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觉差异与人文关怀
——艺术介入生活的一个案例

2022-03-04 10:05李一晨
流行色 2022年1期
关键词:色觉色相正常人

李一晨

四川美术学院 重庆 400053

一、参与式艺术传递着人文关怀

艺术理论家以及批评界在近年来多次倡导、呼吁重新认识艺术以及艺术的功能和价值。王林呼吁“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们只有在面对当代中国的社会问题以及文化问题和精神问题的时候,才是具体存在意义的艺术家。”因此,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又重新凸显出来,我们有必要从艺术与社会的积极姿态——介入的角度去看待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它可以解释艺术发展的一个维度,也揭示出中国现代艺术具有的一个强大的理论与实践传统。艺术的社会化在2000年以后的中国当代艺术中走到前沿。社会的艺术源于人是在社会中的人,艺术在社会中就像是人在社会中一样,是艺术的自我诉求。社会的艺术实践是对于公平的追求,艺术实践使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介入社会问题,通过行动和作品来表达自己对于切实问题的关系与关注。

二、色觉检测图应用的现状

分析《色盲检查图》:自1958年初版问世以来,在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支持下,广泛用于各类体验,它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得到广泛的认可。色觉检测图的制作原理与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相关,即当人们遇到相似的颜色或者形状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将它视为一个整体,这样一来,人们便能通过相近颜色的分类识别出色觉检测图中的图案或者数字,同时也能根据其中的颜色的色相对比,帮助分辨出色盲(色觉异常)与正常人的识色状况,从而达到检测的效果。

在色觉测试中,被测试的人会由医务工作者随机翻开《色盲检测图》中的图片进行测试,如果受测者能全部识别图中的信息则为“正常”,如果完全不能识别则为“色盲”,如果只能识别其中一部分信息则为“色弱”。 但是用这种检查图检查的结果武断地说某个受测者是“色弱”,而通过测试的受测者是“色觉正常人”是不科学的。因为“色弱”群体的定义是因为他们只能识别部分检测图信息,而不能全部识别。假设“色弱”能够识别其中30%,那么假设医务工作者翻开的两页恰好在“色弱”所能识别的范围之中的话,是否意味着此刻的“色弱”为“正常人”呢。

色觉检测图的检查结果会影响人们升学、工作、办驾照,所以这样的结果就会形成一种社会歧视。因为很多受测并鉴定为“色弱”的人,并不能识别一些图案,但是抛开色觉检测图中的图案,单单辨别其中的单个色彩元素时,“色弱”是可以对其进行辨认的。色觉检测图这种检测方式目前存在国内但是并不意味着这种检测方式的绝对公平性,例如在欧美澳等国家并未采用色觉检测图的方式进行考察与筛选,就意味着对色弱上学选专业就没有限制,这是个有目共睹的无需争辩的事实,对于色盲只有在特殊的领域有些限制。可以说,在欧美澳等国家几乎所有的色盲都生活在没有受到过多限制或没有感到生活不便的环境中。

(一)分析色觉检测图的经典案例

最经典的牛鹿图(如图1)来说,“正常人”就能看出来是一头牛,而“色弱和色盲”就会看出来一头鹿,但是这样的一个色觉检测图会给受测者一个“标准的错误答案”(鹿)是明显带有导向性的。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色弱和色盲”在观察色觉检测图时会更加关注到色彩明暗的关系,而“正常人”在观察色觉检测图的时候会更加注重颜色的色相对比。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于颜色的色彩感觉是不同的,这种图的制作方法将受测者的色彩辨别能力换成了色彩明暗度的感知与色相的感知程度之间的比较。但是色觉即对色彩的感觉,包括颜色的明暗与色相,每个人对于颜色的感觉和观察是不同的,每人的对色彩的观察点是不同的,因此不能以此来作为检测一个人的色觉是否正常的标准,这只不过是人的差异性问题。

图1 “正常人”与“色弱”眼中的牛鹿图

三、色彩的错觉

色彩的错觉是指视觉中主观感受的色彩和客观色彩不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色彩对比产生的,其中色彩错觉就包括:

1.色相的错觉,即当某物体的色彩受到其他物体颜色的对比影响时,会禅僧色感偏移,这就是色相对比的错觉。

2.明度的错觉,即当两种不同明度的色彩放在一起的时候,对比双方互相排斥,明度较高的色彩给人感觉更明亮,而明度低的色彩则显得更暗。

3.纯度的错觉,即纯度相同的两个颜色,放在不同纯度的底色上,纯色与纯色对比的时候,纯度感都会增强,呈现炫目的感觉,纯色放在灰色底子上,纯度变化不大,但是没有了炫目感,灰色将纯色中和形成平和稳定的色彩效果。

4.冷暖的错觉,即同一块灰色,在不同底色的衬托下,会产生不同的冷暖感,就是冷暖错觉。

5.补色的错觉,即将补色放在一起对比时,会产生强烈醒目的对抗效果,使各自色感更加鲜明。

因此在色觉检测图中的几种颜色的结合,会给受测的部分人群一种视觉错觉,扰乱他们观测的色感,所以这个色觉检测图在检测时应该把图像制定简单化,针对不同的职业需要,作为更单纯的色彩对比,将底色或者敏感性控制在一个定量的前提下再进行对比。比如驾驶员的驾照检测,就可以用红黄绿的单纯的颜色作为检测。而不是将这些颜色放入混有其他底色和其他明度不同颜色的带有“误导性的图像中”进行检测。

因为检测图中,色彩中的色相与明暗双变量皆存在,但是却以色相辨别能力作为检测标准,用明暗的感知能力作为检测的标准错误答案,这明显是不合理的。因为“色弱”对于色彩明暗的感知能力更强,“正常人”则是对于色彩中色相的感知能力更强。但并不意味着“正常人”不能识别颜色中的明暗对比,“色弱”不能识别色相对比。因为在经典“牛鹿图”中,“正常人”也并未感测到颜色中的明暗对比从而只能看见牛,但是在经过详细引导之后会产生既能看见“牛”也能看见“鹿”的情况,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定义“正常人”与“色弱”呢。

四、色觉检测图的不完善

因为色觉检测图会有许多不同的图案,根据上文的描述,色弱介于正常人与色盲之间,因为他们只能识别部分检测图中的图案。并且在开始检测的时候,医务人员只是随机翻开色觉检测图中的某一页让受测人进行辨别,如果恰好翻到原本定义为色弱的人能识别的图案时,原本定义为色弱的人此时就变成了正常人。这种随机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受测人员的检测结果,也是属于色觉检测图中的缺点。

所以综上所述:1.检测图的不全面和部分诱导性(标准的错误答案);2.“正常人”与“色弱”观察颜色的差异性,不该因人们观察的颜色的差异对人进行分类以及排挤。同时,收集大量“色弱”在知乎,论坛,贴吧等各个方面表达自己在生活中受到的不公及他们的观点。均说明了不能用现有的检测图来作为执行人们升学,工作的色彩检测的绝对标准的,因为这样是不全面的。

五、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以及艺术关注现实的必然性

当代艺术一直与社会问题紧密相连,这是因为艺术家是有意识地回顾并反思社会分工的结果。这也是艺术关注社会问题本身的责任。康定斯基说:“任何作品都是时代的产儿,同时也是孕育了我们情感的母亲。”我们作为社会中的人也无时无刻不在与社会发生关系。在1930年2月21日,鲁迅在中华艺术大学的演讲《绘画杂论》中,号召青年美术家“为社会而艺术”,提出了“艺术家应当注意社会现状”,“用绘画传播我们的思想”。

艺术介入社会的这个概念中的介入,其实是在西方的先锋艺术中的重要一部分,其中的本质就是艺术艺术与社会关系之间的问题。这是现代艺术一直需要勇于去面对的问题。从文艺复兴中将宗教艺术世俗化到宫廷艺术,然后发展到现代艺术,是一个从集体化到个性化的过程,在这一个阶段中,艺术与观众有时会有分离,艺术的功能性一直在发生变化。对于后现代艺术影响最为深远的艺术家博伊斯在60年代提出了“社会雕塑”的概念,他希望社会有机体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创造者,雕塑家或者是建筑师,让交流发生在互动中。介入社会式的艺术中,其中的一种展现方式就是行为艺术和戏剧表演,消解观众与艺术品之间的界限,让观众成为作品的创作者之一。

在这种艺术发展的语境之下,艺术介入社会现实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在当代艺术的创作中,参与式艺术更多的是以问题为导向,只有扎实的面对社会问题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回应与感受,同时这也是艺术发展的责任与要求。在2019年4月份的时候,在丹麦的一场艺术展览中,艺术家克里斯蒂安·冯霍恩斯莱丝(Kristian voHornsleth)将三位流浪汉放在了橱窗展示柜子中给观众们展示。生活在底层的弱势群体--流浪汉们在展览中被展示出来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但是作者正式向通过这种物化流浪汉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流浪汉的生活状态。在展览现场中的观众与流浪汉的关系的不对等,呈现出现实中流浪汉被歧视的状态。在艺术创作与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某些群体的关注已经成为必然。法国艺术家JR以人像的拍摄作品而出名,他曾在肯尼亚贫民窟屋顶上展出“女性是英雄”等系列作品,引发人们对于肯尼亚地区女性群体的关注。他还在2017年在美国与墨西哥边境竖起了巨大的墨西哥儿童的照片,照片中小男孩将手搭在了美国与墨西哥的边境墙上。JR通过这个作品关注到两国政治对抗下,对于儿童的关注,以及通过这种方式为移民群体带来社会的正面关注。

正如之前所列举的艺术家们对于社会中某些特定群体的关注,色觉检测图的不合理性背后包含的是一种不完善的检测方式背后的一种群体,于是试图探讨通过艺术的方式表达他们诉求的可能性。例如艺术家李秀勤,二十年前以盲文的凹凸造型为图像,以盲文的触感为出发点形成他的雕塑主题和风格,这些雕塑来源于盲文。她做的这些作品也和她的自身失明的经历有关。在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环节就是将自身的经历与创作手法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语言并带给观众强烈的感受。在浙江盲人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的帮助下,李秀勤完成了十五件盲文雕塑作品,它们是被雕塑语言放大的盲文书,当然因为带有造型的放大,就成为了一个与空间体积相关的作品。李秀勤把这组作品命名为“触觉-凹凸”。社会介入型的艺术作品带有强烈的人文关怀的气息,传递了一定程度的对于社会公平的诉求。

结语

艺术介入的方式是一种当代艺术中的重要表达方式,在介入式的艺术中不但表达着批判与对抗,在更多的时候也在强调着一种特殊的人文关怀。所以艺术家在做作品时,不但要和自身的经历紧密结合,作为出发点,还要承担起艺术家该有的社会责任。正如上文所论述的色觉检测图,其中的不完整性和诱导性,就是论述和作品的出发点。以色觉检测图的结果的部分的不准确性,关注到了被检测出为色弱的群体的的感受,用艺术作品的方式去呈现出做为色弱群体,渴望改善自身环境的诉求。用诙谐,轻松,幽默的方式去调侃色觉检测图的现状,并且不断的感受身处这个环境的问题,探讨新的解决途径的可能性。色觉检测图本身不合理性的问题也就成为了参与式艺术所需要呈现的、探讨的,用艺术的形式将色觉检测图中的随机性、错误引导性以及片面性表达出来,让更多的“色弱群体”得到关注,摘掉“色弱”的帽子。

猜你喜欢
色觉色相正常人
苏联八色相环由来考述
——兼论八色相环的内涵
现有教育模式下高校学生群体中色觉障碍者现状研究
高效液相色谱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色相、心相与舞台造型——民国京剧批评中的“扮相”品评
色觉异常的计量检测研究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or vision discrimination ability and depth perception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靠脸吃饭等
史上最强虐心考眼力
正常人视交叉前间隙的MRI形态特征
正常人大脑皮层言语分区结构性不对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