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动态变化分析

2022-03-04 12:53舒波李雨哲王玲何洲历王蜜
生态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乐山市土地利用林地

舒波, 李雨哲, 王玲, 何洲历, 王蜜

乐山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动态变化分析

舒波1,2,*, 李雨哲1, 王玲2, 何洲历1, 王蜜1

1.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成都 611756 2. 西华大学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 成都 610039

乐山市地处四川山地丘陵区, 是典型的绿心城市, 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价值。以岷江流域乐山段为研究区域, 基于乐山市2010、2017遥感影像, 探析乐山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空间分布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 (1)2010—2017年乐山市ESV显著提升, 耕地、草地转林地面积较大, 建设用地增值相对明显; (2)ESV低值区域包括市区绿心周围, 并沿着岷江河道延伸至峨眉山市、五通桥城区和犍为县城区, 所遭受的生态扰动较大, 生态环境的协调性遭受一定影响; (3)乐山市ESV变化在空间上呈现极化效应, 表明乐山市生态环境质量差距明显, 需要进一步加强区域生态管控。将土地利用变化和聚类和异常值分析结合, 可以探析土地利用变化与ESV时空动态变化特征, 清晰展现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差异, 为乐山市的区域生态保护规划和城市生态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格局; 乐山

0 前言

生态系统服务是衡量某一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1-2], 而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实践作用于生态系统的重要载体, 对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重要意义[3]; 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彼此相互作用影响, 故土地利用性质的转变可直接影响各类生态系统类型[4]。此外, 土地利用面积及空间格局的改变是生态系统转变的外在驱动力[5], 直接作用于生态系统产品的服务于供给[6]。因此, 从时空维度探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SV)的影响, 对区域生态效果恢复提供理论支撑, 同时也能进一步促进区域生态建设, 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作品[7]。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是量化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有效途径, 也是生态环境建设补偿政策制定的有力依据[8]。国内外学者在相关领域已有较为成熟的实践经验, 如Costanza基于效用价值理论和均衡价值理论率先对全球ESV进行了评估[9], 随后Daily[10]、Ronnback[11]、Bolund[12]等学者进一步完善了Costanza的评价模型。但基于不同地域的差异性, 该方法在中国直接运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谢高地等学者在此基础上修改并完善了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模型, 修正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13]; 此外, 石龙宇等学者[14]又将土地利用强度指数与ESV进行相关分析, 随后其他学者引入弹性指数[15], 生态干扰度等指标[16], 拓宽了对生态系统价值的研究宽度。研究表明, 土地利用变化图谱能记录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复合信息[17], 并指示其空间位置和行为[18], ESV动态变化可以反映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特征, 但对于空间变化特征的分析相对不足[19]。而热点分析和聚类和异常值分析, 前者能够有效表达ESV的空间变化特征, 后者能够识别ESV变化的空间异常值, 将两结合能有效的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和ESV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

近年来, 乐山市发展较为迅速, 精准扶贫、新农村建设和退耕还林, 加快了乐山市的土地类型转变, 对乐山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有较大的影响。因此, 本文利用乐山市2010—2017年的土地利用数据,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探究乐山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变化特征和时空分异特点, 以期为乐山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理论支持, 为减少乐山市各区域生态差异性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乐山市介于东经102°15′—104°15′、北纬28°28′—29°56′之间, 平均海拔500米,山地占全市面积的66.5%, 是典型的山地丘陵区, 该区域跨越中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 森林资源和水资源丰富, 对于维护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乐山市一共包括五通桥区、市中区、沙湾区、金口河区、犍为县、井研县、夹江县、沐川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峨眉山市在内的11个县市, 总面积12827 km2, 总人口约354.4万。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010年乐山市土地利用类型来源于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提供(http://www.webmap.cn)的30米分辨率全球地表覆盖数据(GlobeLand30), 该数据集包括十个主要的地表覆盖类型。2017年乐山市土地利用类型来源于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http://data.ess.tsinghua.edu.cn)提供的30米分辨率全球地表覆盖数据。相关统计数据来源于《乐山市统计年鉴》和乐山市粮食局官网(http://slsj.leshan. gov.cn)。

2.2 研究方法

2.2.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单位服务功能价格法和基于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法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主要的评估方法[20]; 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法评估结果更为精确, 因此本研究以谢高地等[13]的“中国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为基础(表中建设用地的服务价值系数参照郭椿阳[21]、赵江[22]等的研究成果), 以Costanza等提出的模型计算研究区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公式如下[9]:

式中,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是第种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ESV为第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VC是第种土地利用类型第项服务价值系数。

基于乐山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对表内的经济价值当量进行修正[23]。由《乐山市统计年鉴》和乐山粮食局的相关数据, 计算出2010—2017年乐山市粮食平均产量为 4859.95 kg·hm-2a-1, 2017年乐山市省粮食平均收购价格为3.14 元·kg-1, 在没有人力投入的情况下, 现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单位面积农田食物生产经济价值的1/7[24],故得乐山市单位面积粮食经济价值为: 2177.12 元·hm-2a-1。乐山市灌木和湿地面积极少, 故本研究在分类上将灌木纳入林地, 将湿地纳入草地后, 得到乐山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表1)。

2.2.2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可全面表示土地利用类型的相互转换情况, 定量描述土地类型相互转移的方向和性质; 因此, 本研究采用马尔柯夫矩阵对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移方向和性质进行定量描述[25], 具体应用中将该矩阵以表格形式表示(表2)。

表2中, 行表示T2时点土地利用类型, 列表示T1时点土地利用类型,P表示T1-T2期间土地类型转换为土地类型的面积。

2.2.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热点分析

热点分析, 可探究不同土地类型变化影响下的ESV高值区和低值区, 也可表达高值或低值要素在空间上发生聚类的位置和程度, 对于探究资源分配类型具有重要作用, 公式如下[26]:

表1 乐山市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元·hm-2·a-1)

表2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2.2.4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聚类和异常值分析

冷热点分析不能表达研究对象在空间上的对应关系和分布特征, 聚类和异常值分析法(称作空间分异特征分析法)可弥补冷热点分析不能表达研究对象在空间上的对应关系和分布特征的不足, 该方法可以分析得出相邻对象间在某一属性上的相互程度[27], 识别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的空间异常值(高值由低值围绕或低值由高值围绕),并识别高值密度、低值密度和空间异常值, 找寻研究区内ESV变化高值区与低值区的边界和异常变化值的位置。运用到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格局分析中, 可以通过聚类和异常值分析探究研究区内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影响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空间分异规律, 公式如下[26]:

2.2.5 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关联性分析

此部分研究包含两方面: 一部分以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为基础, 计算得出ESV转移矩阵, 研究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对于ESV的影响; 二则以热点分析为基础, 研究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对ESV的影响, 再结合土地利用转移图谱和ESV变化值的聚类和异常值分析, 通过两者叠加探究在不同聚类范围内土地利用变化和ESV变化的关联性。其中为了对比分析进行同一变量处理, 需分别计算各聚类每单位面积中各土地类型转变所产生的价值量变化, 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A表示聚类的面积,A表示聚类内类土地转移为类土地的面积,VC表示类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减去类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的差值,ESV表示聚类每单位面积中类型土地转移为类型土地所产生的生态系统价值量变化值(注: ΔESV值有正负号, +号表示ESV价值量增加, -号表示ESV价值量降低)。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3.1.1 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分析

对比2010和2017年乐山市各类土地面积(表3): 10、17年分林地面积占比居第一位(50.2%和73.3%), 耕地次之(37.6%和19.2%)。从各类土地变化看, 主要集中于林地、草地、和耕地三类, 其中林地面积增加约294622 hm2; 耕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减少约170950 hm2和148769 hm2; 建设用地面积相对增加一倍左右。

3.1.2 土地利用面积转移分析

从ArcGIS计算得到乐山市2010—2017年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表4)。其中, 草地和耕地的转出量最多, 分别为179836 hm2和226154 hm2; 林地的转入量最多, 为325200 hm2; 建设用地转入面积远大于转出面积, 主要是由于部分耕地转为建设用地, 约20767 hm2, 表明乐山地区土地类型主要由草地和耕地转为林地, 建设用地面积也有显著增加。

表4 2010—2017乐山市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转移矩阵

表3 2010—2017年乐山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表5 2010—2017乐山不同服务功能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亿元

3.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分析

3.2.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

据乐山市土地利用数据和表1, 计算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表(表3、表5)。结果表明: 乐山市整体ESV呈现上升趋势, 7年间乐山地区ESV增值106.95亿元。

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价值(表3)来看: 林地价值最高, 耕地次之, 水域和草地, 未利用地几乎为零, 建设用地为负值, 表明建设用地具有明显负面生态效应。从ESV的变化特征上看, 建设用地的ESV减少了10.51亿元; 林地增幅最大, 约180亿元, 是乐山市最主要的ESV增值来源, 主要源于大量的草地、耕地向林地转变。

从不同服务功能(表5)来看: ESV最高为调节服务, 占总价值量的50%; 最低的为文化服务, 仅占7%。研究区内几乎所有服务的价值均增加, 以调节服务为主, 增值50.56亿元, 支持服务次之, 增值32.50亿元。调节服务的主要供给源为林地, 其次为草地和水域, 表明调节服务在以林地为主的乐山市生态系统极具主导作用。ESV唯一减少的服务为供给服务, 减值2.95亿元, 其中供给服务的主要供给源为耕地, 表明乐山市耕地面积减少, 持续对乐山市的食物生产有负面影响。

3.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分异特征分析

利用ArcGIS的渔网工具, 以2 km×2 km的格网为研究单元, 计算每个格网的ESV; 再利用ArcGIS的重分类工具将乐山市ESV按自然断点法分为五个等级, 一级最低, 五级最从图1可知: 乐山地区ESV高值区主要位于西南山区, 以林地和草地为主, 低值区主要位于东北丘陵和平坝, 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就行政区域而言, 金口河区、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和沐川县的ESV明显高于夹江县、峨眉山市东北区域、市中区西南区域、井研县五栋桥区和犍为县, 表明乐山市各行政区ESV差异较大。

对比2010年和2017年乐山地区ESV结果可知: 近年来乐山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差距逐步加大, 高值和低值区域在空间呈现一定的极化效应。峨眉山市、夹江县和市中区三区交界处以及五通桥区、井研县、犍为县三区中心位置ESV呈下降趋势,下降区域主要位于主城区附近, 表明近年来城市扩张速度加快; 而整个西南部分和东北部分的非主城区区域内ESV增值明显, 得益于乐山地区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林地面积增加。

3.2.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冷热点分析

以图1的格网为单元, 以ArcGIS中的热点分析为研究工具, 得到乐山市2010—2017年ESV变化热点图(图2)。

冷热点与不同行政区位来看: 2010至2017年乐山市ESV变化剧烈且极度不平衡, 呈南北极化趋势。损失冷点区主要集中在乐山市绿心周围, 并沿岷江河道延展到峨眉山市、五通桥城区和犍为县城区, 增值热点区主要分布于乐山市南部, 范围占据乐山地区约1/6的面积; 表明乐山市生态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受到影响。

图1 2010(左图)和2017(右图)乐山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异

Figure 1 Spatial differences of ESV in Leshan in 2010 (left) and 2017 (right)

图2 乐山市2010—2017年ESV变化热点分布格局

Figure 2 Hot spots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ESV changes in Leshan from 2010 to 2017

从冷热点与路网的关系看, 变化的热点区和冷点区都主要分布于主干道附近, 且ESV变化与路网密集呈正相关, 表明道路建设亦会对ESV分布产生间接影响。

3.2.4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聚类和异常值分析

以图2的格网为单元, 将ArcGIS中的聚类和异常值为研究工具, 得到乐山市2010—2017年ESV变化的空间相关度分布图(图3)。HH、HL、LL、LH分别表示的高—高值、高—低值、低—低值、低—高值四类空间聚类类型。

整体而言,乐山市以HH、LL聚类为主。HH聚类分布于乐山市东南向, 以沐川县和与沐川县接壤的行政区边界处为主; LL聚类多分布在北向和西南向, 以市中区、峨眉山市、金口河区、峨边彝族自治县和马边彝族自治县西部为主; HL聚类多分布在LL聚类范围中, 大多远离路网; LH聚类分布在HH聚类边界处, 大多位于路网交叉口位置和市县的中心城区。HH、LL聚类同时呈大面积分布, 表明乐山地区的生态环境在发展的过程中协调性和平衡性受到一定破坏。ESV减少的区域和增加的区域在空间上呈现不相干性, 具体表现为大部分地ESV仅增加且剧烈或减少且剧烈, 这也是HL、LH聚类分布较少的原因之一。

图3 乐山市2010—2017年ESV变化空间相关度分布格局

Figure 3 Spatial correlation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ESV changes in Leshan from 2010 to 2017

3.3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3.3.1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计算得到2010—2017年乐山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转移矩阵(表4), 探析土地利用变化对ESV的影响。结果表明: 生态系统服务增值类型以草地转林地、耕地转林地为主, 分别使ESV增值52.274亿元和78.284亿元, 贡献率[21]分别为36.7%和54.8%; 草地转水域和耕地转水域次之, ESV增值分别为2.123亿元和3.733亿元; 主要的ESV降值类型为耕地转建设用地和林地转耕地, 分别降值14.122亿元和9.341亿元, 贡献率分别为36.2%和24.0%; 其次是草地转耕地、草地转建设用地、水域转林地和林地转草地, 造成ESV降值分别为2.299亿元、2.252亿元、3.653亿元和2.576亿元。

整体分析可知, 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起降低作用, 仅耕地转建设用地就使ESV减值14.122亿元; 而林地面积的增加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则起到改善作用, 仅耕地转林地和草地转林地就使ESV增值130.558亿元, 表明林地面积的增加是乐山市ESV增加的主要原因。

3.3.2 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叠加土地利用变化图谱与ESV变化值聚类和异常值分析图(图4), 可以剖析乐山市2010—2017年HH、HL、LH和LL聚类中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和ESV变化值, 并计算各聚类每单位面积中各类土地类型转变产生的价值量变化(图5)。

图4 2010—2017乐山市土地利用变化图谱

Figure 4 Geo-spectrum of land use change in Leshan from 2010 to2017

结果表明: HH聚类与HL聚类类似, 以耕地和草地向林地的转化为主, 各占53.18%、44.64%, ΔESV分别为21444 元·hm-2、17645 元·hm-2, 呈高聚类分布的主要原因是林地基数大, 增长多; HH聚类和HL聚类两区域也存有一定差异性: 在ESV增值区(ΔESV为正), HH聚类中耕地转林地、草地、水域和草地转水域的面积明显高出HL聚类10.83%, ΔESV为4542 元·hm-2; 在ESV降值区(ΔESV为负), HL聚类中耕地转建设用地、林地转耕地、草地转耕地的面积高出HH聚类3.7%, ΔESV为-896 元·hm-2。

LL聚类和LH聚类ΔESV总量分别为-3321元·hm-2、-1893 元·hm-2, 生态价值量均呈下降趋势, 但两种聚类的差异性较为突出: 在ESV价值增值区, LH聚类中耕地、草地转林地面积比高出LL聚类9.97%; 在ESV价值降值区, LH聚类中耕地、草地、水域转建设用地的面积和草地、水域转耕地面积高出LL聚类5.31%。比较增值区和降值区可以发现: 虽LH聚类的建设用地面积增值高于LL聚类, 但LH聚类耕地和草地部分面积转为林地, 适当提高了该区域的生态价值总量; 总体而言, 两聚类最主要的区别点在于LH聚类建设用地和林地面积均增加, 而LL值聚类仅有建设用地面积有所增加。

Figure 5 Effect of land use change on ecological service value of HH, HL, LL, LH cluster in Leshan from 2010 to 2017

综合分析乐山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差异性和ESV的变化特征, 可将乐山地区按ESV聚类类型分三类:

(1)ESV高值区: 以HH聚类、HL聚类为代表, 主要位于乐山市东南地区的山区、丘陵区, 非城市中心区域。主要特征为高供给、高调节, 以林地面积的转入为主, 森林覆盖率高, 是乐山市ESV增值的主要来源, 对乐山市生态服务起关键的调节作用。但林地对于草地和耕地的侵占加剧, 影响了该区域的食物生产供给。

该区生态环境质量极好, 不宜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开发, 建议以保护和减缓ESV增长速度为主, 通过合理控制草地和耕地向林地的转换比例, 增加食物生产供给, 在保护其调节能力的同时, 使其增长趋势趋缓至稳定。

(2)ESV适宜区: 以LH聚类和其他ESV变化不大的区域为代表。虽然LH聚落的ESV呈现一定降低趋势, 但是总体仍处于稳定的浮动区间。ESV有明显的增值区, 即林地和水域面积明显增加; 也有明显的降值区, 即建设用地面积明显增加, 这两种变化相互作用, 使该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趋于稳定。

该区域生态环境协调性和平衡性较好, 宜进行适度的建设开发, 并控制林地和水域的增加, 以提升其文化服务价值, 减少建设用地所带来的负效益, 继续维持ESV处于适宜的浮动范围。

(3)ESV低值区: 以LL聚类为代表, 多位于乡镇和城市中心区域。主要特征为低供给、低调节, 是乐山市ESV主要的降值来源。城市的扩张必然会造成ESV降低,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 仅土地数量变动而言, 该区遭受的生态扰动愈发严重。

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极差, 建议合理制定生态价值浮动红线, 增强该区的生态管控, 严控城镇的建设规模和扩张速度, 在建设的同时增加生态价值量高的土地类型, 如林地、水域, 均可作为有效的改善该区生态服务价值重要途径, 同时将不适宜的耕地和草地恢复成林地也将有益于提升该区的ESV。

4 讨论与结论

本次研究基于2010—2017年乐山市土地利用数据, 通过分析乐山市ESV的数量和空间变化特征, 从时间和空间角度进一步探讨土地利用变化与ESV变化的动态变化特征。

(1)2010—2017年间乐山市用地类型变化集中在林地、耕地、草地和建设用地, 其中林地增加294622 hm2, 耕地和草地减少170950 hm2和148769 hm2, 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一倍; 地类的转换较为剧烈, 以耕地和草地向林地转换为主, 转换面积为177832.53 hm2和145960.27 hm2。这种转换规律是乡村振兴、退耕还林和城市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2)2010—2017年间乐山市ESV呈上升趋势, 总体增值106.95亿元。从空间分布来看, 乐山市的ESV呈现北部区域降低与东南部区域上升的极化效应; 在时间序列上, ESV高值区逐渐扩大, ESV低值区进一步缩小。乐山市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和平衡性受到了较为消极的影响。因此, 制定合理的生态价值浮动红线, 加强区域生态管控, 可有效缓解乐山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差距。此外, 乐山市各服务功能以维护生物多样性、气体调节、保存土壤、气候调节和水文调节为主, 各系统服务的变动幅度也较大, 且仅食品生产有所降低, 由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交互协同关系也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属性, 因此进一步探讨各服务功能间的动态关系是今后研究的突破点。

(3)通过分析乐山市土地利用变化和ESV变化的动态特征, 结合四种聚类的用地变化特征和ESV变化特征, 将乐山市分为ESV高值区, ESV适宜区和ESV低值区三种类型, 并针对各区域的生态环境的质量和协调程度, 提出了适宜性建议。尤其是高值区中耕地面积的骤减对食物供给的影响, 和低值区中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 是今后生态建设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重要切入点。

(4)通过热点分析发现ESV热点分布和道路有一定关联性, 道路的密集程度可以影响或反映当地的经济发展程度, 就乐山市目前的发展趋势而言, 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的地区, ESV降值越快。因此, 在未来的道路规划中, 有必要考虑乐山市目前ESV的空间分布特异性规律, 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改善乐山市ESV的极化效应。

(5)本研究将土地利用变化图谱与聚类和异常值分析结合, 探究土地利用变化与ESV变化的动态变化特征, 为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与ESV变化的关联性提供研究方法的新思路。但受不同季节对粮食产量和产值的影响, 以及不同区域的粮食价格也略有差异, 影响了ESV计算的精准度, 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进一步考虑季节因素和区位因素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综上, 乐山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上升得益于林地面积的增加; 但伴随林地面积的扩张, 区域建设的发展空间遭受一定挤压, 愈发集中于城镇区域, 地区间的生态环境质量差距进一步加大, 严重影响乐山市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因此, 本研究基于对土地利用和ESV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的分析, 提出“三区一线”(ESV高值区、ESV适宜区、ESV低值区、生态价值浮动红线)的优化策略, 加强了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环境建设补偿政策的衔接, 可以为减缓乐山市区域生态扰动和加强区域生态管理提供决策信息, 以达到改善乐山市ESV极化效应的目的, 促进乐山市生态环境协调、平衡发展。

[1] 李涛, 甘德欣, 杨知建, 等.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洞庭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J]. 应用生态学报, 2016, 27(12): 3787–3796.

[2] 魏慧, 赵文武, 张骁, 等.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以山东省德州市为例[J]. 生态学报, 2017, 37(11): 3830–3839.

[3] 严恩萍, 林辉, 王广兴, 等. 1990—2011年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及驱动力[J]. 生态学报, 2014, 34(20): 5962–5973.

[4] MOONEY HA, DURAIAPPAHA, LARIGAUDERIEA. Evolution of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 interactions in global change research programs[J].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3, 110(S1): 3665–3672.

[5] 房学宁, 赵文武.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2013 年第11届国际生态学大会(INTECOL Congress) 会议述评[J]. 生态学报, 2013, 33(20): 6736–6740.

[6] 傅伯杰, 张立伟. 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 概念、方法与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4): 441–446.

[7] 刘金勇, 孔繁花, 尹海伟, 等. 济南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3, 24(5): 1231–1236.

[8] 欧阳志云, 王如松, 赵景柱.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J]. 应用生态学报, 1999, 10(5): 635–640.

[9] COSTANZA R, D'ARGE R, De GROOT R, 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Nature: International weekly journal of science, 1997, 387( 6630): 253–260.

[10] DAILY G C. Nature's Services: 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M]. Washington : Island Press, 1997.

[11] RONNBACK P. The ecological basis for economic value of seafood production supported by mangrove ecosystems[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9, 29 (2): 235–252.

[12] BOLUND P, HUNHAMMAR S. Ecosystem services in urban areas[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9, 29(2): 293–301.

[13] 谢高地, 甄霖, 鲁春霞, 等. 一个基于专家知识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方法[J].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5): 911–919.

[14] 石龙宇, 崔胜辉, 尹锴, 等. 厦门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10, 65(6): 708–714.

[15] SONG Wei, DENG Xiangzheng. Land-use/land-cover change and ecosystem service provision in China[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7, 576: 705–719.

[16] 吴健生, 岳新欣, 秦维.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重构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17, 36(3): 429–440.

[17] 史洋洋, 吕晓, 黄贤金, 等. 江苏沿海地区耕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响应[J].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6): 961–976.

[18] 张国坤, 邓伟, 张洪岩, 等. 新开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图谱分析[J]. 地理学报, 2010, 65(9): 1111–1120.

[19] 高奇, 师学义, 黄勤,等.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23(S2): 308–312.

[20] 王燕, 高吉喜, 王金生, 等.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述评[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23(S2): 337–339.

[21] 郭椿阳, 高尚, 周伯燕, 等. 基于格网的伏牛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影响研究[J]. 生态学报, 2019, 39(10): 3482–3493.

[22] 赵江, 沈刚, 严力蛟, 等. 海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及其时空变化——以浙江舟山金塘岛为例[J]. 生态学报, 2016, 36(23): 7768–7777.

[23] 谢高地, 鲁春霞, 冷允法, 等. 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J]. 自然资源学报, 2003(2): 189–196.

[24] 杨永菊, 乔旭宁, 唐宏, 等. 渭干河流域土地利用程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系[J].湖北农业科学, 2014, 53(2): 277–283.

[25] 朱会义, 李秀彬. 关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方法的讨论[J]. 地理学报, 2003(5): 643–650.

[26] 杨晓明, 戴小杰, 田思泉, 等. 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渔业资源的热点分析和空间异质性[J]. 生态学报, 2014, 34(13): 3771–3778.

[27] 王蓓, 赵军, 胡秀芳. 基于InVEST模型的黑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格局分析[J]. 生态学杂志, 2016, 35(10): 2783–2792.

Spatial and temporal dynamic changes of land use and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in Leshan City

SHU Bo1,2,*, LI Yuzhe1, WANG Ling2, HEZhouli1, WANGMi1

1.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611756,China 2. School of civil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 Xihua University, Chengdu610039,China

Leshan city is located in the mountainous and hilly region of Sichuan Province, which is a typical green heart city and has important ecological protection value. Taking Leshan section of Minjiang river basin as the research area, based on the remote sensing images of Leshan city in 2010 and 2017, the influence of land use change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difference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SV) in Leshan city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From 2010 to 2017, the ESV of Leshan city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and grassland converted to forest land was large, and the added value of construction land was relatively obvious. (2)ESV low-value areas included the area around the green center of the city and extended along the Minjiang River to Emeishan city, Wutongqiao city and Qianwei county, which suffered from large ecological disturbance and certain impact on the coordin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3) The change of ESV in Leshan city showed polarization effect in space,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in Leshan city was obviously different, and further strengthening of regional ecological control was needed. This study combines land use change, clustering and outlier analysis, which can analyze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change and ESV, clearly show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differences of land use change, and provides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protection planning and urba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Leshan city.

land use change;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spatiotemporal pattern; Leshan

10.14108/j.cnki.1008-8873.2022.01.018

舒波, 李雨哲, 王玲, 等. 乐山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动态变化分析[J]. 生态科学, 2022, 41(1): 159–168.

SHU Bo, LI Yuzhe, WANG Ling, et al. Spatial and temporal dynamic changes of land use and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in Leshan City[J]. Ecological Science, 2022, 41(1): 159–168.

S157.2

A

1008-8873(2022)01-159-10

2020-06-01;

2020-06-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27842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研究开发项目(2018-K2-009); 四川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2020YFS0309)

李雨哲(1995—), 男, 四川人, 硕士, 主要从事地域性景观与聚落, E-mail:1095517754@qq.com

舒波, 男, 博士, 教授, 主要从事乡土建筑研究, E-mail:shubo@swjtu.edu.cn

猜你喜欢
乐山市土地利用林地
土地利用变化与大气污染物的相关性研究
乐山市在职男护士健康素养水平调查
乐山市五通桥区“双创”五通桥在行动
乐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图片新闻
Synaptic aging disrupts synaptic morphology and function in cerebellar Purkinje cells
明水县林地资源现状及动态变化浅析
浅谈明水县林地资源动态变化状况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