,才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涉及到国家权力的实践、工具和成效,包括战略规划能力、执行能力、发展能力、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等。体系和能力相互促进、相互强化,形成有机统一体。④刘建军:《体系与能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二重维度》,《行政论坛》2020年第4期,第25-33+2页。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特征要素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系列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力的集中表征,是一个国家治理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卢洪友从法律制度体系规范化、治理手段网络化、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多样化、公平和效率的价值取向均衡化等方面,探讨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构成要素。⑤卢洪友:《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及特征》,《经济研究参考》2014年第12期,第31-32页。刘少华、刘凌云认为,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特征鲜明,主要包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根本原则,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协作的新型治理结构,重视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以科学的制度规范推进治理行为,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推进国家治理进程。⑥刘少华、刘凌云:《中国式国家治理的基本特征》,《新视野》2019 年第4期,第44-49页。周文、司婧雯以“国家”为核心概念,将国家治理模式的特征归纳为:国家是发展的“领导者”、国家是资源的“动员者”、国家是风险的“控制者”、国家是公平的“保障者”。⑦周文、司婧雯:《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内涵、特征与进路》,《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第23-31+2页。盛美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治理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坚强保证、以实现人民利益为根本立场、以完善体系和提高能力为推进重点、以坚定“四个自信”为战略定力、以独立探索为创新追求。⑧盛美真:《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治理的五个发展取向》,《理论与改革》2020年第5期,第156-164页。杜黎明则认为,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制度执行能力和国家治理效能三个要素,决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高低。⑨杜黎明:《扬弃与创新: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三大贡献》,《兰州学刊》2020年第10期,第14-23页。

(三)习近平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系统完备,为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魏东初从价值体系、法治体系和组织体系三个维度探讨了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⑩魏东初:《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的三个维度》,《求索》2015年第7期,第10-14页。彭国昌、朱天义认为,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的精髓体现为“精准性”,既包括治理主体、治理中介、治理个体在内的结构要素,也蕴含人民主体性导向、过程——结果导向、制度治国导向的价值要求。11彭国昌、朱天义:《精准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思想的精髓》,《青海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第15-23页。齐卫平从理论观点、人民立场和重大意义三个层面,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论述进行了梳理。12齐卫平:《习近平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重要论述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0年第5期,第33-40页。公丕祥探讨了习近平法治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就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党总结治国理政经验的重大抉择,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为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依托。①公丕祥:《习近平的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法商研究》2021年第2期,第3-14页。宋世明则认为,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良法善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依托,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把社会主义法治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②宋世明:《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21年第3期,第19-31页。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机理

“一个国家的治理制度是根据其自身的文明、文化和国情发展而来,并且是向历史开放的,在不同的阶段与时俱进,以应对变化。”③郑永年:《有限全球化:世界新秩序的产生》,北京:东方出版社,2021年,第44页。中国国家治理有着深远的理论渊源和丰富的历史经验,与其他国家的治理制度相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产生与发展具有自身的内在逻辑。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演变

丰富的政治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以及现代西方政治文明的某些成果,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启示和借鉴。在继承和扬弃的基础上,通过兼收并蓄、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方涛检视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从“无产阶级专政”到“人民民主专政”,再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演进,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经历了从“国家统治”到“国家治理”的发展历程。④方涛:《从“国家统治”到“国家治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的历史演变》,《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4期,第30-35页。孙岩考察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将其划分为党政高度同构的行政化治理模式、高度集权的运动式治理模式和基于现代民主观念的法治化治理模式三个阶段。⑤孙岩:《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演变轨迹及趋势探析》,《理论月刊》2016年第8期,第105-108+146页。崔金奇、焦石文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治理方式的变迁。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治理方式主要依靠党和政府强大的资源动员能力,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在改革开放全面推进时期,国家治理方式逐渐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协调健全制度与体制改革、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关系,建立多元主体协同的治理结构。⑥崔金奇、焦石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治理的历史经验与世界意义》,《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第45-49页。孙发锋对中国共产党探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进行了梳理,将其分为探索自主性国家治理时期、推行全能型国家治理时期、践行发展型国家治理时期和推进均衡化国家治理时期。⑦孙发锋:《中国共产党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百年历程及基本经验》,《河南社会科学》2020年第12期,第1-6页。

(二)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比较优势

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治理模式有着本质的不同。胡鞍钢阐述了中共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创建、巩固、完善、发展中国国家基本制度的历史进程,从政治制度、治理机制、治理能力等层面,比较和分析了中国与美国、欧盟等国家治理绩效的差异。⑧胡鞍钢:《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页。巩丽娟从价值取向角度对中西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差异进行了探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盛行,引发西方国家治理体系的价值失范;而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属性,使得制度安排和治理实践都突出社会公正的价值取向,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建构公正秩序,实现社会公平。⑨巩丽娟:《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导向探索》,《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第88-93页。高全喜通过对现代国家治道变迁的现实和历史考察,比较了中西方民主和治理现代化不同。由于较早完成了工业革命,西方国家的民主和治理现代化是分阶段依次推进的,可以从容解决不断出现的治理困境,而中国的民主和治理现代化是叠加进行的,需要同时解决治理难题。①高全喜:《转型时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学海》2016年第5期,第5-11页。孟元广、王烨探讨了西方发达国家与后发国家政党建设与国家建设的关联程度。他们以中国为案例,通过探讨中国共产党录用策略的调整和完善,探究中国以政党建设驱动国家建设的独特路径。②孟元广、王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叙事”:转型中国的党建与国家建设》,《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第1-12页。冯兵通过比较中西方国家治理模式的不同,探究了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优势。西方国家政党纷争、否决政体的存在,使其不能形成有效政府,导致治理中心缺失,协商民主缺位。而中国利用高效运转、分工协作的国家体制,民主参与、集中领导的治理秩序,合和统一的治理理念,凝聚共识的协商民主,形成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强大合力。③冯兵:《中西方对比视角下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优势》,《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第5-13页。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其背后蕴含着国家治理模式不断演进的内在逻辑。孙肖远阐释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逻辑,涵盖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规律性的历史逻辑、社会主义国家治国理政理论创新的理论逻辑、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实践逻辑三个维度,体现了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④孙肖远:《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逻辑》,《江海学刊》2019年第4期,第149-155页。陈周旺从国家建设到社会建设的历史——价值逻辑、从内敛型发展到开放型发展的工具逻辑、党领导国家的动力逻辑,探析了改革开放对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推动的内在机理。⑤陈周旺:《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改革开放的政治学逻辑》,《学海》2019年第1期,第124-130页。代红凯从理论、历史、实践三重视域,来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本质规定。在理论逻辑层面,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自觉;在历史逻辑层面,总结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历史经验,增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自觉;在实践逻辑层面,立足中国特色现实基础,坚定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自信。⑥代红凯:《理论·历史·实践: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三重逻辑》,《求索》2020年第3期,第34-41页。周佑勇探讨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法治逻辑。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从“依法而治”到“良法善治”的法治化治理模式转型。⑦周佑勇:《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法治逻辑》,《法商研究》2020年第4期,第3-17页。黄建军构建了“制度建构——制度权威——制度执行——制度自信”的逻辑体系,探讨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制度建构是前提基础,制度权威是必要条件,制度执行是关键环节,制度自信是坚实底气。⑧黄建军:《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逻辑》,《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年第8期,第43-51+155-156页。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困境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治理环境日渐复杂,呈现出现代化与后现代化“两化叠加”特性,不仅常规性公共问题解决机制不够完善,而且公共事务不可治理性的增强极大冲击着现有的公共治理体系。

(一)统治风险与地方分权的平衡

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中央政府平衡效率目标和政权稳定的考量,深刻地影响着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程度。从理论上讲,中央政府掌握调整地方分权的主导权,以便既能保持中央政府的政权稳定,又能提高国家的治理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但这两个目标存一定的冲突和张力,因此,部分学者从统治风险和地方分权的平衡维度,对中国国家治理进行探讨。⑨曹正汉:《统治风险与地方分权:关于中国国家治理的三种理论及其比较》,《社会》2014年第6期,第52-69页。周雪光从组织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他认为,中国很早就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历史上“强干弱枝”和“强枝弱干”的循环往复,表明中央政府的统治风险来自地方分权,政权稳定目标和有效治理目标之间存在紧张和不相容:一方面,权力、资源向上集中会影响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削弱地方政府有效治理的能力;另一方面,地方分权有助于提高治理效率,但会对一统体制的中央核心产生威胁。这意味着中国国家治理存在“一统体制与有效治理”之间的矛盾。①周雪光:《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一个组织学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7年,第8-10页。周黎安则关注中国政府间关系和行政治理的特征。中央政府为了节省财政和行政监督成本,在国家治理上采取属地管理和行政逐级发包的原则,运用行政权分配、经济激励和考核控制三个要素,实现对地方治理的有效控制和激励,在政府内部纵向维度上形成相互联系、协同配合的“行政发包制”。②周黎安:《行政发包制》,《社会》2014年第6期,第1-38页。曹正汉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形成的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关系模式,其重要考量是消解来自民众不满的统治风险,中央政府为了降低风险,采用“治官权”与“治民权”分设方式,形成“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③曹正汉:《中国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及其稳定机制》,《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1期,第1-40+243页。

(二)环境变化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带来的阻碍因素

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国际大环境来看,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分歧、冲突、混乱加剧,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明显增加。从国内环境来看,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通过高质量发展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5页。因此,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需要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变化,为全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所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机遇。周光辉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结构出现了历史性变迁,社会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对国家治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体现在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国家治理体系与社会利益格局多元化的挑战、国家治理与公民日益增强的权利意识和高涨的参与要求的挑战、国家治理与防止公共权力特权化、垄断化和腐败的挑战。⑤周光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决策民主化》,《理论探讨》2014年第5期,第5-10页。于维力、张瑞考察了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带来的阻碍因素。国际上政治经济关系的复杂化、经济增长乏力导致的不确定性增加、逆全球化引发的贸易保护主义等,成为影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变量;国内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化、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收入差距和社会分层的显性化、互联网带来舆情风险的增加,对国家治理提出新的挑战。⑥于维力、张瑞:《论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学术交流》2018第12期,第55-61页。

(三)国家治理体制机制不完善

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国家治理现代化发挥着主导功能,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国家治理体制机制存在的不足,以更好地进行改革和完善。赵天娥认为,公共权力运作的非理性、公共利益部门化阻碍改革的发展、官僚体制较低的制度绩效、民众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渠道不畅通、政府管制职能强服务职能弱、政府行政成本高、社会组织发育不健全、政府间缺乏协同等问题,影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改进和提升。⑦赵天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四个维度》,《探索》2014第6期,第79-83页。麻宝斌、陈希聪探讨了中国社会转型特殊性对国家治理所带来的挑战,体现为碎片化的治理体系难以应对整体性出现的公共问题、治理体系的失衡导致局部治理风险凸显、计划式管理思维无法适应高度不确定性的治理环境、过于单一的治理手段无法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等方面。⑧麻宝斌、陈希聪:《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省思》,《天津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第66-73页。邱实、赵晖认为,利益和资源分配的调整对原有秩序构成冲击,形成国家治理现代化困境,包括国家治理中的合法性困境、经济发展中的中等收入陷阱、国家改革的社会转型陷阱。⑨邱实、赵晖:《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困境分析及消解思路》,《科学社会主义》2016年第6期,第111-116页。李军鹏认为,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体现为从上中等收入国家成长为发达经济体的挑战,从创新型国家成长为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挑战,从全面小康社会发展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现代化社会的挑战,优化发展环境以应对生态危机与风险社会的挑战,充分吸纳民意、扩大公民参与的挑战。①李军鹏:《面向2035年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远景战略》,《中国行政管理》2020年第11期,第47-51+150页。

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施路径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92页。

(一)以制度创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制度是一种社会博弈规则,是人们所创造的用以限制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框架。制度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它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实现变迁。胡伟认为,中国面临构建政治现代性和应对后现代性挑战的双重任务,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更加注重程序和制度,克服国家治理的碎片化状态;通过梳理民主与民生的时序逻辑,正确把握政治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关系。③胡伟:《如何推进我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7期,第4-9页。赵天娥认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制度框架内有序推进,有革除体制机制弊端的改革勇气,坚持走中国道路的同时积极学习借鉴外来经验,不断实现国家治理的价值目标,激发社会活力,增进人民福祉。④赵天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四个维度》,《探索》2014第6期,第79-83页。黄新华认为,通过明晰国家治理的主要领域、改革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优化国家治理的组织结构、完善国家治理的运行机制、创新国家治理的工具手段,能够实现公共事务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⑤黄新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析》,《学习论坛》2016年第2期,第43-46页。江必新、王红霞则认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是制度现代化,他们构建跨域融合的分析框架,对制度的静态内容和动态发展、构建方法与实施机制、制度变迁和改革进行了全面阐释,系统阐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制度建设策略。⑥江必新、王红霞:《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制度建构》,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年,第7页。张贤明从制度协同角度探讨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做到制度体系建设协同化、制度运行过程协同化、制度保障机制协同化,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责任政治价值理念,提升制度运行效率。⑦张贤明:《制度建设协同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行政论坛》2020年第5期,第5-11+2页。

(二)以整体性治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整体性治理强调打破政府部门的纵向和横向壁垒,形成协调合作的整体性运作,它以协调、整合、责任为治理机制,强调政府运作效率和效能的整体提升。唐皇凤从创新国家治理理念、增强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自我完善能力、构建网络化治理模式等层面,探讨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路选择。⑧唐皇凤:《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路径选择的若干思考》,《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第14-15页。胡志平将公共服务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效突破点,通过构建服务型政党、服务型政府和服务型社会组织的“三维”联动匹配的宏观治理框架,以优化公共服务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⑨胡志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公共服务路径》,《探索》2015年第6期,第87-92页。刘梦然、冯留健认为,以丰富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障、以构建高效行政体制为重要依托、以创新社会治理体系为有效突破,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路径。⑩刘梦然、冯留健:《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路径》,《重庆社会科学》2018第8期,第83-89页。郑智航认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重视国家能力建设,以实现制度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整合吸纳能力的现代化、资源调配能力的现代化、贯彻执行能力的现代化和国家学习能力的现代化。①郑智航:《当代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路径》,《甘肃社会科学》2019年第3期,第36-44页。岳嵩以“国家——社会中和视角”构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分析框架,从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建设责任政府、实现国家和社会良性互动等方面探讨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②岳嵩:《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角选择与实践路径》,《江海学刊》2019年第5期,第234-239页。胡承槐认为,“人民与国家合一”体现了我国国家治理架构的先进性,国家治理现代化应在国民性和社会向度、国家治理体系及其行为的自我向度、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技术向度三个方面着力。③胡承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涵义及其三个向度》,《治理研究》2020年第6期,第15-22页。

(三)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视角解决实际问题

随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走向深入,学者们尝试构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分析框架,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思路和行动方案。张尧考察了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和国家治理关系的历史演进,从法律保障、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创新运行机制、优化制度体系等方面,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农村社会保障的建构路径进行了思考。④张尧:《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农村社会保障治理的定位与建构路径》,《农村经济》2018年第4期,第22-28页。张晖探讨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关系,通过转变治理理念,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机制,发挥公共政策的导向激励作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⑤张晖:《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8年第6期,第105-112页。刘子晨从制度设计科学化、提升执行主体素质、优化制度执行环境和构建科学规范的执行机制等方面,探讨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政府执行力的提升路径。⑥刘子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提升政府执行力的思考》,《湖北社会科学》2019年第4期,第36-41页。蒋明敏探讨了党的全面领导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契合性,他从党政互嵌锻造国家治理主轴、系统规划整合治理力量、与时俱进创新领导方式、刚柔并举构建监督体系等角度,探讨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将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实施路径。⑦蒋明敏:《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优化》,《江海学刊》2020年第4期,第236-241页。赵洲洋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制度建设的推进路径进行了思考,阐述了制度和能力建设的中心议题、基本逻辑和结构框架,拓展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⑧赵洲洋:《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制度建设的逻辑和框架》,《重庆社会科学》2020年第10期,第90-99页。

五、评价与展望

“治理特别地关注在一个限定的领域内维持社会秩序所需要的政治权威的作用和对行政权力的运用。”⑨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5页。因此,相对于国家的统治体制而言,治理体制呈现出更多工具理性特征,体现为政府利用丰富的政策手段,更好地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治理。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来,学者们全方位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存在问题、作用机制、路径选择等方面进行探索,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其解释力和应用力不断增强,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纵观学界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其显著特点是多学科、多角度切入,既有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的研究,也有政治学、行政学、社会学等理论视角的研究,故呈现出不同的价值指向和理论风格。这意味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包容性,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当前,深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还需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进一步思考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全面领导问题。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工程,涉及到多领域、多主体、多环节,需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优势,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强大合力。为此,需要着力探讨健全党的领导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的问题,以便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中进一步提升党的领导能力。第二,进一步思考国家治理各领域联动改革的问题。国家治理领域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军队和党的建设等方面。以往的研究要么是泛泛而谈,要么仅从某一方面进行探讨,这种部门化、割裂化的研究,忽视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因此,需要将国家治理现代化看成一个有机整体,不仅深入思考实现单个领域的改革突破,而且需要探讨各领域之间的逻辑关联,通过联动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三,创新研究方法,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促使“国家统治”向“国家治理”转变。因此,丰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方法势在必行。首先,加强实证研究。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因此,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需要理论突破,而且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修正、完善、提高。其次,加强比较研究。通过系统比较研究各国公共治理模式,摒弃糟粕,取其精华,博纳众长,为我所用。最后,加强历史研究。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不仅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家治理缺乏系统研究,而且对于中国传统社会丰富的国家治理思想挖掘不足。因此,需要全方位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进行探讨,以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实现制度规范化、提高制度执行力、提升制度认同度,为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猜你喜欢
现代化体系国家
边疆治理现代化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华人时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上海金属(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中国火炬(2010年7期)2010-07-25 10:26:09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健康之家(2009年5期)2009-05-26 06:4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