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思想密钥

2022-03-04 08:28张罗丹
兵团党校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摘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继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新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分析二者相结合的语义逻辑,认识结合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能性,探究其未来进路,能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共融共进、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理论与实践镜鉴。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2)01—0021—06

[作者简介]张罗丹,女,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从开辟新天地、开启新纪元到迈入新时期、跨入新时代的百年奋斗史也是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百年探索史。五千祀文脉生生不息,两百年真理振聋发聩,一百载奋斗波澜壮阔,七十年建设气势磅礴,中华儿女书写躬行践诺、矢志报国的新誓言,中华民族铺就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再次明确“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构成“两个结合”的全新表述。当前,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2]的前情提要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首次被单列出来,其思想内涵、逻辑关系、论断价值、实践进路等有待进一步挖掘。

一、语义逻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是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引申出的新论断,形成“两个结合”的新格局,其中,第一个“结合”与第二个“结合”存在从属和递进关系,内含抽象理论具体化和具体原则抽象化的双向互动。

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两个主体和一个“相结合”的动作。其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不涵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浩如烟海的理论成果和个别层面的经验结论,而是直指最具普适性的客观真理。当然,这一真理绝不只停留在纸面上,成为僵化的教条,马克思主义践行者更不能徒托空言、照搬照抄。因此,我们既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引事业前进的客观真理,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要避免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空乏的形式主义和盲目的主观主义。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要领,植根于农业经济的土壤,绵延发展数千年,融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学说,在朝代更迭、兴盛衰败的变局与危机中留存下一整套成熟完备的家国秩序和伦理规范,控制亿万臣民的思想和行为,巩固封建统治,吸收外来文化,放射出耀眼的文明之光。然而,传统文化从传统社会中萌生、形塑、成熟,难免会沾染封建制度统治下的尘埃。因此,第二个“结合”突出“传统”、强调“优秀”,无论是“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3]的价值取向还是“努力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4],都表明中国共产党人采取严谨的态度、辩证的视角和科学的方法看待传统文化问题,坚持往圣先哲留下的丰厚家底不能丢,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照着讲”、还要“接着讲”,在鉴别基础上激活中华民族先在的文化基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现代社会相衔接,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穿越时空、跨越生死、超越隔阂的强大魅力。其三,“结合”可以看作两种文化求同存异、双向奔赴、强烈互补的动作过程。“同”展现了亲和、靠近、接纳、携手的情感色彩,隐含两方彼此吸引的主动性。第二个“结合”打破了过去对马克思主义教条理解的思想束缚,凸显了中华文化的主体价值。“结合”是一种有差别的平等接合,既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不动摇,同时要反对非此即彼的简单二元对立,实现真理同精粹的强强联手。

二、时势必然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真经”进入中国已百余年,历史上能人志士于民族危难之际坚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毅然决然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摸索正确道路,实现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到民富国强、人民幸福的伟大飞越。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各个阶段的光辉成绩更加雄辩地证明在当代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2],尤其“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然要求。

百年奋斗史上,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都强调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但鉴于不同时间段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任务、更加紧迫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自然资源等形势,文化作为更深层次、更隐性的因素在此前未能得到明确和彰显。近代以降,中国屡遭列强凌辱,百业凋零,西方进化论、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和近代科学文艺成果一道积蓄力量,挖就阻滞传统文化迈入现代的宽深断裂带。就此,中华文明蒙尘、中华民族精神萎靡、中华传统文化日渐丧失生机。1911年,震耳欲聋的炮火轰塌封建专制帝王大厦,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坛上以更加猛烈的攻势摧毁中国思想界的“帝王大厦”——孔家圣殿。新文化运动中的部分倡导者将满腔愤恨转嫁于传统文化,将它看成是阻碍中国革命胜利、社会进步的罪魁祸首,陈独秀、鲁迅等知识分子都存在矫枉过正的倾向。尽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仍将其纳入中国具体实际中,不做确切指称。新中国成立后,历经磨难的中国人民从旧社会中脱胎换骨、重获新生,急于同过去撇清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从几千年专制主义统治和封建小农经济基础演化而来,内容中难免存在保守、僵化、故步自封等缺点,带有压抑人性、扭曲价值等消极因素,不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要求的生产力发展、思想解放、科技创新等目标,因此不可能把“中华传统文化”提到同“中国具体实际”并列。而今,中国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越来越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也意味着眼前道路愈发艰难。国内舆论场乱象频仍,一些讴歌中华文明的言论实则暗藏违背社会主义性质的思想,粉饰其削弱民族文化优势、搞乱意识形态场域的政治意图。部分国人对域外势力的一味谄媚和对本国文化的自暴自弃态度其来有自。无论是冷战时期捏造共产主义同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来打压新中国独立建国、翻身解放和寻求发展的努力成果,还是如今借由文明等级论和殖民主义话语言说挑起文明冲突,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展开隐微的文明侵略和文化输出从未停止。“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5]中国要想真正强大起来,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面向未來,必须正视和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此时提出第二个“结合”便有了合理的现实基础和迫切的愿望要求。总而言之,中国共产党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关系所采取的态度符合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性特征,遵循了实事求是原则,实现了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相统一。

三、重要价值

放眼四海,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华大地上落地生根、生长壮大、硕果累累,归根结底是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双方各自优势,从而彰显了“结合”的重要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全人类思想文化精华基础上形成的理论武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7]“马克思主义行”体现于四个特性: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终会胜利的一般历史规律,给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事业和共产主义运动点亮通途、增强信心;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主要表现在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致力于满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价值旨归和实现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平等发展的理论基点和实践目标;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8]马克思确立了实践观,创立了唯物史观,在理论的指导下赋予人作为历史主体的意义,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扬弃自我异化,促进自我完善,或以国家革命的方式占领历史进步的新高地;马克思主义是发展开放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批判旧世界、推翻旧制度、改造旧社会中持续发现问题、回答问题,以此为据、循环往复,在否定之否定中砥砺前行,勇攀思想理论的新高峰。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既运用其立场、观点、方法帮助解决社会存在的现实矛盾和问题,又在此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更成为文化繁荣的内驱“芯片”。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一如既往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领航前行的旗帜,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的四个维度,接续谱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辉煌。

走过百年奋斗路,中国共产党愈发明白文化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所迸发的蓬勃伟力以及中华文化作为最根本、最持久的动力和所展现的独特优势。2018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凝聚共识、增进认同、积蓄合力、丰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巩固安定和谐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中华各民族紧紧相依、合和同生的大家庭关系,激发全体中华儿女捍卫民族独立和支持国家和平统一大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斗志昂扬、奋发有为。此外,中华传统文化还能凭借浓厚的历史底蕴和历史情怀传播中国声音、重塑中国形象、展示中国方案,在世界文化激荡的浪潮中处惊不乱、站稳脚跟,在文明交流、互学互鉴中构筑全球文化文明多元融通的价值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结合”促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体现的一般性、普遍性、共性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性、特殊性、个性相耦合,此为辩证法的精髓所在。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在中国现实社会条件的作用下、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探索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运而生,它是“两个结合”所取得的根本成就,彰显了科学理论的观点方法和民族文化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10]总之,新“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立足中华大地实现中国化的应有之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安排,是繁荣当代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现实需要,是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使命追求。

四、现实可能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开放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和力、包容力赋予“结合”以现实可能性。深入剖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不难发现二者在视域、逻辑、方法等方面均以相异话语表述相同思想。经历史的百转千回,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步接受中华文化化育,完成“中国化”“化中国”任务;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也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转型成为适应时代潮流、彰显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实现“现代化”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充分用好“老祖宗”和“老祖先”这两样武器,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辉和中华文明的价值光环,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默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既是东西方文明碰撞的过程,更是异质思想融合的途径。在自然观上,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生万物、道法自然的生态理念,同马克思“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11]的法则相契合,共同构成当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应遵循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2]的基本原则。在联系观上,孙中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同马克思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3]的政治口号相吻合,一并体现在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命题中。在人民观上,从古代政道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到唯物史观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再到新时代的“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14]论断,处处彰显人民居历史、国家的首要地位;中华文化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天下情怀同马克思主张“为全人类的解放奋斗终身”的共产主义誓言相一致,共同构成当代“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2]的远大理想;从“不患寡而患不均”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5]再到“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16],无不体现以人民幸福为旨归的共同理念。在实践观上,无论是中华传统中经世致用、以实为宗的学风,还是马克思提出的“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13]的真理评判标准,或是毛泽东主张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17],都表达实事求是的根本观点。此外,马克思的廉洁政府理论同中国古代“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的廉政观相耦合,启示中国共产党人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决心和勇气加强全面从严治党。1840年,恩格斯在《唯物论和虔诚主义》中首次提出“统一战线”的概念:“在同宗教的黑暗势力进行斗争的任何情況下,我们都应该结成统一战线”[18],这与中国传统常言的“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高度统一。时至今日,我国依然格外重视集体的力量,坚持民主与集中相结合,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筑牢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有力证明了结合的现实可能性。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2]面对全球目光焦点自西向东迅速位移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视中华传统文化作用,充分吸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识精髓、人文精神、道德精华,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定“四个自信”,以清醒的头脑、高度的警惕、超前的眼光和准确的研判回应新阶段、新领域出现的各种急難险重问题和改革创新任务,展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大的现实洞察力、理论穿透力、语言感染力和价值凝聚力。

五、未来进路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19]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必须看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6],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4]。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6]

中国应将中华文化的古老智慧、传统经验、价值共识、精神气质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构建具有民族特色、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一方面要坚持理论创新,深学笃行、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快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术体系,实施重大文化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试点工程,动员高校和研究所的力量,打造理论研究和阐释的平台阵地,为新“相结合”提供学理性支撑。另一方面要勇于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之“魂”与中华传统文化之“体”相结合不是着古装、走老路,也不是用新瓶子装旧酒,而是要关照现实,立足解决实际问题,满足人民需要,回答时代叩问。“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2]人民只有唤醒自我意识、担负阶级使命,才可创造自我解放条件,人民也只有将自己确定为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武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才能得到实现。因此,要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深入广大基层挖掘鲜活样本、总结新鲜经验,使理论不再困于书斋,而能更接地气。马克思主义是世界的,它的思想成果属于全人类。因此,要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世界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宝贵产物,在人类文明演进史上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破了现代化只能从西方文明中产生的不经之谈。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必须规避传统结构性问题,用经济高质保量增长促进民生福祉,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导引协调国家、社会、个人的关系,保证公平正义,彰显中华民族强大的自信和底气,给其他试图独立自主谋发展的国家和民族提供成功的经验启示。

(二)“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4]

中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内涵式发展之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决议》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基于历史、贴近时代、融通中外,构建科学的文化传承、创新与传播体系。首先,坚持去粗取精。中华传统文化中劝耕兴学、修行举业、博取青紫、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仁者爱人、以德为先的修身之道在思维方式维度有着培本固元功能,必须得到传承与保护。我们要发挥优秀文化锻造社会氛围以及化育世俗生活心理结构和政治生活思想结构的作用。同时,我们应当看到传统文化的负面内容,例如,借由宗法等级制度促生的人身依附关系本质上是地主阶级利用土地兼并对佃农的剥削,从而出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之窘境,与中华文明所倡导的“耕者有其田”之理想背道而驰,若不加以改进或剔除,将持续消解妨碍社会公平正义要素于历史文化维度的合理性论证。因此,我们必须坚决批判拥护封建统治集团利益的等级制度、纲常礼教、皇权至上、官僚主义,坚决抵制经由历史长期积淀而形成的落后腐朽思想,坚决抨击国内反动势力揪着传统文化的落后腐朽部分歪曲事实、蒙骗世人、出卖国家利益的卑劣行径。其次,克服极端思想。一方面要坚决反对文化复古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割裂传统与现代联系的极端思想。历史与传统构成现代社会发展的前提,割裂传统与现代的纽带,会对当下所面临的文化环境产生不适和紧张感,尔后造成认同危机,导致民族集体撕裂和精神无所皈依。“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4];另一方面,要坚决反对中华文化优越论和“全盘西化”的极端主张,同时避免食洋不化、食古不化现象。再次,要加强国内文化建设。“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20]正如其言,新时期,我国要抓好文化教育,做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最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我们要创新国际传播方式,把握学术交流、展览观光、赛事活动等契机,用好经典著作、戏剧、绘画、影视等文艺形式,融入中华文化韵味,展示中国人民的精气神;文化工作者要紧跟文化与科技大融合趋向,生产时代和人民呼唤的高质量产品,激发世界各国人民对于东方古国历史文化的关注热情,以“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努力构建人类文化文明共同体。

新的百年,中国经济科技高歌猛进,文化艺术繁荣兴盛,依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所明晰的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间表,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要用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这一思想密钥,在理论和实践创新中、在国家与民族腾飞中绘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图景,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7-2.

[2]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2.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5]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2.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7-2.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8-23.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2]习近平.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0-1.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2-21.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國的全面小康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20]习近平.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5-5.

责任编辑:杨伟民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