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视角下数据史料运用分析

2022-03-03 09:20于少华李诗海
课程教学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史料中学历史

文∣于少华 李诗海

虽然用数字或者数量的方式记载历史古已有之,但作为一门社会性质的学科,数据对于历史研究所起到的作用明显不强。进入近代社会以来,随着历史哲学的诞生(1725年维科发表《新科学》),历史学开始了科学化的努力,而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如果一门学科不能找到一种“牛顿定律”式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规律,那么它就不可能跻身于科学之列。而想要寻求“牛顿定律”式的规律,则免不了对数据以及数据分析方法的运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众多的历史学者投入历史学科学化的研究中,再加上近代计算机的广泛运用、数据统计方法的不断更新,催生了计量史学的方兴未艾。如果以1958年康拉德和迈耶发表的《南北战争前南部奴隶制经济学》一文为标志,用“计量”或者“数据”来研究历史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西方经历了从“计量史学”到“数字历史”再到大数据背景下的“新历史学”的思维转变,研究成果如汗牛充栋,“数据”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得到了极大彰显。但中国史学界对于“数据”所带来的史学研究的转变显得有些“迟钝”,直到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趁着“大数据”掀起的这股“春风”,才开始发展得欣欣向荣,用“数据”来说明历史的方法在史学研究领域和中学历史教学领域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运用。

一、中学历史教学领域数据史料运用概况

中学历史教学领域运用数据去研究教学和试题的做法由来已久,但只是个别的案例呈现。在计量史学的不断发展以及大数据的引领下,更多的数据资源被挖掘出来,由此引发了在中学历史教学领域的“数据热”,用数据去证实历史内容的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人运用。

中学历史教学领域对于数据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教学实践、教学反思、试题研究三个方面。在教学实践方面,比如,《运用数据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以探讨宗教改革带来的影响为例》等文章,在课堂中使用数据形式的史料,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认识逻辑,进而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而《“雷达图”在中学历史课堂中的运用探讨——以〈英国工业革命〉复习课的一个环节为例》则主要讨论了“雷达图”这一独特的数据呈现形式,认为每一种数据呈现形式都有其优缺点,但不同的数据呈现形式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提升具有不同的效果,教师在运用时要注重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理解能力;《数据的表与里,教育的旧与新——〈新式教育的发端〉教学设计》则指出数据史料和计量史学能从统计意义上进行严谨、逻辑的推论,走出过于定性、停留在史料整理和描述性层面的状况,让历史研究更加开阔;《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数据史料呈现策略例谈》探讨了数据史料的文字式、图表式、图像式三种主要的呈现方式,说明不同的呈现方式所呈现的侧重点不同,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教师应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最优的呈现方式,可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数据史料的呈现方式将朝着直观化(直观形象地呈现数据)、关联化(能挖掘并突出呈现数据之间的关联)、艺术化(通过可视化工具让学生直观生动地学习知识)的方向发展。

在数据史料的教学反思方面,《中学历史课堂“数据”运用的再反思》探讨了在数据史料运用时应注意数据的适度性、选择性、完整性和层次性,数据的枯燥性与文字的丰满性,以及数据的直接性与历史的复杂性等问题,着重介绍了在数据史料的视角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数据史料的深度挖掘》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数据史料深度挖掘的三种途径:一是以唯物史观的方法为指导,完整解读数据史料,二是通过对数据史料进行区分、搜集、辨析、判断、提取等,去伪存真,解疑释惑,三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究数据史料背后的历史逻辑,认识其意义及价值;《以数据为证要注意三个误区》提出历史教师在运用数据史料时存在将数量等同于质量、将相关性等同于因果性、用小样本数据解读大范围现象特征三个误区,强调在给学生分析数据史料时要避免这些误区,培养学生形成收集证据、验证规律的能力。

几乎在每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数据类型的题目,大部分是以表格、柱状图、折线图的形式出现,所以中学历史教师在数据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方面也做了诸多研究。

通过梳理可以发现,对于中学历史教学领域而言,正是由于计量史学在国内的不断深入发展,使得更多的数据资料被挖掘出来,中学历史教师可以更多地运用这些数据资料进行课堂教学以及试题命制。随着运用数据进行研究对中学历史教学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学历史教师不管是在教学上还是题目研究方面都应该主动接受并运用数据史料。

二、显性数据史料与隐性数据史料

在统计学中,数据的来源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通过直接的调查获得的原始数据,一般称之为第一手或直接的统计数据;二是别人调查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和汇总后公布的数据,通常称之为第二手或间接的统计数据。[1]数据史料虽是数据的一种,但历史是过去的事,我们不可能通过直接的调查获得数据。在文献史料中明确记载的数字信息,被称为显性数据。与显性数据相对应的是隐性数据,“这些数据并未用具体的数字记载出来,而是隐藏在某些记述的背后,需要我们通过某些技术手段把它们发掘出来”[2]。

在历史文献中,显性数据的记载一般比较少,如中国古代史的数据集中在正史的“地理志”“食货志”中,其他则散见于个人传记以及官方或私人文书中。史学家梁方仲根据文献资料编著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是这方面的重要成果。在古代文献中,显性数据不仅少,而且领域也不平衡,多是人口、土地、赋税、物价等方面,其他领域记录则较少。此种现象是由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的。历史学的基本职能可以分成两大块,一块是记录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并寻求历史的真实;另一块是对历史现象进行价值评判。显然,记录和定性的研究以及描述性的说明曾是它的主要手段。对数量的忽视是有其历史根源的。[3]古代显性数据除了数量少、领域不平衡之外,还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受限于技术以及当时国家的重视程度,很多数据往往不精确。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这些数据都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状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为进一步的研究和教学打下了重要基础。

与显性数据不同,隐性数据并非直接表现为数值,而是隐藏在文献史料背后。今天中外的历史文献资料中,描述性的记录占了绝大多数。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大量的隐性数据被挖掘出来,如研究某一时期的社会思潮,可统计这一时期主流报纸、期刊文章的关键字词。除文献资料背后的隐性数据外,考古资料以及文物资料也隐含着丰富的数据,最典型的就是统计遗址或遗迹的地理分布,从而得出文化的发展状况。如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普遍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中游地区,然后传播到各地。随着一系列文化遗址的挖掘,统计其地域分布,可知我国文明起源的特征是“满天星斗,八方雄起”。隐性数据是从文献中挖掘出来的,所得出的数据是间接的,但是挖掘什么数据、怎么挖掘数据却是一个巧活。以孝文帝改革为例,在他“汉化”改革的诸多措施中,有促进胡汉通婚一项,在学习这一知识时,许多教师会引用这则文字史料:

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下诏为六弟聘室,前者所纳,可为妾媵,咸阳王禧可聘故颍川太守陇西李辅女;河南王干可聘故中散大夫代郡穆明乐女…… 北海王详可聘吏部郎中郑懿女。[4]

这段史料的大意是孝文帝很重视汉族的名门望族,因此他纳最有名望的汉族女子为妃。与此同时,他还为自己的弟弟安排了汉族的妻子,之前所娶纳降为妾。这的确能说明孝文帝为促进胡汉通婚以身作则。在中国古代常常出现“上行下效”,更有甚者造成“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极端后果,但也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敷衍状况,而“人亡政息”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更是屡见不鲜。在本节课中,不仅要学习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而且要学习改革的后果,即“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上述措施的实施效果究竟如何,文字材料却没有太多体现,使用下列数据就可以比较有效地说明这一措施的影响。

教师可通过该图引导学生思考:“何种形式的通婚最多,何种形式通婚最少,反映了当时婚姻的什么特点?”通过回答这三个简单问题,学生可以了解孝文帝改革对婚姻风气的影响,推断出胡汉通婚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一教学案例很直观地反映了数据史料全面、客观地反映历史现象和趋势的优势,这是文献、实物、图像史料所无法比拟的。此外,该案例通过挖掘并呈现隐性数据把历史现象的“抽象”化为“形象”,“无形”化为“有形”,将抽象的历史问题可视化。由于隐性数据是从其他史料中挖掘而来,其所关注的角度不同,再加上研究的思路和发掘手段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在理论上隐性数据是无限量的,对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来说大有可为。

注:该图依据施光明《北朝民族通婚研究》(发表于《民族研究》1993年第4期)一文制作。

三、数据史料的培养素养价值

中学历史教学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既是对传统史学定性分析方法的有益补充,也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帮助他们建立起历史结论推导过程中理解能力的认知架构。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无非是将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后所剩下来的东西。遗忘掉的东西就是所学的具体知识和内容,而剩下来的就是所谓的能力品格(素养)。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能够留下来的就是“核心素养”。学生能够留下来的越多,经过积累、沉淀、消化、升华等一系列过程,核心素养就会表现得越来越鲜明。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历史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知识,而是通过方法的学习形成这门学科应该达成的核心素养。所以,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创造条件,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每个历史教师应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5],教师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历史问题,是现实教学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虽然数据本是精确的表达,但很多数据史料是难以得出准确数字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据的来源,对于学生理解历史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历史意识。通过把数据整合成柱状图、折线图、饼状图以及其他形式的表格,或者是做成动态的数字展示,充分利用图表特有的优势,不仅可以让学生发现历史现象,总结历史现象背后的规律,更好地看清未来的态势,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数据,使历史叙述进一步精确化和科学化,从而对重大问题作出自己的判断。此外,还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的兴趣。通过运用可信的数据史料来说明历史上所发生的事情,特别是挖掘数据史料背后的历史信息以及数据史料形成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厘清其蕴含的历史逻辑,充分发挥数据史料的历史价值与教学价值。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史料的表层信息,探讨其背后的历史现象,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形成多角度理解历史事件的态度,塑造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的意识,使学生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能够站在时代发展的视角去理解历史;用数据来展示历史进程,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去解释历史事件为什么会发生,从而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如果能成功地在一节课中体现出数据史料在核心素养上的价值,那么就会启发学生逐步形成历史学习中的证据意识、逻辑意识和兼容意识等,提升历史思维品质,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

如今的历史课堂非常重视史料教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发生用个案代替整体,往往一条史料得出一个结论,造成以偏概全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将历史过于简单化,而且容易造成学生形成“见风就是雨”的历史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数据史料之所以受到重视并被推广应用,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历史学科发展的内在需要。相对于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数据史料具有其独特的优势。第一,数据史料具有精确性和客观性,虽然它的精确性是相对而言的,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分析数据的来源。第二,数据史料具有全面性的特点,更能反映历史时期某一领域的整体状况。第三,通过隐性的数据史料,可将含糊不清的、抽象的历史事物具体化,更加直观地说明问题。第四,随着研究领域的扩展和人类挖掘数据的技术手段的提高,数据史料的数量会无限增加,为我们提供更多素材。将数据史料引入研究和教学中,意味着历史研究和教学在方法上从叙述走向分析。通过运用数据史料,我们对历史的认识会更加科学化,也更加能够去接近史实,这也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的应有之义。

猜你喜欢
史料中学历史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在多解中学创新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