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铭钰
(桥东区红旗楼小学 河北张家口 075000)
素质教育进入了新的时代,立德树人也成为当下检验教学工作的准则。在各学科教学中,学科知识、技能培养、价值观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基于当前形势,只有把思政教育贯穿全学科课程体系,才能有效地保障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然而,在当前教育过程中,学科专业授课与思政教育往往是“两张皮”,思政教育生硬地融入课堂中,为思政而思政,不能真正融入学生的内心。因此,在各学科教学中,如何做到一方面不偏离学科的特有属性而开展教学,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地融入“隐性式”的思政教育变得尤为紧迫。
《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以冀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为例,在教材中,将具体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和丰富的人文背景相融合加以学习,从而使学生在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过程中,感受到丰富的人文精神,感受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中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美术学科借助得天独厚的人文底蕴优势,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地融入美术课堂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有效地提升小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接受程度。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讲,由于自身抽象思维意识尚没有完全形成,因此,他们对于一些较为枯燥的课程思政学习内容容易产生一种抵触的心理;相反,由于小学生对于具象的美术课程有极大的学习兴趣,当教师将抽象的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具象美术学习活动之中时,就能够帮助小学生在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接受课程思政的熏陶,对更好地提升学生思政素养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第二,小学美术中有很多具象的课程思政元素,便于教师更好地围绕这些思政元素开展美术教学活动,对丰富小学美术课堂内容,优化小学美术教学课堂质量能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或多个与课程思政为主题的绘画内容,小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需要主动了解思政主题的具体内容,也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提升对思政内容的把握水平。第三,便于小学美术教师更好地开展立德树人主题教学活动,提升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对小学生来讲,开展思政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通过在美术课堂中融入一些思政教育内容,小学生会将自己对美术课程的喜爱迁移到对思政教育之上,自然就会在不同程度上提升自身思想道德水平。
美术学科的思政改革正处于瓶颈期,教师运用的融入方法普遍单一枯燥,很难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挖掘到思政教育的内涵。在很多老师心中,认为美术课就是画画课,照猫画虎临摹就可以,这恰恰偏离了美术教育的真正目的。美术教师应当清楚,美术是一门综合学科,在美术学习中,学生可以接触到的内容十分广泛。例如,在了解色彩原理之后,可以利用色彩搭配进行服装设计和家装设计,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在学习风筝的制作方法后,可以感受到中国民俗特色的魅力;在作品鉴赏课中,可以体会到画家丰富的情感传达;在品评雕塑作品中,可以看到艺术作品创作的辛苦与汗水……这些内容可以为学生三观的建立、情感的表达、文化修养的沉淀和人格的塑造提供助力。关于如何让思政教育恰如其分地融入美术课堂中,我总结了以下策略。
导入环节是一堂课的起始,决定了一堂课的基调。美术教材中很多课程本身就蕴含丰富的人文底蕴,如传统艺术、爱国主义、热爱生活等方面。因此,美术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根据授课内容,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确定整堂课的基调。教育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如何在导入环节既做到激趣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动能为后边的学习做铺垫,又能合理融入思政?下面举例说明。
如二年级上册《火车开啦》这一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火车的用途和造型特点,了解火车的发展历史,引导学生用喜欢的美术方式表现火车。在导入环节,可以让学生观看中国高铁高速运行的视频,并向学生介绍高铁作为“国家名片”,以发展速度之快,质量之高,而令全世界惊叹。从落后到领先世界,中国速度是如何崛起的呢?从而引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国家发展的认同感。
吸引学生快速进入课堂的方法之一便是身临其境。在学习五年级课程《实用又美观的盘子》时,教师可以出示具有中国特色的青花瓷盘实物,作为导入。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看得到盘子的形状、纹样,摸得到盘子的质感;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学习这一课。同时还可以向学生介绍青花瓷的历史:青花瓷源于唐宋,历史悠久,当时是中国特有的工艺,是东方文明发达的代表之一。青花瓷走出国门之后,对世界文明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样的导入既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又能将中国传统艺术融入其中。
教学过程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的深度。课程思政的改革,不仅要求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美术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同时还要努力发掘艺术中蕴藏的人文情节,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二年级上册《点、线、面》这一课,是学生对绘画基本语言的一堂启蒙课。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意识到点、线、面在美术创作中不可缺少,既互相关联,又各有其独特的魅力。通过三者的构成组合,还可以表达画家丰富的情感。其中,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的作品非常具有代表性,教师可以选取她的作品如《南瓜》《花(D.SP.S)》,分析其以点为构成要素的艺术特征。这一环节可以向学生讲述草间弥生的故事,即使身患视听障碍,即使生活不如人意,也并没有消磨她对艺术的追求,对梦想的渴望,最终成为艺术界的“圆点女王”。通过感受画家作品与画家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画家坚毅的品质,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对梦想的坚持,在逆境中找寻生机的勇气。
城市雕塑可以点缀我们的生活,同时也表现了这个地区的城市形象,其中蕴含着当地的文化、历史、风貌等,五年级下册《城市雕塑》这一课属于欣赏评述领域,学生通过欣赏大量典型作品,认识城市雕塑的基本特征。在讲授环节,可以让学生观察作品《五月的风》,并提出思考:这幅作品的造型和风有什么关联?你知道它建造在哪里吗?作者想表达怎样的主题等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探讨引发思政主题,让学生了解到这座雕塑作品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五四运动,那鲜红的颜色代表着我们的满腔热血。整体线条充满力量,代表着我们面对列强压迫,不屈不挠的反抗决心,代表着我们深深的爱国情怀。
一件美术作品,既能表现孩子的内心世界,又能反映他们的不同个性。从美术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因此,美术作品的创作方式和内容,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形成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长城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中华精神的体现,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冀教版美术教材包含《壮美的长城》这一课。我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对于本课来说,学生以长城为主题的美术创作,离不开对长城的了解。既要对长城历史了解,又要对长城的外观了解,更应有对长城精神的了解。长城上的一块块方砖,一条条基石,都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汗水与智慧,是无数先辈团结努力的奇迹,在作品创作环节,可以让每位学生只创作一段长城的局部,最后全班同学的作品相连接,展现壮美的长城画卷,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体会到众志成城,坚韧不拔的长城精神。
《巧置换》这一课,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巧妙的置换,达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并传达深刻的寓意。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造型能力,在完成本课作业时,应强调作品创作不仅要有趣味性,更要有意义。在学生创作前,可以向学生展示汶川特大地震时的公益招贴画作为范例。有的作品将人的手置换成表盘的指针,表现“早一秒钟,就能多拯救一个生命”;有的作品用辣椒组成爱心的形状,表现“众人一颗心,汶川有希望”。这一件件生动的作品,凸显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的精神,激励着汶川人民生的希望与活的勇气,表现了祖国强大的凝聚力。在作业布置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命题创作,如珍爱生命、绿色生活、世界和平等主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作品更具有思想性。
好的课后拓展对于整堂课来说无疑是锦上添花,是开启学生智慧与心灵之门的一把关键钥匙;同时,有效评价也是提升学生思政素养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当教师在评价学生作品的过程中融入一些思政教育元素时,学生对于自己的作品理解也会提升一个更大的空间;另一方面,当学生的作品中缺乏一些思政主题的内容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积极评价和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将各种思政元素融入画面之中。
三年级上册《假如我变小》这一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通过让学生联想变小之后可能会发生的有趣情景,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仅如此,在讲解的过程中,也应当让学生在观察之后总结出:假如你变小,身边的事则会变大;假如你变小,你便可以观察到事物更多的细节。一方面灌输画面对比的关系,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观察细节的习惯。在课堂扩展环节,可以为学生展示齐白石先生的画作《苍蝇》,并向学生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这幅《苍蝇》放大30 倍后可以发现,单从画工上来讲,形象惟妙惟肖,甚至连翅膀上的纹路都清晰可见。而苍蝇腿的连接之处,也有着细细的绒毛,可想而知在画这幅画的时候,齐白石花费了多少的时间和精力,观察的是多么细致入微,才能让苍蝇在画家笔下变得妙趣横生。通过了解这样的画作故事,培养学生做事专注认真的好习惯。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四年级美术的“设计应用”领域包含《汉字的视觉联想》这一课,通过了解文字的发展和演变,理解汉字象形和会意的构字特点,并学会夸张、联想字义元素、赋予笔画肌理等汉字视觉联想的方法。在课堂扩展阶段,可以“家”字为切入点,引入余炳南的招贴作品《家》,这幅作品在字形上采用中国草书的写法,整体呈现龙的形象,“家”字的最后一笔与其他部分从色彩上进行了区分,外轮廓是台湾的地形图。在字义上,家是温暖的岸,人是漂泊的船,传达出盼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的心声。同时可以让学生联想到2022 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表演,在点燃火炬后,一群手持鸽子灯的小朋友相聚在了一起,但有一个小朋友走丢了,随后另一位小朋友将她领回“鸽子群”中,走丢的小朋友恰好处于鸽子群的东南方,而其他小朋友对她翘首以盼,这一幕被网友亲切地称作“不可分鸽”,走失的小孩仿佛迷路的台湾,最终还是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既是中国式的浪漫,也是所有中国人内心的呐喊。两件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表达了中华儿女共同的意志。通过这样的拓展,让学生感受到两岸同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总之,长期以来,思政教育一直都是小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尝试将多个不同的思政主题融入教学课堂中,进而在提升学生学科能力的同时强化自身思政素养水平。由于能够在课堂中将自己内心世界通过画笔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小学美术是大部分小学生最喜欢的一门课程。对于小学美术教师来讲,应抓住小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特点开展思政教育,将更多思政教育元素融入美术课堂之中,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师学习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深入探索美术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相关途径,需要每位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及丰富的教学内容。各学科需要积极融合思政理念,完善聚合式的教学模式,让思政教育不再是一门“独角戏”,而是实现全员育人、全学科育人的“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