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楠
(郑州市城市道路绿化管理处,河南 郑州 450000)
农业观光园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而产生的一种观赏类园林形式,其将农业、旅游业、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赋予农业旅游、观赏等新的特性。目前,我国多个地区积极开展农业观光园的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国内农业观光园数量已经达到2 643个,带来的经济收益高达124.62亿元,对推动市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资源短缺、耕地面积减小等问题日益突出[2]。这促使人们不断探讨和思考目前的现实状况,同时越来越重视农业环境、绿色农村发展等相关问题。农业观光园作为联系城市、农业和自然环境的纽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发展前景广阔。
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式,农业观光在国内起步较晚,相关的实践经验还不够丰富,尤其是对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至今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规划方案。由于园林艺术原理对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有深远影响和指导作用,因此笔者针对园林艺术原理在农业观光园规划中的应用展开研究。
景观设计是农业观光园规划中的重要内容,而自然景观又是农业观光旅游的第一环境。因此,自然景观设计在农业观光园整体规划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此研究根据园林艺术理论中的步移景异原理对农业观光园中的自然景观展开设计。
步移景异是指随着游览者所在位置的变化,其观看到的景物也发生相应改变,主要通过巧妙的布局体现出景观的多样化,使游览者能够观赏到丰富的景观[3]。笔者基于步移景异原理,提出在设计自然景观时吸纳虚实、疏密、渗透等手法,巧妙运用高低错落、夹景、漏景、障景等技巧,使自然景观设计达到“以有限为园,以无穷为意境”的状态。笔者具体从农田(视觉)景观、声音景观、嗅觉景观3个方面提出设计思路,以农田景观设计为主,辅以声音、气味的加持,以期为观赏者提供强烈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冲击。
1.1.1 农田(视觉)景观设计。设计人员要根据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借助稀疏物遮挡、错落布局、抑制视线、引导空间等技巧展开具体设计。就我国南北方的地理分布而言,北方地区最突出的自然地貌为平原,这种平整的地形可以形成“平面型”的景观,如东北地区平整、开放的稻田;而南方地区则以丘陵和山地最为突出,这种多层次的空间变化可以形成“立体型”的景观,如云南省的梯田。设计人员可根据当地特有的自然条件,打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农田风景。农田景观往往呈现出明显的季节特征,如春季赏麦田景观、夏季赏油菜花田景观、秋季赏稻田景观。
由于农作物自身特性,农田景观具有不稳定性。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农田景观时要按照农作物生长规律,合理安排作物种类,并结合轮作、间作等多种耕作方式,在保证作物收成的同时,确保四季的景观效果;要体现农业景观的艺术价值,采用边缘绿化等方式对田缘线、田冠线等农田边缘实施艺术化处理,以营造自然、优美的姿态。在设计农田景观时,设计人员可采用“起、开、闭”的原则设计景观空间。该原则强调了景观顺序的逻辑性,通过营造空间上的大小、远近、宽窄等差异感,使游览者在观光时的立足点和视角不断变换,所观赏到的景物也产生结构、形态上的变化,让游览者体会到空间变化,从而更直观地感受到农田景观的空间美与韵律美。此外,应用步移景异原理设计农田自然景观时,可运用封闭、半封闭及常开3种围合形式,增强景观的层次感和动态性,带给游览者丰富的视觉刺激。
1.1.2 声音景观设计和嗅觉景观设计。设计人员除了利用水声(流水声、瀑布声、喷灌声等)、风声、雨声、动物声(鸟、鸡等动物的叫声等)等天然的声音外,还可以加入人工的声音,如风铃声、琴声、钟声等,提高游客对农田景观的体验感。在观光园中融入多种声音打造声音景观,打破了常规自然景观的单调性,使游览者不仅能够欣赏到美丽的自然景观,还能聆听到多种多样的自然声音,展现农业观光园空间的穿插性与多样性。将嗅觉景观与农田(视觉)景观、声音景观相结合,可进一步提高农业观光园自然景观的层次感。农业园区内植物资源特有的香气为设计嗅觉景观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设计人员可利用水稻、麦苗、果树、蔬菜等散发出的天然味道,营造出一种别样的田园气息。嗅觉景观的设计丰富了农业观光园景观的维度。将声音景观、自然景观、嗅觉景观融为一体,有效提升了观光园景观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也是对自然景观的一种优化。自然景观设计中,具体声音景观和嗅觉景观类型如表1所示。
表1 农业观光园自然景观中的声音、嗅觉景观类型
基于文景相依的文化景观设计是应用园林艺术理论中的文景相依原理,打造农业观光园文化景观。该原理是指将自然与文化要素相结合,丰富农业观光园的景观内涵。文化要素较为抽象,但其可以表现在具象的事物上,如宗教习俗、精神崇拜、地域特色文化等。农业观光园的文化要素是其独有的农业文化与地域文化。
实现农业观光园区文景相依,设计人员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充实农业观光园的文化内涵:一是深入挖掘园区的地域民俗文化,使其具有浓厚文化内涵、与人文共鸣的主题;二是在农业观光园环境设计、园区硬件等方面加入文化因素,塑造园区的整体形象,并将文化符号融入具体细节[4]。设计人员通过运用文化要素对园区进行特色景观的塑造,使之更具地方象征性,成为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标志性园区,更能吸引旅游者。此外,设计人员还应充分考虑当地民俗文化、乡土文化、农耕文化等传统文化,通过保留、改造、新建等方式,塑造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风景。①保留:对能反映地方文化内涵的景观要素,应更全面地保存,如农业生产用具及有特色的建筑、民居、村庄等。②改造: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地改变原有的景观,去掉某些对观赏性有一定影响的因素,利用相关技术对原有的文化景观进行修复,使其更能突出所表达的主题。③新建: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景观,使游客有更好的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新的景观重现当地的文化,既能加深游客的印象,又能更好地展现当地文化。
设计人员可应用园林艺术中的师法自然原理,对农业观光园植物进行配植和规划。遵循师法自然的美学原则,在合理利用农林景观资源的前提下,合理设计植物的艺术布局,可以在园区营造出一种自然、生动的动态景观序列[5]。设计人员在种植布局上应大量采用生产性植物,从而形成具有生产性的景观。在农业观光园的颜色设计中,设计人员也要遵循自然规律,以农业景观的天然色调为主色调进行观光园景观设计,如春天的麦苗、夏日的荷花池、秋天的稻田、冬天的蜡梅[6]。为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设计人员在配植植物过程中,应遵循师法自然原理,尽量选择适应性强、抗逆性强、观赏价值高、易于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种类。在植物形态方面,设计人员可以打造结构复杂的植物群落,如利用高大的乔木做骨架,用花卉或者颜色丰富的植物进行装饰;注重乔、灌、草类植物的合理配植,根据树种形态的不同营造出四季分明的林冠线与林缘线。纵向上,多层复合植物群落具有丰富的树冠层、下木层、灌木层、地被层;横向上,多树种混交,水体中还种植有莲藕、芡实等水生植物,不仅确保农业观光园生态系统稳定,还有利于农业观光园的可持续发展。
即应用园林艺术中的因地制宜原理,对农业观光园的地形展开规划和设计。设计人员应根据因地制宜原理规划地形,保持农业观光园原有的地貌肌理,适当调整不合理之处,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节省建造费用[7]。
设计人员应在保留农业观光园原有地形地貌的前提下,适当调整园区地形,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与地形地貌相适宜的景观建筑,通过丰富的地形空间营造出别样的休闲环境。例如,在地势较低地区设置引导式景观,赋予游客神秘和私密的空间体验[8];在平坦的土地上注重建筑空间的延展,使游客能看见开阔的田野;在坡面地形区栽植果树、花卉,丰富垂直景观层次,营造立体的观赏视角;在地势较高的地方设置观景平台,供游客“登高远眺”,欣赏田园风光;在没有特殊地貌的情况下,设计人员可设计增加一些人工地貌,以增加景观的美感和空间的意境。
农业观光园内的道路布局要与自然地形相结合,利用地形变化、开合,丰富园区景观。在园区中,道路也起到了导向地面排水的作用。设计人员要从总体考虑,采用人工整理、自然协调的方法进行地形设计,以防止雨后园区出现大量积水,为游客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观景环境[9]。
基于上述设计原理及思路,以某地区农业观光园为案例,对其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展开具体设计与规划。该观光园地处河南省郑州市,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区域地表水质良好,并且空气质量较好,周围没有污染源,属于无污染农业观光园。此外,观光园所在区域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降雨丰富,温度、湿度适中,年平均气温为14.7 ℃,四季分明。
该观光园总体规划面积为5.62 km2,建设时间为2022年5月15日。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状况、自然地理特征、气候环境,郑州市有关部门将农业观光园选址定在该城市西南部。该地区地形、地貌丰富,周围有少部分丘陵和山地地貌。园区东部与高速公路相邻,南部与省道相接,东部与南部以平原为主,西部和北部为平均海拔为895.26 m的山地,交通条件、自然条件良好。按照特定的功能及景观需求,设计人员对场地进行垂直规划,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农业观光园规划示意图
从整体上看,整个园区以生态湖为中心线,设计人员沿湖设计稻田、麦田、果林、牧场等景观。由于该区域南部以平原为主,北部以山区和丘陵为主,设计人员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在生态河北部开设牧场、林场和适合起伏地形的游玩区域,其中西北部设置露天剧场和雕像区,在东北相对平缓区域开设露天牧场;由于园区南部与省道相接且为平原地形,因此在生态湖南部建立农庄与田地,用于游客居住使用。
在具体设计中,工作人员遵循文景相依原理,在观光园的西北部设计了露天剧场和雕像区。在重大节日期间,露天剧场内会开展风俗活动,表演当地特色戏剧,并且会定期举行农业庆典、主题音乐会、儿童音乐剧、农业嘉年华等;雕像区的雕像设计以区域文化为核心内涵,雕像类型包括石雕、浮雕、根雕等多种,雕像材料包括金属、玉石两种,利用文化元素塑造农业观光园的文化景观,丰富了观光园的文化色彩。
工作人员遵循步移景异和师法自然原理,对观光园的植物景观展开设计,在园区南部种植了适合平原地区生长的水稻和小麦,在北部种植了适合山区和丘陵地区生长的果树。园区植物景观颜色以绿色为主,并且沿着生态湖打造了一条植被带,植被带共有10余种植物,包括荷花、香蒲、芦竹、郁金香、兰花、杜鹃、菊花、百合、柳树及杨树等。根据该区域气候条件,工作人员在园区靠近河边区域种植了水生植物荷花、香蒲、芦竹。3种水生植物相间分布,高低有序,形成错落有致的水生植物带。在水生植物带相邻区域,由近到远依次种植了郁金香、兰花、杜鹃、菊花、百合。植被带以柳树、杨树为背景,岸边的垂柳和白杨映衬到河面上,打造出独特的植被景观。植被带中有开放的花卉园景,使景观层次更加丰富,从步移景异的角度丰富了游览者的感官体验。
为了有效利用自然资源,节省土方量,工作人员遵循因地制宜原理,对区域现状地形进行了改造,打造了生态湖景观,并对生态湖周边进行复合绿化,以增强土壤的保水性,防止其被雨水冲入湖泊。在生态湖北部,工作人员利用地势差进行生态治水,提高水体的含氧量,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和修复能力。此外,该区域南部以平原为主,北部以山区和丘陵为主。因此,设计人员在生态湖北部设置林场和适合地形起伏的游玩区域,在西北位置设置露天剧场和雕像区。工作人员以山坡为基点,经过一定程度调整,形成一座地势由低到高的自然露天剧院。露天剧场中心是一片精心修剪过的绿草地,四周栽种着高大树木,为观众带来绿荫。设计人员在园区东北部相对平缓的区域开设露天牧场,使游人感受“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乐趣。由于园区南部与省道相接且为平原地形,因此,设计人员在生态湖南部建立农庄与田地,用于游客居住和感受田园风光。工作人员通过对该农业观光园自然景观、文化景观的设计,对园区植物的合理配植,高质量完成了该农业观光园的规划。
笔者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及个人经验,将园林艺术原理应用于农业观光园规划,提出了具体的规划方案,为农业观光园规划布局设计提供了参考,以期促进农业观光园发展、丰富农业观光园规划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