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厚海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高考模式得到了很大的革新,这就对高中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高考的这种变化,很多高中学校对教学模式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和创新,推动了各种新型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活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但是,高中数学教师在校本作业的设计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作业模式老旧、缺乏合理性等,而这也对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广大数学教师还要加强对校本作业设计的深入研究。
新高考对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分层教学、走班制逐渐成为常态课堂教学模式。与此同时,课时安排、作业模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这些都为高中数学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以走班制为例,学校需要在班级学生构成、教职人员安排、课程安排等方面进行重新调整,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具体的教学目标重新布置和设计作业。课程校本化要求教师精准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在学习期间,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学生的情感体验点在哪里,学生的认知障碍点在哪里,等等。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大部分学校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导学案进行编写,这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学生的学习都有很大帮助,主要是因为导学案会在知识链接、学习目标、学情调查等方面提前安排,使学生尽可能少做无用功,在有价值的事物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实现上述目标,教师可以据此设计作业,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堂和课后时间,实现高效学习,提高学习质量。
所谓的校本作业,从本质上看,就是以学校为基础,由教师根据某节课的教学内容设置的练习任务,其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还能帮助学生完成新知识的学习与巩固。与各种练习册或者教辅资料不同,良好的校本作业设计是学校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特别适用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因为他们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对数学校本作业进行设计,会更加契合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同时能够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有效培养。
新高考将更多的要求抛向了高中数学教学,也为广大教师的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若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作业设计形式,将很难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验,也不符合新高考的要求。鉴于上述情况,广大教师必须强化对数学校本作业的创新设计,结合新高考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校本作业,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自如地应对高考。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教育改革工作得到了有效深化,但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存在,仍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没有改变自身的传统教育观念,在设计数学校本作业的过程中依然会将侧重点放在课堂内容的复习和巩固上。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从本质上看,作业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补充和延续,而很多教师对这一观念也深以为然,所以其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会更加局限于课本知识内容。这种作业设计方式显然缺乏创新性和丰富性,教师如果长期采用这种方式,不仅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还会对其学习积极性造成不利影响,导致学生运算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难以得到快速的提升[1]。
一些数学教师在设计数学校本作业的过程中,没有兼顾学生的需求,作业设置模式僵化刻板、缺乏趣味性,且对数学作业存在监督检查不到位的情况,导致部分学生无法积极完成作业,反而经常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甚至会直接抄袭他人作业。这不仅会增加学生的惰性心理,还会限制校本作业作用的发挥[2]。
很多教师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设计数学作业时经常会应用“题海战术”,认为大量的训练才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培养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关键。但实际上,教师布置的作业数量要远超学生实际的接受范围,在这种情况下,作业将会变成学生的学习负担,导致其无法从数学学习中感受到快乐,甚至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影响数学作业的辅助作用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3]。
新高考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对个性化校本作业进行设计至关重要。当前,常见的高中校本作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无论哪一学科的学习,学有所得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和归宿。具体到数学学科,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运算与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还应引导学生借助课堂所学知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改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片面认知,并让学生逐渐意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高中数学教材中的很多章节比较适合设计生活实践类作业。
例如,在教学“统计”这一章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日常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案例,如班级中很多男生喜欢看NBA比赛。针对这个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与NBA比赛相关的调查问卷,了解班级学生对NBA比赛的看法,并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独立性检验思想进行判断和分析,进而加深他们对统计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布置课后作业的主要目的。但是,如果教师布置作业不适量,学生学习兴趣就会降低。很多学生因为作业量较大,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厌烦心理,这不仅弱化了作业的作用和价值,还会损害学生身心健康。此外,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过于简单的作业类型往往会让学生产生自负心理,也不利于其潜能的开发;如果作业设计难度较大,难免会降低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会在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因此,教师必须要对作业的难易程度进行精准衡量,还要确保作业量的适度。比如,教师可以教材为基准,对教材中的练习题进行改编,也可以尝试更改题干和研究对象。这种方式既能使学生对之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也能让他们了解更多新知识。
无论生活实践类作业还是想象类作业,都属于巩固型的校本作业,而竞赛类作业属于提升类作业,有助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竞赛活动。例如,在高一阶段,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关于函数的竞赛作业,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魅力的感知。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课后作业通常是由教师统一布置的,长此以往,很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尝试转换身份和角色,让学生参与到作业布置中。首先,教师要对出题量、出题难度、出题范围进行划定;然后学生通过自己的笔记和易错题,设计出自己专属的试卷;最后,学生与其他同学随机交换试卷。这既有利于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也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高考的全新改革使原来命题形式过于单一、乏味的情况得到了有效改善,人文气息的注入赋予了试卷新的生机与活力,但这种转变让部分学生难以适应。为此,教师应结合新高考的实际情况,积极创新数学作业设计方式,不断提高校本作业的质量。教师可以对数学校本作业采取多样化的设计方法,注重校本作业设计的创新,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具体来说,数学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落实相关设计活动,尤其要对以下内容保持高度的重视。第一,校本数学作业的情境,情境创新是高考试题创新的重要方面之一;第二,在进行校本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内容的开放性与探究性,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第三,校本作业中的问题应尽量具备多种解题方式或者有多种答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第四,要对评价体系进行多元化构建;第五,校本作业内容应突出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利用数学文化内涵的有效渗透,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已知a>0,b>0,且a+b=1,则( )。
此类多选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还能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这种在条件、解答方法、答案等方面都具备较强开放性的问题,需要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且学生分析与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过程。
再如,日晷(如图1)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检测设备,通过观察晷针投射情况即可确定具体时间。把一个球心是O的球体看成地球,赤道和OA所在平面构成的角即为点A的纬度,点A处的水平面是指过点A且与OA垂直的平面。将日晷放在点A处,如果晷面和赤道平面为平行关系,则点A所在纬度就是北纬40°,那么晷针和点A处的水平面所成角为( )。
图1
A. 20° B. 40° C. 50° D. 90°
这类题目突出数学的应用——数学文化与高中数学中的球体相关计算,涉及平面平行、线面垂直的性质,既有文化熏陶,又有学科素养,同时与新高考中“一核四层四翼”的理念相吻合。
对题型进行创新的主要目的是对试题呈现方式加以改变,虽然试题的本质并未发生改变,如数列题目、立体几何题目、导数题目等,无论怎样变化,终究还是这些问题。所以,对校本作业加强设计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题型。
教师应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包括学习基础及学习能力等,因此,他们在完成校本作业过程中的收获也会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设计校本作业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差异,应考虑到学生的层次性问题,在丰富作业内容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如果教师长期采用老旧、刻板的习题对学生进行训练,学生可能会产生疲劳感,甚至是抵触心理,进而降低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应兼顾学生学习中的精神需求,在设计校本作业时,要适当增强其趣味性和挑战性,以此来吸引学生,使学生积极完成作业练习任务。
综上所述,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加强对数学校本作业的设计,能够有效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该重视此项工作,结合实际对数学校本作业进行合理设计,使校本作业的效用和价值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进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