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月
基础教育教材改革于2019年起全面实施,对于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方式、师生角色定位的革新提出了现实要求。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行,素质教育成为引领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以高中语文教学为切入点研究教与学方式的创新思路,对于深入践行核心素养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当前“互联网+”发展加快教育领域的革新速度,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被广泛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在赋予学生新鲜学习体验的同时,也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创设良好的环境基础。教师可引入任务清单导学模式,在课前将文本朗读视频资料、关键字词注解及部分学案推送至PAD端,引导学生根据任务清单要求开展自主预习。
以《氓》第三自然段赏析为例,教师在课前将学案与视频资料推送至学生PAD端,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掌握字词的读音与释义,并自主搜集网络资源进行诗歌内容的翻译,尝试在初读诗歌的过程中探究卫女的人物形象、了解诗歌创作手法。鉴于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已明确第三段运用到比兴手法,对此教师可在清单中设计“既然本段侧重于描写女子对于婚姻和爱情的深刻反思,那么你认为哪一个字最能够体现出女子的反思呢?”的问题,根据这一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通过细读文章提炼出“耽”这一关键词,明确“耽”在选段中主要表示沉溺、耽搁的含义,由此品味主人公以劝诫的口吻提醒女子不要一味沉溺于爱情,进而从关键字入手尝试建立主人公画像,认识到主人公坚韧不屈、果敢决绝的形象,为后续学生对诗歌中作者情感表达的理解建立良好基础。
为避免陷入传统语文课堂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误区,教师应明确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基于学情分析结果与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问题导学方法的应用,在此基础上依托文本对比构建学习任务群,在创新教与学方式的同时响应教材改革要求。
例如,当学生初步理解本诗内容后,教师可提出“为什么诗中提及‘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一问题,考查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探究与发散性思维能力,借助问题引导学生将思维视角由男女爱情逐步过渡到社会制度层面,从“兄弟不知,咥其笑矣”中揭示出主人公与家庭成员间的隔阂,引申出古代农耕社会中女子无法从事自己的事业、只能依附于男人和家庭的悲苦境遇,进而针对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贫富分化与阶级对立等关系进行深入解读,最终回归到文本创作的社会背景,对该女子敢于挣脱婚姻束缚、大胆追求幸福的勇气表达赞赏与钦佩之情。在此基础上,根据部编版教材改革提出的“学习任务群”概念进行比较阅读情境的创设,从《诗经》中提取《卫风·木瓜》《郑风·女曰鸡鸣》两首诗,以探究女子形象和婚姻的真谛为任务进行诗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与交流讨论后理解《卫风·木瓜》中蕴含的婚姻双方坦诚相待原则,《郑风·女曰鸡鸣》中传递出的夫妻彼此尊重、和谐共处的理想生活状态,由此从对单一文本的解读过渡为对婚姻这一宏观命题的认知,实现高效课堂建构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应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养成,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价值观教育目标,挖掘现有教材文本的普世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将传统文学知识、文化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关联性,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增进对背后蕴含的时代环境、社会环境及价值观念的理解。
《氓》这首诗创作于我国春秋时期,社会环境动荡、多元文化思想更迭,同时又处于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农业社会过渡的关键期,该诗深入扎根于社会实际、关注广大百姓的生存际遇,因此得以广泛流传,成为一首饱含古代劳苦大众血泪的控诉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捕捉对关键节点、重点语句进行情境教学方法的应用,如将“不思其反”中的“思”与“亦已焉哉”中的“已”进行比较分析,先由“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回忆男女主人公年少时期幸福快乐的相处情境,随后通过情境转换切换至“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体会女子未想到誓言如此脆弱、男子最终变心的心境,进而由“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感受女子对于未来悲惨境况的设想及预测,最终过渡至“亦已焉哉”的决绝心态。通过逐句建构情境、感知主人公的心路历程,能够使学生理解尽管女子仍能够回忆起曾经相处的欢愉场景,但如今生活却只剩下痛苦和悔恨,既然男子已经违背誓言变心,那么不如直面现实、当断则断。在此过程中,女子的果敢决绝形象传达出一种超越时代的意义,启示学生认识到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价值,揭示出奴隶社会时期人们价值观的扭曲以及对人性的压抑,引导学生反观自身,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传统价值观做出批判,最终使其树立平等、自尊、独立的价值观。
当前语文课程目标大体细分为提升人文素养、语文学习能力两个层面,其中人文素养维度与传统文化教育要求共同折射在学生对于经典文本赏析能力的养成上,如何提高学生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与鉴赏能力成为现阶段语文教学亟待攻克的难题。
在《氓》这首诗歌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从诗歌赏析入手进行文学概念、知识的渗透,由此过渡到“情景结合”手法乃至对于文学作品内容的解读上。例如,在教学设计环节上,教师可提炼“淇水”这一关键词进行文本鉴赏,整首诗中“淇水”共出现过三次,贯穿于卫女与氓的热恋期、婚变期与分手三个阶段,分别对应卫女“喜——悲——怨”的情感变化。“淇水”作为一个特殊意象,在整首诗中见证女主人公婚姻与爱情的变化过程,成为本诗的“景语”;与此同时,卫女情感上由“喜”到“悲”最终到“怨”的变化历程,即成为本诗的“情语”,进一步引导学生加深对于“情境结合”手法的掌握与理解,并尝试借鉴文中情境结合手法进行选段的改写或续写,由此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兴趣、锻炼其写作能力,还能够实现对经典诗歌文本的扩充。此外,“淇水”作为见证诗歌情感变化发展的关键脉络,与情感变化分别作为凸显于文外的脉以及内隐于文中的脉,为学生解读《氓》这首诗歌提供一把关键钥匙,由此使诗歌这一精妙语言艺术真正在语文课堂上渗透、流淌,促进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与文化素养的提升,也为语文课堂教与学方式的创新提供借鉴思路。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秉持“守正创新”理念进行册次安排、单元设置、内容选取、任务设计等方面的变革,要求教师深入解读核心素养的内涵,在语文课堂中激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引导语文思维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