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思考

2022-03-04 22:22张建涛
中国经贸导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供给改革发展

张建涛

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持续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以提高供给质量,创新激发市场需求,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对于陕西而言,如何通过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服务和融入全国新发展格局,成为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要求、三个重要体现、两个更加注重。

(一)三个基本要求

其一,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深入研究市场变化,理解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其二,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减少无效供给、擴大有效供给,着力提升整个供给体系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其三,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垄断,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使价格机制真正引导资源配置。同时加强激励、鼓励创新,增强微观主体内生动力,提高盈利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潜在增长率。

(二)三个重要体现

首先是实现“人有我有”,适应现有消费需求变化,大力提升供给质量和灵活性。比如目前居民中高端消费需求增多,对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要素资源就要适度向能够提供中高端供给的市场主体集中,以更好适应消费需求变化,防止消费外流。其次是实现“人有我优”,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市场是现实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专精特新产品永远是群众的“心头好”。因此,要瞄准专精特新细分市场,引领需求升级新动向。最后是实现“人无我有”,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要聚焦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创造需求新热点。

(三)两个更加注重

一方面,更加注重打通堵点,就是要畅通国内循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堵点,让经济运行畅通无阻。另一方面,更加注重立足国内,在畅通经济循环的前提下,要实现从国内循环融入国际循环向国际循环更好为国内循环服务的转变,只有各环节都以我为主,国内大循环才能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对于陕西而言,国内经济大循环存在突出堵点断点,如:传统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专精特新等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不健全,关键技术、设备、原材料很多依赖国际市场等。通过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国内生产能力和水平,以高质量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促进“陕西制造”向“陕西创造”转变,迈向全球产业链更高端,努力推动国内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

(一)坚持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导向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发展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为了跨越长期性关口,必须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能够支撑更高质量发展的要素配置体系,加快构建“6+1”体系,即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同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努力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

(二)坚持以破解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为着力点

当前陕西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渐凸显,主要体现在:一是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提升,2020年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不高,去年占比8.6%,仅排全国第23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去年分别列全国第17位、第27位,而且区域差距较大,最高的西安和最低的商洛差距分别达17097元和4976元。二是发展方式亟需转变,全省地均生产总值0.125亿元/平方公里,不足同为西部省份重庆的一半,与江苏、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差距更大,万元GDP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关中城市的大气污染治理仍需持续发力。三是科技进步贡献率不高,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企业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0.24%、排全国26位,技术合同成交额1758.95亿元中,省内就地转化的仅为631.34亿元、仅占35.89%,要素供给、制度供给与市场需求、人才需求信息不对称、赋能不到位。四是县域经济规模偏小,全国百强县仅有2个,西部百强县也只有9个,107个县区中95个靠转移支付才能正常运转。五是经济外向度较低,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总量均仅占全国1%,有进出口业务的3791家企业中美光、三星2家外资企业占到整个进出口总额近70%,其他3700余家企业加在一起只占30%。这些问题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这就要求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向实体经济发力,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破除无效供给,着力提升整个供给体系质量,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三)坚持以四个有机结合为路径

一是与扩大内需有机结合,更加重视对接消费需求,通过改善供给质量,把抑制的市场需求释放出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二是与使市场在资源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有机结合,进一步强化统一市场建设,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依托强大国内市场,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加通畅,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三是与坚持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有机结合,继续坚定不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用足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更高水平开放促进内需潜力释放。四是与推动产业协调发展有机结合,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关系协调,更好发挥需求升级在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中的牵引作用。

(四)坚持以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为抓手

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是推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风向标”。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统领,尽可能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最大程度地体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各项要求。比如,创新发展方面,侧重以创新引领和推动供给质量和层次持续提升;协调发展方面,侧重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深度融合以及城乡区域互促互进、相辅相成;绿色发展方面,侧重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和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开放发展方面,侧重于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畅通经济循环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共享发展方面,侧重于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民有所盼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减分项指标设置,也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在要求相契合。随着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持续实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引领作用必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效果也会不断显现。

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

围绕更好服务和融入全国新发展格局,紧扣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大力实施要素端、生产端、消费端、投资端、出口端“五个发力”,推动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为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重要支撑。

(一)要素端发力

提升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力等要素使用效率,推动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转变。

一是土地要素。稳妥有序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全面落实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制度,依法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推进工业用地多主体多方式供应,推行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出让等供地方式。强化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通過作价出资(入股)等有偿使用方式推进国有企业存量用地盘活利用。重点保障国家和省级重大项目建设用地,优先安排社会民生用地以及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军事用地,积极支持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推进“标准地”改革,大力发展“飞地经济”,优化土地要素供给方式。

二是劳动力要素。实行“实际工作+实际居住”落户的户口迁移政策,逐步实现省内(除西安市外)户口通迁。加大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建设,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全国统一的社保、医疗和失业救济制度或促进这些服务方便地跨地区转移,降低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成本,促进劳动力在城乡、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间有序流动。全面落实“三孩”政策,将控制人口数量增长战略转向重点优化提升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质量,加大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稳步提升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水平,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机制。

三是资本要素。用好企业上市政务服务绿色通道,加大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工作力度,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省内优势产业的企业上市挂牌融资。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优化银行机构体系,做大做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深化全省农信社改革。推动陕西省地方征信平台建设,筹建省级征信公司。支持西安创建国家科创金融、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支持铜川创建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围绕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和中国(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深化金融外汇领域“放管服”改革,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四是技术要素。充分发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作用,深入推进百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揭榜挂帅”体制机制改革。支持各市区建设升级本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引进产权运营、科技咨询等中介服务,推动技术、资金、信息、数据等资源向企业加速流动。落实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延安、商洛、汉中、铜川高新区“以升促建”国家高新区。

五是数据要素。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进全省各类数据资源汇聚整合、开放共享,健全数据要素市场规则。推进政府数据整合开放共享,实现政府和社会数据资源多维度分析评价、预测预警。整合公共服务大数据,加快推动公共卫生、医疗健康、养老服务、教育大数据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开放数据管理制度体系及标准规范,推动企业登记、交通运输、气象等重点领域公共数据有序开放,优先推动非敏感数据开放流通,加速面向科技创新的数据流通应用,推动建设科研设备和数据开放共享平台。

(二)生产端发力

重点是“加减乘除并举”:加法,就是要培育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打造新增长点和新增长极;减法,就是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和新兴产业集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乘法,就是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为产业升级注入创新动力;除法,就是要消除体制机制瓶颈,消除制约产业结构调整的不合理因素。其中,加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深化新兴产业领域体制机制变革释放产业新增长点。主要有:创新药物和医疗器械审批周期长、各类许可繁杂重复等;“三网融合”及互联网和新媒体服务多头管理、行业壁垒严重等;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场址规划、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等;航空管制与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关系;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行政管理、诚信体系、政策措施等方面的问题。需加大力度予以破解,进而催生产业新增长点。

二是加快推进基础和垄断性领域改革催生产业新增长点。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向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优势企业集中,鼓励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参股、上市、重组联合等方式“走出去”,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推动相关领域产业新增长点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健全以管资本为主国资监管体制,深化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改革,全面推进竞争类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战略性重组整合。

三是加大服务业等相关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催生产业新增长点。加快医疗、健康、教育、金融等领域对民间资本开放,推动金融、医疗、教育等服务业领域产业新增长点发展。同时,积极深化社会领域和事业单位改革,引导公共服务有效利用市场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在公共服务领域催生一批产业新增长点。

(三)消费端发力

深化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破除市场壁垒和地方保护,创造新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来扩大消费需求。

一是注重完善消费环境。推行消费者维权环节经营者首问和赔偿先付制度,完善消费后评价制度。强化消费信用体系建设,建立适应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特点的新型监管机制。完善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实现线上线下协调互补、市场监管与行业监管联接互动,加大对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虚假宣传、价格欺诈、泄露隐私等行为的打击力度。

二是注重提升消费热点。加快培育新型消费,推动互联网医疗、在线文娱、智慧旅游、智能体育、智慧广电等新型消费发展,积极发展旅游、文化、健康、教育、体育、育幼、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提升传统消费能级,适度增加公共消费。

三是注重提升消费能力。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强化工资收入分配的技能价值激励导向,出臺更多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政策。加大最低收入保障力度,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水平。大力发展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四)投资端发力

实施更加有效的投资政策,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提高投资的有效性。

一是提高投资效率和质量。稳住房地产、基础设施和制造业等重点领域投资,加大5G网络、工业互联网、智慧交通能源、科技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加大政府研发投入,优化研发资源配置,支持跨省交界地区公路、铁路、管道、电力基础设施等能有效破除经济发展瓶颈约束、释放发展活力等领域投资,在稳住投资引擎的同时提高投资效率。

二是促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政府投资的方向和结构,一体化推进项目谋划实施、存量债务化解、融资平台整合升级、优质资产盘活,提升市场化融资能力。加快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增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资本实力。放宽社会资本准入渠道,充分运用推广PPP、特许经营等融资模式,鼓励企业社会资本进入公共产品建设,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的缺口和短板,提升投资质量和效益。

(五)出口端发力

提升产品品质来提高产品竞争力,加快培育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等出口竞争新优势,提升出口质量和效益。

一是提升出口产品的品质。推动国际市场结构调整,推动进出口市场结构从传统市场为主向多元化市场全面发展转变。在巩固提升劳动密集型产品优势地位的同时,强化电力、通信设备、工程机械、航空航天等装备制造业和大型成套设备出口的综合竞争优势。鼓励出口产品由劳动密集型产品或制造环节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鼓励推动装备制造等出口主导产业,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和安全性能。

二是打造外贸竞争新优势。加快培育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等出口新优势,逐步将我省产业优势领域从加工制造业环节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微笑曲线”两端延伸,逐步构建自主技术、自主品牌和自主销售网络。支持西安、西咸新区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提升西安高新区国家出口基地和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发展水平,壮大服务外包、国际旅行服务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数字服务、国际教育服务等潜力领域,加快发展服务贸易产业。

(作者单位:陕西省发展改革委信息中心)

猜你喜欢
供给改革发展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供给侧”何以流行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区域发展篇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图说共享发展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