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关中地区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以戏剧、民间工艺、饮食民俗等为代表的优秀关中文化,厚重的优秀传统文化是讲好陕西故事,塑造陕西形象,传承陕西精神的宝贵资源。关中优秀传统文化之于陕西精神涵育的价值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弘扬关中优秀戏曲文化有利于培育家国情怀;第二,弘扬关中优秀手工艺文化有利于传承工匠精神;第三,弘扬关中优秀民俗文化有利于传承良风益俗。
关键词:关中优秀传统文化;陕西精神;文化功能;价值意义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3-0018-05
一个地方的品牌形象培育与建构如同个人形象的培育与建构一样,不仅要塑造良好的外部形象,而且要铸造美好的内在精神,二者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在此问题上,陕西形象的培育与塑造也不例外——我们不仅要注重塑造陕西的外在形象,而且要注重构铸陕西精神。在此过程中,无论外在形象还是内在精神的培育与建构都离不开陕西尤其是关中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功能的发掘与弘扬。陕西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一百多万年以前,“蓝田人”就已经在灞河流域生息繁衍。星罗棋布的仰韶文化等史前文化遗址,无不标志着陕西文明的源远流长与灿烂辉煌。陕西既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现代革命文化的重要摇篮之一。关中文化既是陕西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根脉。文化底蕴深厚的关中地区孕育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关中优秀传统文化是陕西乃至中国文化的鲜活例证,也是陕西人乃至中国人挥之不去的文化记忆。关中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关中地区源远流长并具有巨大现实意义与当下价值的戏曲艺术、工艺美术及饮食民俗等文化,其既是陕西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根脉之一。关中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功能,无疑是因为其文化具象背后都有一段或数段蕴藉遥深的故事。故而,一方面,传承关中优秀传统文化必然要讲述与传播陕西乃至中国故事,另一方面,若要讲好陕西乃至中国故事就必然需要重视关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弘扬关中优秀传统文化既有利于讲好陕西故事、塑造陕西形象,也有利于传承与涵育陕西精神,凝聚建设富强陕西、实现中国梦的力量与共识。当前,爱国守信、勤劳质朴、宽厚包容、尚德重礼、务实进取被认为是陕西精神最基本的内涵。由于家国情怀、工匠精神、良风益俗与故土情结是陕西精神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与情感基因,因此发掘并弘扬这些基因必然有利于涵育陕西精神。
一、弘扬关中优秀戏曲文化有利于培育家国情怀
关中地区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孕育、盛行的剧种有秦腔、老腔、碗碗腔、迷胡、阿宫腔、合阳跳戏、合阳线腔、弦板腔、关中道情、西府曲子、韩城秧歌剧等十余种,且这些剧种无一例外都源远流长,甚至堪称中国戏曲文化的活化石。这些剧种虽长期在民间流传,但它们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语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亦即无论演述帝王将相的故事,还是底层百姓的故事,都注重表达戏曲人物爱国与爱民水乳交融的思想感情。由于历史上曾有十三个朝代在关中地区建都,这里名人辈出,历史文化遗存星罗棋布,故而包括戏曲在内的关中优秀传统文化便不免会记录发生在关中的陕西乃至中国故事,并表述、传承其家国情怀。关中戏曲虽然是一种典型的扎根于民间社会的草根艺术,但其热衷于表现历史故事尤其是发生于关中的历史故事,并常常将爱家与爱国相统一。因此,戏曲就成为关中的重要文化名片之一,也成为关中人文化个性与精神的艺术表达与呈现。
在关中戏曲中,堪称中国梆子腔鼻祖的秦腔无疑是最有代表性的剧种之一。六百余年以来,秦腔盛行于西北地区,流播于华北、华中、华南、西南等二十余个省区,甚至传播到了东南亚、西亚、欧美等地。在此期间,广大艺人创作了数量可观的秦腔劇目。建国后,陕西省剧目工作室曾对秦腔传统剧目进行过统计,仅陕西四路秦腔就有传统剧目5000多个。杨志烈、杨忠、高非、仲居善于1984年出版的《秦腔剧目初考》(以下简称《初考》)考证了秦腔剧目故事的出处与来源。“据《初考》一书所载,秦腔剧目故事主要出于历代正史,说部演义和小说、笔记小说、说唱文学、民间故事及唐、宋、元、明、清的杂剧与传奇。全书所编传统剧目858个有故事出处,占总数的60%以上。”[1]194除了历史题材的剧目之外,秦腔艺人还常常移植其他类型文艺作品以建构和讲述陕西故事,并表达其家国情怀,如《五典坡》等。
《五典坡》是秦腔常演不衰的保留剧目之一,系秦腔经典剧目二十四大本之一。《五典坡》的故事出自弹词《绣像薛平贵龙凤金钗记》,经数代秦腔艺人精心打造与舞台实践,成为社会各界喜闻乐见的剧目。在流变过程中,秦腔艺人不仅将故事发生的时间由宋代变为唐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也由汴梁转移到了长安。“秦腔艺人为了增添这种改编的真实性,还依据了唐代长安的一些真实地名,不仅今有遗址存在,而且历史上还有多种史志书籍也均有记载。”[1]210今天,曲江寒窑及曲江池东南鸿固原上的五殿坡(五典坡)因秦腔名剧《五典坡》而成为闻名遐迩的文化遗存和旅游景点。显而易见,秦腔艺人在建构“寒窑戏”故事的同时,也建构了曲江的文化地理——五殿坡(五典坡)与寒窑文化遗存。尽管《五典坡》的戏曲故事及其传说的发生地未必在曲江,但《五典坡》的戏曲故事对曲江特定地理空间的文化重塑,却明显增加了其文化底蕴,并为其赋予了强大的文化魅力,以至于五殿坡与寒窑就成为人们心目中《五典坡》戏曲故事的孕育与发生地。因此,人们参访五殿坡与寒窑时,就不仅是为感受其旅游文化价值,而且是为了寻访、追忆《五典坡》的戏曲故事。在此情况下,无论是寻访《五典坡》的文化遗存,还是现场观赏《五典坡》的舞台演出,广大观众感受到的必然是《五典坡》所演述的陕西故事及文化精神。
长期以来,薛平贵与王宝钏的故事,因秦腔《五典坡》的流行而家喻户晓,深受各界接受者的关注与喜爱。在《五典坡》中,薛平贵与王宝钏的爱情及其个人命运虽属家事,但却又与国家事务纠缠在一起,甚至薛平贵与王宝钏二人彻底摆脱不幸,其爱情终成正果还是以战乱平息、国泰民安为前提的。《五典坡》的戏曲故事告诉人们,个人的命运是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交织在一起的,没有国泰民安,个人就没有幸福可言。因此,秦腔《五典坡》的演述流播,不仅让薛平贵与王宝钏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流芳百世、家喻户晓,而且让其于爱国、家国并重的情怀与精神、人格魅力大放异彩。在接受过程中,无论是故事文本阅读,还是舞台演艺观赏,广大接受者所获悉的不仅仅是戏曲故事,而且包括戏曲人物的人格魅力及其感染力。不仅《五典坡》及秦腔是这样的,其他关中剧种也是这样的。因此,陕西人便经常说,要知世上就得先看戏上。
二、弘扬关中优秀手工艺文化有利于传承工匠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不要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2]显而易见,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而且要将“道”融入其中,用中国的话语体系阐释中国的思想与理论。由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故而以富有民族特色的话语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必然是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富有中国特色的话语方式举不胜举,其中优秀传统手工艺就是其典型代表之一。关中优秀传统手工艺是讲好陕西故事、塑造陕西形象、传承陕西精神的重要素材与话语方式之一。就关中优秀传统手工艺而言,讲好陕西故事不仅要依托其建构陕西故事的话语体系,而且要融“道”入器,建构和传承陕西精神。
关中地区传统手工艺种类繁多,其中泥塑是社会各界较为熟悉的种类之一。关中泥塑是一种由泥塑艺人手工捏制而成的工艺品,往往以黏土为原料。与陶瓷不同,关中泥塑一般不用烧制,只需阴干即可。黏土不仅黏性强,能防止泥塑皴裂,便于存贮、运输,而且其可塑性好,容易表现人物的动作与表情。因此,无论是否上彩,关中泥塑都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其中,西安泥塑与凤翔泥塑最为典型,也最能代表关中泥塑的艺术水准。西安泥塑常常不上彩,往往以红黏土为原料。在西安泥塑界,王磊与仇一凡的作品有一定的代表性。王磊的《夕阳红》《守望》《放学路上》《华阴老腔》《老哥俩》《自娱自乐》等泥塑作品及《东雷上锣鼓》等大型场景泥塑形象地记录了让人难忘的生活瞬间。仇一凡的泥塑代表作“关中十大怪”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陕西的民俗文化,此作已被西安市群众艺术馆收藏。此外,成立于2008年的西安泥塑设计制作公司也为传承、发展西安泥塑作出了贡献。西安泥塑设计制作公司主要致力于西安泥塑的设计、创作、定制、批发,其作品主要包括《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杨家将》等泥塑系列及五路财神、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和各朝代王侯将相等泥塑系列作品。
凤翔泥塑以彩绘泥塑为主,其产地主要分布在宝鸡市凤翔区城关镇六营村及周边地区。与西安泥塑不同,凤翔泥塑以黑黏土、大白粉、皮胶等为原料,且有定型的模具,造型往往比较夸张。凤翔泥塑汲取了年画、石刻、刺绣和剪纸中的纹饰等艺术元素,不仅形态稚拙可爱,而且装饰往往华美富繁,色彩鲜艳喜庆。凤翔彩绘泥塑往往要经过创作毛稿制模、翻坯、黏合成型及精抛、彩绘、勾线、装色、上光等数十道工序。凤翔泥塑深受百姓喜爱,人们常常购置泥塑用以祈子、护生、辟邪、镇宅、纳福。凤翔泥塑有170多个花色品种,其中有高大的巨型蹲虎和虎挂脸,也有矮小的兔子等。总体而言,凤翔彩绘泥塑有三大类型,一是以动物造型为主的泥玩具,其造型以十二生肖形象为主;二是“挂片”,主要有各式各样的脸谱、虎头、牛头、狮子头及麒麟送子、八仙过海等造型;三是“立人”,即以民间传说及历史故事中的人物为基础而塑成的造像。当前,胡新明、胡深、韩锁存、胡永兴、杜银等都是凤翔泥塑的代表性传承人。2002年与2003年,胡新明和老艺人胡深合作的“泥塑马”“泥塑羊”连续两年被选为国家邮政总局生肖邮票主图案。2007年,胡新明制作的“福寿猪”被选为2007年中国邮政有奖明信片与中国生肖邮票的主图案。2017年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上,凤翔泥塑大师胡新明受邀在央视元宵晚会现场介绍了他设计的春晚logo——凤尾鸡。当前,凤翔泥塑已远销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除泥塑之外,拴马桩、蜡塑、枕头、香包、荷包、布偶、蒲团、花帐、面花、皮影、剪纸、烙画、草編、麦秆画、漆画、风筝等都是关中地区享有盛名、深受社会各界喜爱的优秀传统手工艺品。关中优秀传统手工艺是关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中地区的重要文化名片之一。关中传统手工艺品之所以受人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其形象逼真,表现手法堪称一绝,而且是因为工艺品背后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们不计名利得失,安贫乐道,心无旁骛,在其作品创制过程中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广大艺人们不图名利,不计回报甚至不计个人得失,为了延续一种传统手艺,他们安贫乐道,以坚定的信念和责任守望着心爱的技艺,令人敬佩。工匠精神亦即坚定不移的守望精神,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在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制造业强国建设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弘扬工匠精神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弘扬关中优秀手工艺文化必然不仅有利于传承关中优秀传统文化、讲好陕西乃至中国故事、塑造陕西乃至中国形象,而且有利于传承工匠精神,促进制造业强国建设。“工匠精神”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信仰,其是一种追求卓越、守正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追求既是陕西人乃至中国人最宝贵的精神品格和文化个性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攻坚克难,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之一。
三、弘扬关中优秀民俗文化有利于传承良风益俗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全方位的现代化建设,没有广大农村的现代化就必然没有中国全方位的现代化。因此,长期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强调我国的现代化事业要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物质、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3]由于精神文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要立足于城乡文化建设的现状,充分发掘可以利用的各种文化资源,以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因势利导,激发社会各界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民风、家风与乡风建设的合力,以切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富强、文明、和谐、美丽、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设良好的氛围,奠定坚实的民意与思想基础。由于民俗文化与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甚至是其文化、精神领域内的集体无意识,故而深入发掘并弘扬关中优秀民俗文化的当下价值,无疑有利于凝聚各界群众致力于美好民风、家风、乡风建设的共识,有利于激发其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促进关中乃至陕西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利于讲述陕西乃至中国故事,有利于塑造陕西乃至中国形象,有利于培育广大人民的故土情结。
民俗隶属于民间文化,其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称之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与习俗。民俗源于群体共同的生产、生活需要,由集体创造而成,深藏于群体言行与心理之中,传承于群体,又对特定的群体有一定的约束力。关中地区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其也是关中乃至陕西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之一。“民以食为天”,饮食民俗最能体现一个地区的民俗文化特色,一般包括饭、菜、汤、茶、酒、果等制作、食用方面的民俗。在主食方面,陕西人以面食与羊肉泡馍为主。关中人不仅喜欢吃面,而且也擅长做面食。对大多数关中人来说,每天至少要吃一顿面食。在面食制作方面,关中人特别讲究。仅小麦粉面食就能制作扯面、臊子面、麻食、拉条子、刀削面、手擀面、酸汤面、油泼面、蘸水面等。在菜肴方面,作为中国最古老菜系之一,陕菜以品种繁多、古色古香、风味各异而著称,曾有“长安美肴,华夏古馐”之说。陕菜虽然未入中国四大菜系之列,但其也积淀了不少的历史文化。陕菜由宫廷官府菜、寺院菜、民族菜、市肆菜和民间菜构成,关中、陕北、陕南地区的风味各有特色。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陕菜热、凉菜品种多达800个左右,面点小吃品种多达1000个左右。关中风味是陕菜的典型代表,其以西安为中心,包括渭南、咸阳、铜川、宝鸡等地的菜肴。在关中地区,所有饭庄、酒店,无论大小均能制作一定数量的陕菜,且不乏特色名店。从品牌来看,陕菜的代表主要有葫芦鸡、莲蓬鸡、鸡米海参、369片皮烤鸭、烤全羊、烤羊腿、鱼羊烧鲜、烧大肠、温拌腰丝、红油花肚、奶汤锅子鱼、桃仁口蘑氽双脆、酿金钱发菜、盆景三皮丝、红袍莲籽、带把肘子、水磨丝、蜜汁轱辘、煨鱿鱼丝、枸杞炖银耳、肉丝汤、鸡丝汤、金针银耳汤、菠菜豆腐汤、鸡蛋汤、酸辣肚丝汤、搅团等。当前,编入《中国菜谱》(陕西卷)的陕菜就多达201种。近年来,还出现了菜饭合一的趋势,并开发出了长安八景宴、仿唐宴、羊肉泡馍宴、饺子宴、灌汤包子宴等。关中地区的小吃也闻名遐迩,如面皮、腊牛羊肉、金线油塔、黄桂柿子饼、泡泡油糕、麻花、油条等都是老少皆宜的大众小吃。
老百姓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除饭菜之外,茶与酒也是关中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有着悠久的民俗传承。关中人热情好客,无论是有朋自远方来,还是左邻右舍相聚总以茶酒相待。虽然关中不产茶,但无论城乡,关中人民皆饮茶成习。除了冲泡茶叶饮用之外,不少农村地区还有一种喝罐罐茶的习惯。与茶相比,“酒”虽然也是一种常见的饮品。在关中人的日常礼俗中,处处都离不开酒,甚至是无酒不成席。关中地区是中华酒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名酒的重要生产基地,有关酒的佳话与传说在关中大地广为流传。中华酿酒始祖杜康及美酒醉刘伶的传说,在关中广为流传。除了“西凤”与“白水杜康”之外,关中人常喝的酒还有“太白”“西安白酒”“城固特曲”“葡萄酒”“黑米酒”“五味子”“黄米酒”“黄桂稠酒”等品牌。据说黄桂稠酒远在唐代已有盛名,当年李白和他的酒友“酒中八仙”在长安酒肆也是常饮黄桂稠酒而吟诗论文。自古以来,酒在关中人的节庆、社交、婚嫁、祭祀等礼俗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并成为关中民俗文化的构成元素与影响因子之一。无论从历史传承来看,还是从关中人民当下的日常生活来看,关中地区的饮食民俗文化都折射甚至建构着关中人民的文化个性。
优秀的关中民俗文化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在当前的城乡社会治理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关中生产民俗中所体现出来的遵从自然规律、爱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良传统;关中节庆习俗、人生礼俗中所体现出来的惜时如金、珍爱生命、睦亲友邻、尊老爱幼等优良传统;关中祖先祭祀习俗与英雄祭祀习俗中所体现出来的孝亲敬长、感恩先祖、缅怀先烈、致敬英雄、热爱国家等优秀传统等仍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也是建设和谐陕西乃至和谐中国,增強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根基与精神力量。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恋家的关中人也难免要背井离乡踏上创业的征程,即使不长期客居他乡,也难免要因工或因私外出。在此情况下,关中的民俗文化无疑就成为慰藉其乡愁的灵丹妙药,如听一曲乡音,吃一餐家乡饭菜,都会找到回家的感觉。其实,关中民俗文化不仅是陕西地域文化的标志,而且是陕西人文化人格的符号,还是增强关中人关中乃至陕西故土情结与文化认同的重要依托。
参考文献:
[1]杨志烈,何桑.中国秦腔史[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
[2]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2月19日)[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13.
[3]张洋.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01).
作者简介:钱海婷(1972—),女,汉族,江苏启东人,西安财经大学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与教师管理。
(责任编辑:朱希良)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陕西省社科基金年度项目“陕西非遗项目对外传播研究”(立项号:2017J026)有关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