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红
(漳县第二中学 甘肃定西 748300)
乡土历史资源是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具有地域性的文化特征,并且历经时代发展之后,仍然对现代生活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元素。近年来,教育部门高度重视物质民俗文化,并且尝试通过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挖掘乡土历史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对此我们须探讨历史学科在人文培养方面的独特优势,让历史资源能够融入历史课堂教学中,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和乡土文化,更好地通过高中课堂进行文化传承。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经典的人文学科,其中涉及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例如政治、地理乃至军事等方面。因此,在开展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让学生融入学习环境中,在接触学科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对学科的好奇心和积极兴趣。相对于初中生而言,高中学生已经具有非常成熟的思想和价值理念,他们的求知欲非常强烈,所以,学生的内部动机将成为知识获取的主要动力来源,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一点则是教育工作者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1]。虽然学生和历史之间的差距相对久远,很多历史知识也会让学生产生明显的陌生感,但如果学生能够了解到自己从小到大生长的社会环境和乡土历史资源,那么就能有效解决历史学科和学生差距过远的问题。乡土资源无论经历怎样的时代变迁和历史过渡,都不会影响其本质内涵。
教育的作用不仅是对所学知识进行积累,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动机培育和多方面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参观地方博物馆或遗址的方式,可以在脑海中构建历史文化,引导学生走出教室,通过实践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探寻家乡历史,探寻时代变迁。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的思维变化和情感变化与学生的个人体验存在密切关联,如果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正向的积极体验,那么乡土历史和教学过程就能融会贯通,学生就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和熟悉的环境进行结合,在大脑中形成清晰而明确的历史框架,以此为基础,描绘出生动具体的人物形象或历史事件。即便是一些历史教材中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也能让学生产生具体的体验和感受,从局部到整体掌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规律和乡土历史资源的变迁过程。尤其是在一些重难点知识方面,可以依托乡土资源组织各类实践活动,让学生以反思的方式掌握这些重点知识文化。例如在学习到中国物质生活和风俗变迁的有关知识时,就可以借助图片史料展示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从穿着打扮等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环境中有怎样的民族习惯、饮食习惯、文化习惯等,加深学生的印象[2]。
教师不光要关注学生学科内能力的发展,同时还要关注应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兼顾学生多个层次的发展需要。历史资源的应用则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可以为学生的多层次能力发展创造充分而必要的条件,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元素,另一方面能够使其深入认识历史,并以史为鉴,提升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生在与其他同学共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保障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锻炼,提升综合素养。
情感培养是乡土历史资源应用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学生对于家乡和祖国的热爱无论经过多长时间都不会发生改变,而历史的变迁过程并不代表乡土历史资源被时间的长河而冲刷,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片段仍然可以浮现在眼前,激发学生对于历史的求知欲。甘肃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区域,如今却因为生态环境恶劣,不得不在艰难的环境下发展而生存,大部分学生都对自己的家乡具有热爱之情,也都知道甘肃地区有着繁华的过往,所以,乡土历史资源能够具备情感层面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将区域的发展历史讲述给学生,促进他们对自己的家乡产生热爱和敬畏情感。无论是一花一草还是一砖一瓦,都是重要的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一直以来,物质生活民俗和乡土历史资源都是人类社会教育的基本内容,从原始时代开始,直至今日现代社会的历史资源,一直都是人们生活的体现。但传统教育体制下对学生进行的教育更多侧重于宏观层面的传统知识讲解,与乡土历史资源或生活民俗有关的内容比例较少,甚至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内容。但这类乡土历史资源是对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丰富和补充,同时是对优秀文化的一种传承和扩散[3]。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正式将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纳入学校教学的主要目标中,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历史教学感悟过去的日常生活片段,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了解周围区域的环境变化,在文化方面形成认同感,基于教育层次要求将乡土历史资源教育体现在高等教育体系中。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的中小学在民俗文化教育和乡土历史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
现代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使得很多优秀的乡土历史资源在原有的文化生态圈中受到冲击和破坏,保护此类优秀文化已经成为现代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基于教育实施的角度来看,学校是开展乡土历史资源教育和文化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可以通过各类教学的方式普及文化知识和民族文化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对于乡土历史资源的感知与应用。教育需要贴近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也需要了解不同阶段的乡土文化变迁过程,产生正确的价值理念。对乡土文化资源的重视,实际上是为了保护我们生存发展的环境空间,乡土历史资源是一种生活化的特殊文化,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文化方面都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理解和认知。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需要利用现代教育体系进行乡土历史资源的应用,以教材为基础,开展各类专题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与其他类型的历史资源相比,乡土历史资源的最大价值就是独特的地方性,能够体现出一个地区的发展特征,所以将乡土历史资源应用到历史教学中,要以教材为基础,将历史资源和课本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完成对于关键理念的理解和认知[4]。历史课程的固有特点决定了历史课程本身的文化特色,所以教师要关注基础知识的导入,利用合理的乡土历史来对学生进行引导。
例如在学习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时,就可以以甘肃地区的发展历程作为研究切入点,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自己家乡的发展进程。无论是经济、社会政治还是文化等方面都是现代中国的发展历程,教师可以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将这些内容展现给学生观看,让他们在教材中观察日常生活的印记,提升对课堂的关注程度。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乡土资源都具有亲切感,乡土文化资源和历史资源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从精神层面进行解放,缓解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紧张感和压迫感。即便是在某些课程内容跨度较大的知识讲解时,教师也可以在课程中形成关键体系多角度帮助学生开阔历史视野,必要时还可以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如讲解到丝绸之路的相关内容时,就可以结合地理知识分析甘肃地区为什么可以成为丝绸之路的关键区域,分析甘肃地区在丝绸之路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功能,然后用适量的图片与视频资料拉近教材内容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以乡土历史资源与社会文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育,也是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辅助载体,独特的教育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成为学校学科教学的关键补充,教师也应该认识到社会民俗内容和当地历史资源的利用价值,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实际上,历史比其他任何学科都能够让学生了解人类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学科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很多历史资源能够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之下,成为重要的生活民俗资料素材,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身心发展特征,对各类资源进行取舍和应用,在内容上把握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征。
虽然历史课堂教学关注传统知识的讲授,也可以借助图片或影像资料完成历史情景的重现,激发学生对于学科的学习兴趣,但是从社会角度来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需要进行结合,让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仍然以我们前面提到的物质生活和风俗的变迁这一知识点为例,在课堂知识讲解完毕之后,可以下达学习任务,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进行讨论和分析,从家长的口中了解当时的个体在社会化的发展过程或是以家庭族谱等有关记录讲述地区发展往事,了解社会变迁状况和生活环境在多年内的不同[5]。家庭教育是了解乡土历史资源的一种有效而直接的方式,也能让学生培养文化意识,对于文化建设和遗产保护的意义非常突出。学校在展开与乡土历史资源有关的社会教育史,要从普通群众的立场出发,将学生视为当地的普通市民,了解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需求,注重文化遗产保护与学生的参与程度,扩展学生对于历史资源了解的深度和广度,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这一方面可以考虑以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完成社会实践和观察学习,从历史博物馆或历史遗址当中感悟历史遗留下来的时间痕迹。这些痕迹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脚印,更是一个地区的时代印记。甘肃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处处呈现着历史文化和时代特色,尽管一些资源在现代社会受到破坏,但仍然可以成为扩充学生历史视野的载体和平台。
将乡土历史资源融入历史课堂,需要将其开发转化为有效的课程资源,一方面完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除去原有的音像视频等传统媒介之外,教学过程中还应该让学生掌握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丰富历史知识储备,感受到家乡文化的魅力并提升学生对历史题材的学习热情。
甘肃地区有着8000 多年的历史,包含丝路文化、黄河文化、敦煌文化等,是多民族多文化共生区域,在中国西部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与此同时,甘肃也是黄河流域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起源地,是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关键路段,也是现阶段长城长度最长和形态结构最为复杂的区域。这表明甘肃地区拥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些内容,让乡土历史沟通课内课外,加深对于历史的理解,并用历史的眼光解释和发展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6]。
例如,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对外在的历史信息进行合理加工,从思想道德和个人素养的角度,引导学生将个人的学习与家乡的发展乃至祖国建设进行联系,积极探索乡土历史资源背后的文化内涵,让这些静态的内容可以变得鲜活而全面,对高中历史教学起到推动作用。
乡土历史资源在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已经成为主要的课程辅助内容,在历史教学中处于关键位置。历史资源的应用研究任重而道远,如何探索可开发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并避免优质课程资源的流失,是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乡土历史资源不仅属于民族文化范畴,更属于社会范畴,教师应该以拓宽学生对乡土历史资源了解的广度和深度为出发点,让历史学科成为生活化课程,以生活故事为依托,以文化情感为基础,在展示传统文化的同时深入阐述乡土历史资源的时代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