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妤
泥塑材料易于塑形,工具简单易得,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美术学习内容之一。随着学科素养时代的来临,美术课堂教学不仅局限于对学生美术知识与技能获得的关注,还应是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必备的品格,能运用于学习与生活的关键能力。“有效利用好学科教学的每一课时,让学科教学回归教书育人的本原,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的事业追求。”
泥塑教学育人的本原是什么?这是摆在美术教师面前的新课题。笔者以“期望学生到哪儿去,如何更好地到那里”的问题为导向,通过泥塑教学内容育人内涵定位、当前小学泥塑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思考泥塑教学策略改进,从而提升泥塑教学的育人功能。
期望学生到哪儿去?教育核心素养时代,泥塑教学内容的学习应该成为学生走向全面发展的智力基础,教师还应挖掘泥塑教学内容中的育人素材,明确泥塑课堂的育人内涵。
(一)挖掘“知识与技能”维度育人价值
泥塑属于雕塑门类,是以雕刻和塑造为基础手段制作多维空间形象的艺术,立体和空间造型的表现是泥塑有别于绘画的主要特征,因此泥塑的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泥塑学习,学生学习团、搓、捏、压、接、窝等泥塑技能;学习盘筑、包裹、捏塑、组合、切挖、拼搭等泥塑技法,用泥材有创意地进行造型表现的过程中,形成动手创造的能力。
(二)挖掘“过程与方法”维度的育人价值
没有对捏塑对象结构与造型特征的认识,单纯的泥塑捏塑活动是不成立的。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学生捏塑对象的结构从单一造型转为组合造型,逐渐复杂,学生通过对表现对象的观察、体验、感知,发现结构特征与细节,形成观察与分析能力。泥塑作品形式由浅浮雕转向组合的立体造型,学习水平由低年级的初步学会技能逐层递进至高年级综合运用技能捏塑,学习难度的提升使得学生学习会遇到诸多困难,面对问题,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学会学习,提高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
(三)挖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育人价值
泥塑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学习泥塑表现形式、介绍一些泥塑的流派及代表作品,能够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艺术的情感,产生文化认同与自豪感。泥塑学习过程中运用的泥材,依据学生身心特点,从超轻彩泥入手,到容易弄脏衣物、环境的陶土,可以促使学生形成不怕脏的好品质,同时也让学生在制作中养成及时整理的好习惯。
由此可见,以知识技能的学习为载体的泥塑教学内容有着丰富的育人内涵,泥塑的知识与技能学习与育人融为一体,凸显着美术学科在视觉、实践、创造、审美与人文上独特的育人价值。
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方法,影响着课堂育人的效果。如何使学生更好地到那里?应基于对泥塑育人内涵的理解,结合泥塑教学的现状,思考改进教学策略,促进泥塑课堂育人功能发挥的最大化。
(一)当前小学泥塑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日积月累的教学活动,泥塑教学或多或少发挥着其育人功能,但尚未最大化。注重技能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是泥塑教学中最凸显的问题,这无疑导致学生在体验、合作和探究等活動中的美术学习能力的发展机会缺失。
究其原因,是教学组织受限于教材。在书画版小学《美术》教材中,泥塑的学习内容一学期一课。泥塑作为技能偏重型的学习内容,两课之间的学习间隔较长,学习连贯性的欠缺导致学生对泥材特性、泥工技法显得生疏,学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完成课堂练习,如此就很大程度限制了教学活动的实施。
(二)基于核心素养,调整教学策略的方法探索
1.合理建构单元,优化教学内容
在小学一至三年级,将单课教学内容拆分为多个课时形成单元教学,优化教学内容,改善学习间隔较长、学习缺乏连贯性的问题。相比单课教与学的骤然停止,单元教学设计拉长了学习过程,有助于教师设计丰富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科育人的达成。
教学内容的拆分不是随意的,应以学期总课时允许为前提,通过分析学情,梳理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与未来的学习要求,定位单课在泥塑知识技能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并结合教材分析,考量教学内容拆分的必要性。拆分后,单元中的后一课时能把前一课时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泥塑学习经验中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经验,呈现出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性、递进性,凸显拆分的合理性。
以一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泥面具”一课为例。一年级第二学期书画版《美术》教材共有20课,本学期学生的美术学习为40课时,因此拆分“泥面具”不影响其他美术主题的学习。学生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彩泥贴画”中了解超轻彩泥的特性,学习搓、压、捏、团、揉、剪等泥塑的基本技法,并彩泥叠加的方法制作了彩泥贴画,但因“彩泥贴画”是小学阶段学生初次接触彩泥,因而对泥条粗细、泥片厚薄、浅浮雕的层次上都没有作要求。“泥面具”与“彩泥贴画”在泥塑的技能表现上很相似,都是表现有主题的浅浮雕作品,学生即将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学习泥塑的立体作品“彩泥动物”,因此处于两课之间的“泥面具”的学习内容定位是提升泥塑技能的熟练度,对泥条、泥片的形态把握、浅浮雕的作品层次美的表现上提升要求,为二年级制作立体泥塑作品做好铺垫。面具造型复杂,浅浮雕泥面具捏塑中泥条表现居多,快速搓出粗细均匀的泥条对一年级的学生是教学难点,因此,将“泥面具”拆分为“泥条变变变”与“泥面具”两课,形成单元。“泥条变变变”主要学习搓泥条的方法,学会搓粗细均匀的泥条,学会用卷、弯、拧等方法使泥条造型发生变化。“泥面具”以“泥条变变变”的学习为生长点,学生在了解面具的作用及造型特点基础上,探究运用泥条叠加、文具压印的方法表现泥面具,促进理解与运用。
2.丰富组织形式,激励自主探究
在小学高年级,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学习任务单为学生搭建泥塑知识的学习支架。课前学习任务单依据高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独立运用电脑、手机等工具进行有目标的网络检索的学情,将知识的学习延展到课前,为学生学习泥塑知识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自主探究的经历能促进学生更投入地学习,也为充分开展泥塑技能探究提供便利。课前学习任务单的问题设计要以分解的教学目标为指引,使学生有确定的目标指向,更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交流与分享,勇敢展现查找收集资料、自主学习成果,提高探究兴趣,建立学习自信。
以五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单元“造泥房”一课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永定土楼的历史文化及造型结构特征;能用围、折、挖、压、刻等泥工技法和泥片、泥条成型方法捏塑永定土楼。五年级的学生具备泥塑造型的能力,能够通过观察、讨论与分析,学会用围泥片、切挖的方法完成土楼墙体制作,但制作土楼屋顶时常会发生屋顶造型不能体现人字形的造型特征、屋顶与墙体大小不吻合等问题,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促进学生充分探究屋顶的制作方法,将永定土楼历史文化及造型特征的知识目标学习通过课前学习任务单的方式进行。通过课前任务单,学生提前查阅永定土楼的分类、土楼的结构、造型特征与功能之间的联系,课堂上进行交流与分享,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知识学习的效率。随后学生经过多次尝试与交流,学会表现人字形造型特征的方法,归纳出泥条同方向斜切、反方向向内斜切、反方向向外斜切的切法与三种不同的拼搭方法,体现了学生开拓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攻克了教学难点。
3.优化示范形式,促进理解运用
示范法常用于美术技能的指导,传统的泥塑教学中教师常用现场示范,因泥材与工具的使用有较多不可略去的细致化操作,使得教学冗长且低效。首先优化示范的方式,以微视频示范代替现场示范。微视频能截取技能重难点,配合文字说明,省时直观,也可依据不同学生的学情进行二次調整,给予学生更多理解与探索的空间。其次结合问题情景创设,在示范视频观看前,开门见山提出问题,学生进行思考和预设,再通过示范视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前置、示范后出的示范模式,能提高技能指导效率,也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搭建平台,促进理解运用。
如“泥面具”一课学习彩泥叠加、压印的方法制作和装饰面具时,设置了两次问题前置、示范后出的学习活动。第一次在教师微视频示范彩泥叠加制作面具的方法与步骤前,先复习泥工基本技法,并请同学们根据之前的学习经验预设眼睛的制作方法。第二次在播放实物压印加强面具层次感的示范视频前,先通过压印前后两张图片的比较,发现压印位置,感受面具凹凸的层次美感,再请学生通过压痕猜一猜压印工具,最后观看示范揭晓答案。通过问题前置,激发学生技能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接着通过示范启发思路,方法引导,使学生间的作品有多样性的呈现,也促进学生将已有学习经验与新授内容之间建立关联,学会理解与运用。
任何学科育人价值的落实对学生能力与品质的积极影响,都不是通过一节课就能即时显现的,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泥塑课堂中育人价值的实践,要依托我们一线教师从观念上关注和重视学科育人价值,同时要多思考,勤实践,不断摸索和探究新的方法和策略,这样泥塑教学终能达成育人的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