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趣味甲骨文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基于幼儿文化自信培养的视角

2022-03-03 09:00岳素萍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甲骨文幼儿园传统

岳素萍

(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早期教育教研室,河南安阳 455000)

一、问题的提出

(一)文化自信的培养应从幼儿做起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充分自信和尊重,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大,才能形成不卑不亢的文化心理态度。文化自信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在尊重自我母文化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心态容纳和吸收现代文化与外来文化。

随着西方各种社会文化思潮的大量涌入,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以洋为美、以洋为尊,甚至贬低、漠视中华传统文化的现象。这种现象也正悄然蔓延在学前教育领域,影响着幼儿的精神领地。如在幼儿园的命名、建筑风格、教学方式中,频频出现各种崇外现象,有些学前教育机构追求的高品质就是洋化,宣传海报上更是充斥着各式外教头像、英文式宣传。

幼儿园课程资源西方化倾向明显,有研究者通过对五省市幼儿园教材文本故事材料的统计分析得出,幼儿园课程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薄弱,西方文化倾向比较明显[1]。现在流行于学前教育中的绘本,基本上都是国外的绘本,中华优秀故事却很少看到,不少家长也更愿意给孩子购买来自某些国家的少儿读物和卡通音像产品;看动画片也是美国迪士尼或者日本卡通,孩子们头脑中的形象也大多是白雪公主、灰姑娘等,很少有幼儿园孩子能够说出几个中国的历史人物偶像来。一个孩子的心中如果没有几个本民族的英雄,是非常让人痛心和悲哀的事情,这意味着心中偶像血脉传承的消失。这些外来文化正在慢慢渗透影响着我国的未成年人。

人生启蒙教育,就如同照进心灵的第一束阳光。在现今全球多元文化碰撞的背景下,如何在学前教育领域推动传统文化的渗透,培养幼儿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开放的心态接纳其他民族的文化,从而形成幼儿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尊尤为重要。用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成长中的儿童,输入主流母文化,热爱母文化,才是培养公民文化自信的根源,才能进一步增强未成年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才能培养孩子的文化自尊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以幼儿园、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

(二)已有研究文献综述

雪门曾批判当时的学前教育效法模仿西洋幼稚教育之流弊;陶行知曾批评“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等三大弊病;陈鹤琴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提出了建设中国化的幼儿教育。

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此后,有学者和教育者对“文化自信”进行了相关研究[2-6]。在学前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中,曾经提到培养“幼儿文化自尊”的是华东师大的周念丽教授,她选取了云南墨江、内蒙通辽、贵州铜仁以及云南昆明四地的哈尼族蒙古族、侗族和汉族3-6岁幼儿共190名,从服饰的喜爱上进行了“文化自尊”的研究[7]。关于幼儿文化自信、幼儿文化自尊的研究,还没有更多的研究文献资料。在现今全球多元文化碰撞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幼儿具有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开放的心态接纳其他民族的文化,从而形成幼儿的文化自信,从形式经有一些研究,主要探讨了教学内容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内容方面,幼儿园教育主要集中在社会领域,尚缺乏一个系统的整合和覆盖,没有上升到对幼儿文化自信的培养高度。弘扬传统文化本是好事,但是否遵循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幼儿认知的规律,是否对传统经典进行了选择和甄别,深入研究的文献并不多。学前教育有它特殊的教育规律和特色,《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遵循学生认知

秉承传统文化,确立文化自尊,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信,先哲已有很多思考。民国时期,张

、的自信到内涵的自信,相关研究还很缺乏。

在学前教育领域,关于传统文化的渗透,已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幼儿园的教育对象是3-6岁的幼儿,游戏应是其主要活动。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幼儿园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内容、形式、过程等方面应具有一定自己的特色,应该有适合幼儿的特殊方法。如何建立在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的基础上,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科学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培养幼儿的文化自信,是幼儿园传统文化课程建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选取中华文化的源头甲骨文作为促进幼儿文化自信的载体,在这方面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于甲骨文本身的研究,属于本课程基础资源;另一方面是关于甲骨文与儿童教育的联系研究,主要涉及甲骨文应用于小学汉字识字教学的可行性与局限性[8],以及甲骨文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应用问题[9]。本研究中对幼儿趣味甲骨文课程的构建,不仅仅着眼于甲骨文与学前教育的结合,也不仅是为认字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幼儿接触甲骨文,玩甲骨文,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民族文化自豪感,促进文化自信渗透。

(三)幼儿阶段文化自信教育的困境

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引下,有很多幼儿园和小学开始重视传统文化渗入儿童教育。但是在当前的学前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困境制约着儿童文化自信教育的有效开展。

1.幼儿文化自信教育意义认识不足

虽然在国家的文件中吹响了传统文化复兴的号角,但是在幼儿园实施中还很少有人提出幼儿文化自信教育问题,在行动上还缺乏对幼儿文化自信的深入推进。

2.幼儿文化自信教育内容泛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丰富,内容繁杂,并非都适合于儿童。应从中甄选出适合启蒙教育阶段融入和渗透的优秀传统部分,既要考虑文化本身的意义和内涵,还要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其可接受性。当前在儿童文化启蒙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诸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宽泛意义上的读经活动,二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本土文化资源。有的教育项目表现为只要是和传统有点联系的,都被摆设在幼儿园,其真正的教育意义并没有人去深入探究。比如原来的石磨、石碾、织布机等被放到幼儿园,放到这里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让其与儿童互动,想让儿童从其中获得什么有意义?这些问题尚未被深入思考。

3.儿童文化启蒙路径偏差

当前幼儿园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方面,由于缺乏专家指导和把关,尚存在一定的方法和路径的偏差。比如,某些幼儿园让幼儿背诵经典,却又不解释,导致幼儿并不知道自己背诵的是什么,只是按照谐音死记硬背。还有些急于追求短期的表面效应,存在表面化和形式化的现象。比如,穿汉服、营造古代私塾学堂的教室、见面行鞠躬礼等现象比较常见,但是真正的文化思想内涵涉及得很少。还有教育机构过度追求展示,侵占了幼儿的正常学习内容和时间,传统文化与幼儿的课程尚未有效融合。

4.追求短期效应违背教育初心

目前学前教育实践中尚缺乏系统化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大多数幼儿园以短期教育为主,缺乏持续性。家长教育意识不够,片面追求短期成效。

纵观全国多所幼儿园的幼儿传统文化课程,虽然也有做得好的幼儿园,但是却存在着以上多种常见的问题和困境,阻碍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有效渗透,造成了目标与实际操作远离学前教育阶段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影响了对幼儿文化自信培养的效果。

(四)甲骨文课程对幼儿文化自信教育具有独特的魅力

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的文化产物,距今有约3600 多年的历史,2017年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是中国精神之缘起、中国古代信仰之源头。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上的区别,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甲骨文与学前教育相融合,可以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三千年前中国古人的智慧和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产生民族文化自豪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应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甲骨文属于象形文字,素有一个字一幅画的美称。如“日”就是一个圆圆的太阳“”,“月”就是天生半轮“”,“”等,象形直观,生动有趣,非常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可以让幼儿在拼拼摆摆、写写画画、捏捏玩玩中轻松了解汉字的起源,对中华汉字产生极大兴趣。

每一个甲骨文字都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渗透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朴素的文化思想和传统美德。如“人()”字就是一个躬身行礼的人,说明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礼仪之邦,做人要谦虚,要懂礼貌;“从()”就是两个人一起同向而行;而父亲的“父()”,代表着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柄石斧,是力量与勇敢的象征,引申为手拿权杖值得敬重的人;“老”就是人佝偻了脊背,腿脚不方便,头发花白,用上了拐杖;“孝”字字形从老,即“耂”,表示长者老人,“子”在老之下,表示顺从侍奉老者当为孝的本义,等。每一个甲骨文字的背后,都包含着中华文化的美好意蕴。从甲骨文入手,培养幼儿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优秀传统美德的尊重,了解中华文明,具有独特的魅力。将甲骨文融入学前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文化自信和对母文化的自豪感。

甲骨文象形意会的特点与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相吻合。有人认为,远古时代的人类,如同人类的“婴儿期”,其所思所想与婴幼儿有相通之处,幼儿和古人之间通过甲骨文可以有更好的沟通和理解。

二、幼儿甲骨文文化教育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整个课程的方向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预期结果,决定着课程的体系设计和内容选择,也是课程评价的主要依据。在学前教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形成中华民族独特的家国情怀,为将来进一步形成文化认同奠定情感和认知基础,以文化认同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本课程最主要的目标。

(一)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

一是课程建构初心。本课程旨在培养幼儿的文化自信,知道三千年前的甲骨文字起源于中国,建立文化自豪感。

二是国家对学前教育目标的政策指导。国家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3-6岁的幼儿发展总目标和各领域、各年龄段的发展目标有具体指导,是本课程制定目标时的重要依据。

三是幼儿本身的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幼儿理解能力弱,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以感知觉、游戏、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幼儿阶段的甲骨文课程目标不在于去引导幼儿认多少字,更不在于去研究深奥偏僻的甲骨文字,而是定位为对甲骨文字感兴趣,感觉有意思、好玩,知道甲骨文是有丰富的含义,愿意学习相关内容,愿意讲甲骨文、玩甲骨文等情感性目标。

四是教育内容特点。甲骨文本身有其特殊的内容,从形式到内涵都有其特殊性,因此,课程目标的制定一定要紧密结合教育内容本身,如对汉字的热爱、对甲骨文化的兴趣、对字形字义本身的认识等,重在挖掘甲骨文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二)幼儿趣味甲骨文课程的目标分解(见表1)

表1 幼儿趣味甲骨文课程目标分解表

续表1

三、甲骨文文化教育课程内容设计

(一)甲骨文课程内容选取原则

1.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

应取材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的简单易懂的甲骨文字,如自己的身体“口”“目”“耳”“手”和自然生活环境“日”“月”“山”“水”等。因为只有幼儿接触甲骨文,一切应从其生活开始,不能为学习而学习,不以量不以难度不以水平高低为评价标准。

2.能够体现积极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选取的内容应吻合现代精神文明,与现代文明价值观相悖的甲骨文字则不予选取。确保启蒙之初就给予幼儿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3.直观形象,富有童趣

直观形象的内容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能为幼儿喜爱和理解接受。

4.含义解释确切,无疑义、无争议

语言的工具性和通用性,决定了大家的理解应该是一致的。幼儿第一次接受的语言认知必须保证是准确无误,为此,应选择专家有定论的甲骨文字,教师的讲解也要准确、忠于原意。

5.相互联系

选取的甲骨文字要有相互联系,尽可能把同类的相关字放在一起,组成一个主题,如“耳目口鼻”等字组在一起,成为“我的五官”主题单元。通过一组相关的甲骨文字,组成一个主题单元,以此为核心延伸覆盖到五大领域,初步形成系统内容。

(二)甲骨文课程体系设计

通过学前教育专家与甲骨文研究专家合作研讨,结合幼儿生活,选取组合了六个单元内容,包含“遇见甲骨文的殷墟、文字博物馆参访活动”“甲骨文中的我自己”“甲骨文中的大社会”“甲骨文中的好味道”“甲骨文中的动植物”“自然物语”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又分解成2-3个主题,覆盖了社会、家庭、饮食、动物、植物、身体、自然现象、交通、方位等多个方面,整合了社会、健康、语言、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全面发展的目标,基本构建了一个丰富的课程体系(见图1)。其中,理论篇是树根,保证其原则和方向,为整个课程提供滋养。六大章节内容是树的枝条,延伸到具体的课程领域,覆盖“遇见甲骨文”的博物馆教育,“甲骨文中的我自己”的自我认知教育,“甲骨文中的大社会”的社会教育,“甲骨文中的好味道”与“吃”有关的生活教育,“甲骨文中的动植物”与植物生物有关的生命教育,“自然物语”中的日月星辰、水陆山川、交通工具、空间方位等科学教育。每一个活动又延伸到教学、区角、运动、生活、游戏、家庭等小活动,形成了一个枝叶繁茂的课程树。

四、甲骨文文化教育课程实施

本课程的具体实施途径主要有: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游戏活动、一日生活、家庭亲子互动、户外运动、环境创设、博物馆参访活动、社会活动、特殊活动等(见图2)。多维度活动作为课程实施的支柱,通过这些丰富的途径将课程落到实处,扎根入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

图2 幼儿趣味甲骨文课程实施途径

幼儿学习方式主要通过操作互动、感知体验、渗透融合等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方式。

(一)精心设计集体教学活动

通过教师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与幼儿互动,通过形象的动画视频、有趣的故事、高结构的教育环节,旨在促进幼儿了解甲骨文字的生动形象和内在含义,通过用自己的身体或者器具(如小棍)拼一拼、摆一摆感受甲骨文字的结构和乐趣。如讲好生命的故事,在幼儿已有对甲骨文(子)(人)的经验基础上,出示妈妈怀孕的图片和甲骨文(孕)字,观察字形,对比图片,观察怀孕时妈妈的样子(肚子鼓鼓的,里面有个小宝宝)。甲骨文(孕)字就是一个“”字肚子里有了一个孩子,很直观形象。然后让幼儿肚子上挺着书包或者小被子,一整天时刻带着,感受妈妈怀孕的辛苦。

(二)潜移默化环境渗透

根据渗透性教育原则,充分利用幼儿以无意学习为主的特点,通过大环境(幼儿园整体)、中环境(教室内部)、小环境(区角创设)全方位立体的环境创设,对幼儿进行熏陶和感染。

大环境指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创设,如幼儿园整体设计风格、大厅、墙壁、走廊十二生肖长廊、楼梯甲骨故事、天花板垂掉的甲骨拓片等,从大处营造一个充满中国传统风格的甲骨文氛围,用甲骨文背景装点美化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在幼儿目光、小手可触及处,用凸起或凹下的甲骨文字体,把幼儿们喜闻乐见容易辨识的有趣的甲骨文字,以不同形式不同风格呈现。幼儿们不但每日可见耳濡目染,而且可以随时伸出小手去触摸、去描画这些字画相通的符号,在其内心犹如在通过一幅幅玄妙的神奇的画,与古人进行心灵的沟通,而且还会随时随地向成人(家长或他人)介绍自己知道的甲骨文字,增加文化自信感。

中环境的教室内部环境布置相应的甲骨文课程内容,更多的与班级情况特点以及正在进行的课程内容相适应,其主题内容与设计应该与相应的主题吻合。如学习“气象万千”的内容,就应该是“风雨雷电、云雾冰雪”等甲骨文字以及相应的自然现象、天气特点,甚至可以延伸到让小朋友观察天气,并用相应的甲骨文字或者现代字或者图标来标注。

小环境指的是区域环境的创设。幼儿的活动强调除了集体活动之外,应根据幼儿的发展领域,创设相应的区域,通过投放适宜的材料让幼儿自由探索和操作。在甲骨文课程中,强调区域环境的创设,如操作区、表演区、活动区、科学区、美工区等。结合幼儿当前的学习内容,以及其年龄特点,投放适宜的材料,供幼儿个性操作和自由组合。

(三)创意盎然的区域活动

伴随着主题教育活动,为幼儿创设了相应区域,进一步延伸对甲骨文字以及文字的再认识和学习乐趣。

例如,在工区,幼儿们可以描画、拓印、喷绘、制作、镂空、缠绕各种有趣的甲骨文字。教师特制仿真甲骨片,幼儿们可以在上面用刀具刻画自己学过的甲骨文字,也可以在石头上、树叶上、纸上、布艺上喷绘,还可以用甲骨文字装饰各种生活中的用品等。在语言区,幼儿们用学过的甲骨文字讲故事,如“守株待兔”“狐假虎威”“后羿射日”等,还可以用“皮影戏”的形式表演出来。皮影戏做舞台,甲骨文字做主角,幼儿做导演和配音,表演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在益智区,通过各种棋类,如方位棋、走兽棋、气象棋等,玩法和规则可以开始由老师制定和引导,然后可以逐渐由幼儿自己商定玩法和规则,而且多个游戏都具有迁移性,如上述游戏也可以改成天气预报的气象类甲骨文字,也可以变幻多种玩法。还有表演区、签到区、感统区、科学区等,在每个班设置都不一样,但是都有甲骨文渗透的体现。

(四)户外运动动感体验甲骨文

在户外运动中重视渗透了甲骨文化元素。例如对于“翻翻乐”,在正方体箱子的对应面分别写上相应的甲骨文字和现代汉字,幼儿们在规定时间内,比赛哪一组翻出来的字多,多者获胜。幼儿们在紧张激烈的运动中感受文字带来的快乐。关于“影子墙”,可以用幼儿们的身体影子塑造出相应的甲骨文字,如弯腰行礼的“(人)”“(大)”等。幼儿们户外活动时,总喜欢去对着比划一下,观看自己的影子与墙上的影子像不像,在感知甲骨文的同时,渗透了关于“影子”的科学知识。还有“墙来了”“版筑区”等,丰富的户外活动融力量、敏捷、趣味、文化于一体,真正把甲骨文课程体起来、活起来。

(五)一日生活融汇甲骨文

甲骨文课程紧密结合了幼儿的一日生活,在签到区设置用甲骨文字表现的“(云)(雨)、(雪)、(日)”等图标来表示今天的天气情况;在面点区,可以让幼儿在饼干上用各种果酱挤上自己喜欢的甲骨文字,厨师也会蒸出各种甲骨文字的面点,所以孩子们会以“我今天吃了一匹马”“我今天吃了一头猪”“我今天吃了一个太阳”等,乐在其中。

(六)家庭亲子活动玩转甲骨文

家庭亲子活动是学前教育的最好延伸。可以通过家庭亲子活动,给家长讲一讲,与家长玩一玩、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进一步加强幼儿对甲骨文课程的感受和理解,而且家长也会在此活动中收获很多关于甲骨文的相关内容,实现了幼儿园在传统文化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通过高质量的亲子互动时间,也可以密切亲子关系。

(七)博物馆参访活动实地体验甲骨文化

组织幼儿到“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博物苑”实地参访,通过看一看眼前的实景展示,摸一摸每一块矗立的甲骨文雕刻,听一听甲骨文讲师的讲解,给幼儿直观感受和心灵触动。

(八)走向社会推广普及传统文化

幼儿园组织幼儿走入博物馆,体验“我来当小导游”“博物馆小小宣讲员”等活动。通过“给客人讲一讲”“甲骨文化宣传员”等,让幼儿向社会普通民众推广宣传甲骨文化,增强幼儿自信心和民族文化自豪感。

(九)特殊活动点缀甲骨文化

通过节日活动、升旗活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特殊的活动,渗透甲骨文化和殷商文明。如毕业典礼上的“甲骨舞蹈”、升旗仪式上的“大王占卜”等活动。

五、甲骨文文化教育课程评价

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10-11]。通过课程评价,获取反馈信息,为科学地组织和实施、改进课程提供依据。在课程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应兼顾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关注幼儿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和多方面的发展,关注教师在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反馈和专业成长,关注多元主体参与评价。在幼儿甲骨文课程的建构和实施过程中,从多个角度收集课程评价的信息,包括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注重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如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专家评析、小组研讨等形式,综合采用了观察、谈话、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包括课程专家、课程实践教师、家长的反馈、幼儿的成长表现等;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改进功能,通过评价过程的反馈和调控,不断完善、提升课程质量。

(一)实践教师的评价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每周都会研讨座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让实践教师谈心得感受,对课程各方面进行评价。实践教师普遍认为,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实施过程有趣、好玩,能激发幼儿的很大兴趣,确实增强了幼儿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激发了幼儿对汉字的喜爱和学习的兴趣,拓展了幼儿对殷商文化和我国其他传统文化的认知兴趣,也带动了幼儿在五大领域的全面发展。幼儿甲骨文课程的开展,不仅促进了幼儿的发展,也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幼儿甲骨文课程的开展,使幼儿园教师由衷地感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也增强了教师的文化自信。在课题组的带动下,也促进了教师研讨的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活动设计的能力、反思的能力、教科研的能力,有助于幼儿园教师的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幼儿的发展表现

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发展变化是课程效果的主要检验项目。通过观察、谈话、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儿童的相应发展进行评估。将近两年的课程实施发现,幼儿对甲骨文的兴趣越来越浓厚,特别喜欢和甲骨文有关的活动,他们把甲骨文当成一幅画、一个故事、一个游戏,自然而然陶醉其中,不知不觉喜欢上甲骨文,会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就随口侃上几句关于甲骨文的话题,讲解一两段关于甲骨文的内容。走进幼儿园,幼儿都会争先恐后指着环创中的某个符号给客人讲解一番。

在区角游戏、自由活动时间,幼儿们对甲骨文的涂、抹、画、捏更感兴趣,由此引申到对古代的编钟、埙等古乐器的兴趣,通过对商文化的兴趣延伸到了解版筑、妇好、武丁等多方面科技与人物主题探索欲望。

幼儿由甲骨文延伸到对中国汉字的兴趣,经常能指着一个字给你讲,这个字为什么是这样,有什么含义,尤其是为大班幼儿进入小学的汉字学习奠定了基础。幼儿还会利用周末假期到殷墟和中国文字博物馆当“小导游”“小宣讲员”,讲解他们的发现。幼儿还会用甲骨文加上自己的创意画来表达自己的故事和作品创作,比如用甲骨文加画的组合表现古诗“锄禾”“草”,寓言故事《守株待兔》《狐假虎威》,用皮影戏表演《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一位叫做美美的小女孩用甲骨文拓印的形式创作了连环画《美美的一家》。

(三)家长的反馈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每个主题每周都设计有家庭亲子活动,寓学习于游戏中,有幼儿园的示范玩法,有让家长和幼儿自由发挥的创意玩法,有时候需要家长与幼儿共同探索和研究,有时候需要家长参与一些活动,如博物馆的参访、幼儿园的节日活动等。课程组也会经常调研家长的感受和反馈,家长普遍认为,甲骨文课程在幼儿园的开展有趣、好玩,不知不觉学到了好多东西,密切了亲子关系,而且也让家长学到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发现我们国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引起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兴趣。

(四)专家的评价

课程组邀请了国内知名教授和甲骨文研究领域的专家,共同对课程的建构和实施进行指导和把控。专家们认为,幼儿趣味甲骨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牢牢把握住了学前教育的特点:趣味性、活动性、直观性、渗透性、全面性、系统性,符合学前教育的规律和方法,是科学适宜的,其结果是培养了幼儿的民族文化自信,促进了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渗透,传承了我国古代人民朴素的文化思想和传统美德。幼儿趣味甲骨文课程还多次在全国学前教育年会、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交流会上进行交流,得到了学前教育专家和同行的高度认可。随着甲骨文作为中国名片走向世界,实践园所的甲骨文课程还引起了加拿大、韩国等国家同行的兴趣。幼儿趣味甲骨文课程正在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悠久的文明故事。

猜你喜欢
甲骨文幼儿园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我爱幼儿园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欢乐的幼儿园
一百二十年来甲骨文材料的初步统计
老传统当传承
甲骨文“祸”字新证
爱“上”幼儿园
三千年甲骨文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