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丹 张萌 梁艳 王丽娟 葛睿 张子茜 牟宽厚 周艳
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医学生作为未来我国医学教育的常备军、青年力量,若不懂人文关怀、不知如何与患者沟通打交道,极易产生严重的医患矛盾[1-2]。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技能,特别是接诊患者的能力,增强其参与实习、见习的积极性,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完美融合,是我们高等医学教育工作的重要步骤。
现阶段,医学教育除了传统的基础教学外,已加入社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课程,旨在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然而,根据以往的研究报道[3-4]和带教老师[5]的客观评价,学生对于该系列课程的重视度不高,课堂主动参与性差,教学效果极其有限。因此,探讨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新方法,对我们的医学教育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模拟门诊教学模式,主要是实践性模拟门诊诊疗的过程,有利于提升学生主动参与医学实践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技能,特别是学生的医患沟通交流,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6-8]。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模拟门诊教学模式在皮肤见习课中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及其应用,以补充现有医学教学模式的不足。
选取2019 年3—5 月参加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学临床见习的本科生86 名,男生36 名,女生50 名,平均(22.44±0.93)岁。随机分为对照组(n=42),男生18 名(占42.86%),女生24 名,平均年龄(22.52±1.07)岁;试验组(n=44),男生18 名(占45.45%),女26 名,平均年龄(22.36±0.85)岁;皮肤科见习时长为3 周。两组学生均来自同一年级,且授课教师均由相同的老师担任。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门诊教学,试验组除了常规的门诊教学外,额外给予模拟式门诊教学,主要是安排学生扮演“主诊医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带教教师或同学扮演“患者”,以教师精选的典型皮肤病案例为基础,模拟患者的门诊就诊过程,促使“主诊医生”即问诊的学生与“患者”单独沟通交流,进行独立思考并诊断,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由旁观的学生及带教教师从旁协助,促使学生们提升主观能动性。最后,由带教教师进行总结,点评模拟化门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以往的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资料,通过生动形象的过程呈现,促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形式有目的的主动获取患者的各项复杂信息(问诊、查体,结合患者的多媒体图片、视频信息),并自行提取合理有效的临床数据并进行加工,主动查阅相关书籍、文献,确定诊断,排除其他需要鉴别的疾病,探索病因及进一步诊治方案,取得自身技能的提升,这种新的教学模式颇具典型的学生个人风格[9-10]。
同时,典型皮肤案例需要融入道德、伦理、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例如,染发2天后出现头皮弥漫性红斑、肿胀、糜烂、渗出,对理发师的投诉;怀孕6 个月的妻子,突发外阴簇集性水疱,“婆婆”及丈夫同时就诊时的尴尬和猜疑;带状疱疹患者对于神经痛持续不缓解的抱怨,等等。这些临床问题与患者及家属的受教育水平、医学认知、家庭关系及文化背景等差异有关。通过倾听、换位思考、耐心讲解、个体化沟通及通俗易懂的病患教育等方法,锻炼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沟通能力[11]。
在学生参与临床见习课的前后,通过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及同学互评三种评分方式,以评价学生接诊患者的沟通能力,均为百分制。了解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是否获得提升[7]。随后,通过理论课考核、问卷调查等方式,获知学生对教师满意度、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学生课堂活跃度的情况。问卷统一发放,当场回收,发放86 份,回收86 份。回收率为100%。
使用SPSS 16.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性数据表达为频数(%),定量数据表达为(),两组学生的一般情况、问诊能力、教师评分、学生自评评分及同学互评评分的比较,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学生课前课后接诊能力的评分情况,包括教师评分、学生自评及同学互评,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参加皮肤见习教学前,针对医学生接诊患者的沟通能力,对照组学生与试验组学生获得的教师评分、学生自评及同学互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加皮肤见习教学后,对照组与试验组学生在教师评分、学生自评及同学互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表1 比较对照组、试验组医学生的接诊能力评分(分,)
表1 比较对照组、试验组医学生的接诊能力评分(分,)
经过传统的教学后,对照组学生的接诊能力未见显著提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试验组学生经模拟式门诊教学后,接诊能力获得显著提升。比较发现,见习课后试验组学生的教师评分、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的分数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表2 比较见习课前、见习课后的学生的接诊能力评分的相关性及差异(分,)
表2 比较见习课前、见习课后的学生的接诊能力评分的相关性及差异(分,)
给予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后,虽然两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0),但试验组学生的课堂活跃度、学生对教师、该教学方式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3。
表3 比较试验组、对照组学生的理论成绩、满意度及课堂活跃度()
表3 比较试验组、对照组学生的理论成绩、满意度及课堂活跃度()
临床实践是一项极其繁杂琐碎、需要医患双方极力配合的工作。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关乎其与患者沟通的质量和临床实践的效果。医学生作为我国医学教育的常备军、青年力量,若不懂人文关怀、不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不懂如何与患者打交道、或存在医德医风问题,即便学习更多的临床技能和诊治能力,也难以获得患者家属的满意,反而更容易造成医疗纠纷等[1-2,12]。因此,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医学教育的重点。
鉴于大部分皮肤病病程长,难以彻底治愈,需要反复就诊,且皮肤病治疗手段多样,隐私性要求更高,要求医生不仅掌握相关疾病知识,还能将复杂的医学问题简单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给患者及家属,还善于协调临床各项琐碎工作,研究皮肤见习课中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极其重要[11]。
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目前国内部分高校针对理论课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包括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等课程,但带教过程中发现,课堂活跃度低,学生主动参与性不高,他们仍普遍将患者视为被研究的个体,重视考试成绩,忽视了与患者的沟通,严重影响实际的教学质量[3-5]。因此,单纯的理论教学以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是远远不够的。
高等医学教育的医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普遍高智商、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荣辱观。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教师照本宣科、粗暴的告诉学生该做什么、不做什么,极易引起学生的叛逆反抗心理[3-4],难以符合医学生不断发展的期望值。
模拟门诊式教学,也属于一种情景模拟,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模拟主诊医生,直面带教老师精心挑选的典型案例[13],特别是面对患有慢性瘙痒、慢性疼痛、性病、银屑病等特殊病例,除了诊病治病能力,还应考核学生的临床沟通能力,点评学生是否注意患者的精神状况、隐私保护、关怀体贴行动不便的患者,是否注意患者的语言习惯,有无言行过激行为等。课堂教学结束前,再请带教老师进行临床示范,学生可以换位思考,体会言语不当给患者造成的不适感并进行探讨,最后用最简洁的方式总结该病症诊断思路与典型特征,加深学生的理解[6-8]。鉴于模拟门诊已在皮肤实习课中进行过相应的应用尝试,发现其实用性强[6-7],我们也进行了相关的尝试,发现:模拟门诊教学模式可以将临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强化沟通的具体矛盾所在[14-16],学生主动参与性高,交流能力提升快,人文素质提升有保证,值得尝试。课后学生普遍认为,见习课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诊疗能力,也教会了他们如何主动与患者、家属沟通,更好更充分的获知病情、实实在在的帮助患者,给与该教学方法充分的肯定。
如何实现,首要问题是选拔、培养大量符合相关条件的教师这个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保证临床实践的顺利实施。这对我们临床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新挑战[17],且势在必行。
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尤为重要。在遴选临床实践教师时,一定需要将人文素质、经验均考虑在内[14-15],不能仅仅凭职称选择只会写科研论文的带教老师。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自身修养并进行相关的培训[17]。扩展教师的知识面,将理论知识、医疗经验、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教学经验相结合,通过示范,将临床中一个个亲身经历的素材实现在小小的见习课程中,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课堂活跃性,提升临床教学的实际效果。总之,医学生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缓慢、多方面的过程,耗费巨大。皮肤科学由于皮损暴露在外,视诊方便且合并性病,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要求较高,我们拟通过在皮肤见习课中开展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及模拟式门诊,以实现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及人文素养的同步提升,培养符合国家、人民需要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