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产教融合陶瓷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2022-03-03 11:00
陶瓷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产教陶瓷

江 毅

(景德镇陶瓷学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景德镇, 333403)

2015年国家出台的“中国制造 2025”战略指明了未来十年中国将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发展的方向,人才是实现制造强国这一重大战略目标的根本,高等院校尤其行业类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应培养出一大批行业急需的同时具备技术理论知识和较高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担负起全面推进“中国制造 2025”战略的社会责任。

当前高等教育当务之急就是建构校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产教融合工作,十九大、二十大报告中均强调了深化产教融合重大改革的任务。2019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六部委部门印发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强调要深化产教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创新链与教育、人才链的有机结合,全面推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可持续性发展。景德镇陶瓷大学作为国内唯一一所陶瓷行业高校,培养的数万名学生根植于陶瓷行业,经过与陶企数十年的合作,早已建立起一条产教融合的陶瓷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 我国地方工科院校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的机械制造业正朝着“智能智造”方向转型,催生了制造业对适应岗位要求的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地方工科院校正积极探索并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利用、共享自身的人才、科研、资源优势,拓展其社会服务功能,努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我国产教融合起步较晚,不同行业、产业其产教融合定位不准,缺乏合理设计、科学规划,导致产教融合体系建设在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的进展缓慢。

1.1 运行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尽管十九大以来,国家出台了多个产教融合相关文件;但是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具体落实到企业、高校暂时还无相应的权责界定以及法律法规的保障;尚未修订和完善与之相关产教融合型企业的认证标准和评价办法;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产业环境的不同,对产教融合定位也会不同,导致其组织形式、实施过程也不一样,导致产教融合工作的规划缺乏科学性、整体性。面向区域发展和行业需求,我们要进一步优化资源布局,在建立产教同和新制度体系和新融合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其制度化建设。

1.2 组织形式过于单一、不完善

一是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双方尚未制订和细化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同时因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时间跨度长,加上企业不太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特色,短期内看不到产教融合带来的利益,导致其参与积极性不高。

二是课程体系建设落后。目前大多校企融合仍然是单单以培养理论和技能为中心,实践方式单一,创新能力不足。没有将行业、企业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标准融入产教融合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于行业的实际发展,导致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不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三是培养模式单一固化。学校在制定培养计划时,过于偏重理论教学,教学条件的限制,实践操作环节偏少,无法将传统的课程教学与企业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再加上教师长期脱离企业实践,不了解相关产业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知识脱节;导致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能力的需求。2022年2月14日,教育部、人社部和工信部三部委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对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进行了预测,重点领域高技能人才数量的空缺大大超乎预想(如表1)。

表1 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预测(单位:万人)

1.3 双方目标不一致

作为产教融合的实施主体,企业和高校的目标不一致,学校往往注重毕业生就业率、社会效益,而企业要的是经济效益。培养目标的不一致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不能适应企业需求,或者产教融合培养的技能人员因升学、择业导致不能被企业“收入囊中”,大大打击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目标的差异性严重影响了产教融合的发展。

2 陶瓷行业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效路径研究

2.1 完善合作机制,强化顶层设计

产教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单是高校或者企业、政府一方的职责,需要多方联动,协调发展。产业的转型发展及科技的进步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只有将新技术、新工艺和大国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主体作用,才能不断提高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产业需求。政府部门要全力推进校企产教融合,强化顶层设计,创新合作模式、组织形式,完善制度、平台建设,组建专家队伍;同时,在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上予以倾斜,全面深化产教融合工作。

2.2 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实现产教融合发展的根本保证是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关键要有一支同时具备实际深厚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技能的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作人才保证。高校要健全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拓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优化队伍结构,完善“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景德镇陶瓷大学作为唯一陶瓷专业本科院校,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直重视年青老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每年都有计划选送年青教师到地方企事业单位,深入到陶瓷企业内部驻厂参与生产实习教学活动,提高了专业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能力水平,从而提高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素养。同时,聘请一批陶瓷行业优秀技术、管理人才作为产业导师,充实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结合专业特点,教学过程中引入行业中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以弥补学校理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不足缺点。这使得学生们更加容易掌握生产一线中所需的技能知识,避免所学知识与生产实际脱节的现象产生。学校建立一个由陶瓷行业的大中型龙头企业高级技术专家、管理人员组成的“双师型”教师库,为学校产教融合发展搭建了优质平台。

2.3 创新合作模式,深度融合发展

我国产教融合起步较晚,受到国内体制机制等影响,模式单一。当前最主要的就是要发挥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加强合作交流,根据产业集群发展要求来构建专业知识教育体系、技术技能培训体系和实习实训环境。通过共建实习实践基地、产业研究院、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深化产教融合,实现互利共赢。

作为陶瓷教育行业的领头兵,陶瓷大学首先是充分利用好学校与佛山市南庄镇政府共建的“华厦建陶研发中心”平台作用,政策和经费保障上鼓励支持青年骨干教师到研发中心进行专业实践,让教师深切感受陶瓷产业转型过程中生产技术的革新,与研发中心联合攻关技术难题。共建研发平台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和锻炼其科研能力,还可加快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企业产业升级,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学校2014年与福建九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建立产学研合作,在九牧集团设立了校企共建研究室,每年寒暑假派一些优秀的研究生、本科学生到企业做助理设计师、工艺师,通过该产学研的合作平台,双方共同完成“超薄卫生陶瓷生产技术”科技攻关项目,项目投资额度达到5600万元,该项目成功培养了4名研究生,10多名本科生。二是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我校全面落实景德镇市“五新”发展战略,与景德镇乐华陶瓷洁具有限公司、景德镇欧神诺陶瓷有限公司和景德镇景华特种陶瓷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了“现代陶瓷材料产业学院”,以陶瓷产业链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瞄准江西省“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优化整合校政、校、企多方资源,突出区域办学特色理念,大力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激发活力,为地方经济和陶瓷产业的优化升级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着力推动地方经济腾飞。三是学校推出“产业精英进课堂”计划;该计划是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关工作精神,适应时代要求,强化产教融合,升级产学,充分发挥“产业教授”在专业领域的优势,使学生在校都能深入了解“产业发展”,实现知行合一。

2.4 深化教学改革,注重科创能力培养

“中国制造2025” 战略的实施对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等教育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融入最新的工艺、技术等环节,以适应经济社会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2.4.1 重视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实践教学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实践能力训练,成为创新能力的“发力点”。

2016年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材料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成功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培养陶瓷工程领域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依托学校特色优势专业,实现教学内容与陶瓷行业、产业紧密融合,培养大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陶瓷行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助推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4.2 依托产业基地办学,打造合作新高地

产教融合要求校企双方充分发挥各自在行业、科研、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共同为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撑,打造面向陶瓷行业发展的“新高地”,激发创新驱动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陶瓷大学作为全国唯一的一所陶瓷行业本科院校,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优化调整培养计划,坚持产业基地办学理念,根植于陶瓷行业,主动融入地方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探索区域经济社会和陶瓷行业发展需要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努力提高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多年来,学校依托景德镇、佛山等产业基地,充分发挥陶瓷工程和工艺美术两大优势学科,每年派出大量的学生深入景德镇当地陶瓷企业和广东宏宇集团、佛山市鹰牌陶瓷、广东金意陶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陶瓷企业参加实习实训。有效地化解了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是把理论与实践、实习与就业有机衔接,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共创“双赢”的局面。

2.4.3 产教融合毕业设计模式多元化

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项重要的实践性环节,是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一次实践,该环节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发展。传统的毕设选题缺乏新意,与实际脱节,甚至有些选题过于陈旧,无法跟上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今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毕业设计模式多元化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增强就业竞争力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创新“教学工厂”的毕设模式,学生在大四期间提前进入产业基地顶岗实习,全面提升综合实践能力,满足企业对技能的高标准要求。二是进一步完善毕业设计管理机制,在企业组建由“双师型”教师组成的生产性教学管理团队,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有机结合。三建立完善的毕业设计题库,双向选择,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就业方向等自主选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 结语

产教融合是地方工科院校与行业之间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结合景德镇陶瓷大学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实践,重点从从合作机制、双师型教师队伍、合作模式创新等方面展开研究,理清校企融合发展的共生机制,探索出一条适合行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地方工科院校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以借鉴。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产教陶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陶瓷艺术作品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陶瓷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