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少平
(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山门镇山门学区,甘肃 天水)
知识源自生活。“抽象数学生活化”是现阶段公认的教育理念,其含义就是让学生走出课堂,从实际生活中探索和应用数学,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让学生从数学中感受生活,从生活中认识数学,做到数学与生活实践的结合,提升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小学数学的学习包含数字运算、几何图形等内容,这不仅是数学知识,更是渗透于生活中、来自生活中的知识,代表着学生的基本素养。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抽象数学生活化”的观念逐渐深入教育人士的内心。相比于以前的教学方法,现阶段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更贴近生活,教师充分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从固化的模式中抽离出来,利用生活中随处可见、可触及的问题来学习和研究、探讨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和讨论的激情,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小学生保持对数学的好奇心,实现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的目标。
从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教师具有将生活素材引入数学课堂中的意识,但其实践过程中仍存在诸多误区,许多做法偏离了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在追求授课方式方法的创新时偏离了教学重点,生活化情境的创设显得刻意而生硬,选取生活化素材时缺乏可行性和严谨性,没有考虑到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感受。
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创设教学情境,以此来达到引入知识点和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合理地创设课堂情境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氛围,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但如果过于注重创设丰富的课堂情境,或者盲目建立课堂情境,将会大大占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原本的教学目标没有达成,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导向性不强,学生无法准确掌握课堂重点,与教学初衷相违背。比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排队问题”时,如果真的叫学生来排队,则课堂秩序混乱无序,学生的兴奋点不在知识点,而在于参与排队。但是如果叫学生在本子上画图来解决问题,则杜绝了这个问题。
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段、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创设和筛选,采取合适的教学素材,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不能采用过于复杂的生活素材,这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且与教学目标不相符。例如,课堂中常常重点讲解的例题,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和设置问题,使例题具有典型性,让学生跟随教师的解题思路来学习知识、培养思维,从一道题的解题过程中掌握这类题的解题思维,从而实现高效教学。此外,对于所应用的例子,要尽可能尊重实际,不要违背客观规律,避免如“一颗100 斤重的西瓜”等不合常理的例子,以免造成学生的认知偏差。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理念不仅是让生活素材辅助数学教学,更是要让学生形成生活与数学之间紧密联系的认识。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良好的课堂延伸,引导学生建立生活化的思维意识,形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应用数学思维。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具有探索性的题目,鼓励学生去搜集数学资料,独立自主解决问题,培养综合能力。比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的“图形的拼组”时,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用学过的平面图形来画一幅画并涂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提起来了。
小学生对于事物的理解能力有限,并且其认知能力相对较低,而数学作为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需要通过教师的课堂设计,应用一定的教学策略,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变得可触摸,才能够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从而获得高效的学习成果。
传统的小学数学主要依赖于教材,而小学生本身处于理解能力的形成阶段,对抽象化的数学知识难以理解,这就造成了学生提不起兴趣、学不懂数学。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的设计时,可以合理地结合生活中的物品来辅助课堂的演示和讲解。一方面要采用生活中常见的、符合现阶段小学生认知的事物来辅助课堂;另一方面要旧知引出新知、新知温习旧知,形成连贯的数学思路,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倘若数学教学中存在过多的抽象化内容,会导致学生一直处于通过自我的想象来消化知识的境地,久而久之会导致大脑疲惫、情绪低迷,学习的积极性下降。因此,在课堂中适当穿插生活化的数学知识,引入生活中常见的情景,让学生直观感受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热爱数学的良性循环。例如,在学习“分数”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生日蛋糕来引入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一个生日蛋糕分给6 个小朋友,怎样切能够公平分配?”“如果B 小朋友把自己的那一份蛋糕送给了A小朋友,那么A 小朋友拥有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同时也可以温习一下以前学过的乘除法口算,如“一个生日蛋糕是90 元,那分成六块后,每块多少钱?”通过简单的例子来引入课堂,能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有初步的认识,也感受到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的兴趣决定了对学习的热爱程度和对知识的专注程度。因此,每一堂课新知识的导入方式往往决定了小学生对这节课内容的兴趣大小。试想,倘若以抽象的概念来开始一节课的新知识,这对于小学生有限的理解能力显然是不利的,并且会造成小学生对陌生知识失去学习兴趣和耐心。因此,合理地引入生活化场景来导入新知,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是有益处的。例如,在讲述“比例”关系时,可以引入黄金分割点的概念来辅助讲解,也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如身高和上臂展开的长度基本一致,警察通过脚码就基本可以锁定目标人物的身高范围等,这些都渗透了比例的含义。再者,在讲述“重量单位”时,很多小学生对于重量没有深入的概念。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与家长一同去菜市场买菜,感受不同食物的重量,并在课前准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物体。例如,鸡蛋、苹果、豆腐、石头等,让学生通过前期观察的经验来估计其重量,从而有效展开新课的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展开新课的导入,能够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路径,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经验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将数学知识生活化,意味着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变成具象的生活化事物,将数学命题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应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来感知数学。例如,在讲述“体积单位”内容时,可以将抽象的“升”“毫升”等数学概念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来引入。例如,一盒100 毫升的酸奶,一瓶550 毫升的可口可乐,一个200 毫升的玻璃杯,一桶10 升的矿泉水等。让学生通过司空见惯的事物去感知数学、体会数学、理解数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思考能力。再者,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实验操作感受单位之间的换算。例如,一桶2.5 升的矿泉水,可以装满多少个200 毫升的玻璃杯?还剩下多少毫升的水?通过这样的培养,学生从本质上了解了数学单位的实际含义和换算规律,体会数学中的细节问题,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和交流,得到了对数学单位及其换算规律的直观认识,进一步发散了数学思维。
课后练习对新知识的巩固是非常重要的,但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安排大量的课后作业来形成记忆,尤其是部分教师通过布置大量反复的抄写作业来达到让学生加深印象的目的,这与现阶段所倡导的“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不相符的。教师也可以将“抽象数学生活化”的理念适当地应用到课后作业的设计中,即在布置课后练习时渗透“抽象数学生活化”的理念,以生活中的数学题来代替大量的算术和抄写。例如,在学习“乘法”时,可以安排学生测量课本、书桌、筷子等的长和宽及二者的乘积,学生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乘法口诀,还可以温习长度的单位换算关系。再比如,在讲解“毫升、升”等体积概念和关系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用毫升、升来记录体积的事物,从而让学生对这两个单位产生感性的认知,同时能够对相关单位的换算有初步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是独立自主完成的,小学生能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得到了教师群体普遍认同,即利用生活素材构建数学课堂,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实践证明,适当的生活化教学对辅助小学数学知识的消化和理解是十分重要的,能够满足现阶段小学生的学习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生的注意力“抓”在课堂上,使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实现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从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