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
(福建省永安市南门小学 福建三明 366000)
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主要是培育学生综合运用体育知识的能力,熟练掌握体育与健康的理论、基本知识以及运动技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形成努力学习的习惯。而劳动教育则可以重视学生的劳动自主性以及劳动能力,让学生在体验内,深刻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以此树立正确的三观。基于此,本文将主要分析小学体育健康教学的不足,随后将体育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以期为教师提供更多依据。
小学内开展的体育教学,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1]。一直以来,我国学校所开展的体育根本任务,就是加强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但是,由于当前小学教学过程中常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校一味追求学生升学率,导致学生在学习负担逐渐加重的同时,严重缺乏休息时间以及锻炼时间,致使学生体质健康指数逐渐下滑。近几年,虽然我国各个部门不断提出改善体育教学的相关政策,但从整体来看,我国小学学生体质下降并未得到有效的改变。因此,改善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是当前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只有提高了学生的体质健康,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
小学体育教学课程是开展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学校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参与兴趣,还能充分调动学生课余时间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2]。然而,大部分小学常受到体育教学场地、器械、师资力量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导致学校体育教学的处境比较尴尬。并且,我国《义务教学体育健康课程标准》中,并没有建立一致的体育教学内容,也没有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规定出合理的单元内容、体育教学课程,导致体育教学课程内容和健康中国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与此同时,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学校课程内容都是由学校和老师共同安排的,并没有规定详细的内容选择,导致体育教师在设置体育课程时,常缺乏逻辑性以及科学性,与健康教学战略目标要求完全相反。此外,我国小学体育教学课时不足的现象依旧存在,如果学校无法保证学生的体育教学课程,那么学校的体育发展无法向前推进,将不能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更无法实现健康教学战略。
健康素养作为个人获取并理解更多健康知识的基础,也是人们利用健康素养获取知识做出正确选择的基础,可以充分维护个人的健康能力[3]。并且,健康素养可以反映出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健康教育重视程度。由于我国小学体育教学长期受到学校体育教学价值观以及健康观的相关束缚,导致我国大部分小学生常缺少健身运动知识,且学生普遍不愿意主动参与运动项目,无法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知识体系,更不能对学生进行健康塑造。因此,我国当前小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比较低,而小学体育作为培养小学生健康素养的主要途径,学生健康素养的程度可以充分反映出学校体育教学的健康教育重视程度,只有小学体育教学积极开展培育学生的健康锻炼、塑造学生的健康素养,才有助于实现体育健康。
当前,我国小学体育教学中,主要强调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且对于学生的运动技能要求并不严格。此种情况导致大部分小学生掌握的体育技能情况不好,学生除了基本的身体活动之外,无法实现纲要中提出的熟练掌握一项体育运动技能要求。归根结底,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小学体育教学课程内容不够连贯,且体育教学课程的低水平重复率高,致使部分小学体育教学常是让学生进行机械、重复的体育练习,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体育兴趣,打消了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主动性,最终影响学生体育健身的目标。
新目标需要教师全面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在有趣的教学环境和快乐的学习体验中掌握更多的运动基本知识与技巧,并最大限度地培养学习者主动、合作感、创造力与探索性[4]。运动知识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使劳动走进体育课程教学,让学习者应用运动知识贴近社会劳动生活,使学习者充分挖掘运动的自我价值,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学习者实践创新能力,这也是该校运动课程教学的主要教育目标之一。新运动目标的总体设计,应当自始至终坚持“身心健康第一位”的教育指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优质的运动教育环境。如此就可以陶冶情操,发挥自己才能,增强自己的竞争意识,以最后达到身心健康。
比如,教师带领学生展开穿越森林游戏过程中,教师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森林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森林内,以此提高学生的感受。随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地上唱歌、跳舞、游戏,合理调整自身。同时,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模拟前往河边钓鱼,以此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不仅是体育教学,还是劳动教学,以此提高教学效果。
体育健康要求需要将学校、家庭和社会多个主体紧密衔接在一起,促使多方通过发挥各自所具有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最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不只是学校所具有的责任,也是家庭和社会所必须承担的责任[5]。因此,小学需要在明确自身需要承担责任以及义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家庭和社会的资源,积极创新构建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新体育教学模式,通过共同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教师也须充分利用学生的劳动兴趣,给予学生合理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体育活动。并且,教师还须充分理解劳动最光荣的精神,让学生逐渐热爱劳动,以此提高学生的劳动观念。
首先,小学教师需要充分重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认真落实并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相关文件,积极开设体育教学课程,通过早操、课间操、体育竞赛活动等,保证学生每天在校内的锻炼时间可以大于1 小时。与此同时,小学体育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课后作业,比如让学生在课余时间20分钟不间断走,或者每天1 分钟的仰卧起坐3 组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操场、大自然,提高学生的身体素养以及运动能力。其次,小学需要指导家长转变自身的观念,支持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项目。家长需要适当地为孩子减轻学习负担,在周末时可以给予孩子部分自由活动的时间,并陪孩子一同参与体育锻炼项目。比如,爬山、郊游、游泳等,促使家长可以将智育和体育完美融合在一起,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社会需要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社区内的相关人员也须充分参与进来,通过加强学生的体育健康知识、体育技能宣传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并为学生开放多种体育场所以及设备,促使学生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项目锻炼中,最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
由于体育器材的种类多样,且多为学校为学生调拨。但是,院校须明确,部分体育器材可以自行制作。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制作,以此提高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以及积极性。同时,制作小型设备其属于一种体育劳动。教师带领学生劳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劳动生产方法。待制作结束之后,学生可以应用这些器材展开学习,让学生有成就感,培育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
良好的物质基础保障是推动健康中国战略不断实施的基本条件。小学体育想要顺利开展,就需要保证学校具有一定的体育场所以及设备,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的任务目标。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完善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制度。我国各级教育部门以及领导部门,需要根据本地实际的体育工作,将教育经费纳入年度计算中,从而加大投入资金比例,促使学校可以引进更多先进的锻炼器材。此外,学校需要根据教育部门制定的标准,定期进行查漏补缺、配备学校内所缺少的体育器材,并在配备基本器材的同时,合理开发学校现有的资源,通过创新学校内存在的资源,将体育活动范围延伸到学校内的各个范围内,从而开展各种实时的体育活动。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为学生创建合理的劳动情境,让学生充分获得劳动体验,并积极参与;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描述劳动场景,以此激发学生的劳动创造力。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以及歌谣,合理创设劳动场景,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劳动要领。教师可以利用常见的动物形象,扮演各种不同的劳动角色,以此提高学生的体验。
比如,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抬水障碍跑,让学生躲避周围道路上的障碍,以此锻炼学生的灵活性。游戏过程中,须将学生分为两人一组,让其拿木棍抬水前进,随后进行接力赛。比赛过程中还会有裁判员监测,看哪个班级的水位最先接满。身体相对敏捷、力量也相对大的学生,也会采用一边走一边抬水的方式,这样就能够减少时间,不过也有些上肢能力相对弱小的学生速度较慢。但老师要对其加以引导。这种体育和劳动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充分培养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体育技巧,特别对上肢能力的提高非常明显。学生看到自己班级的流水很多,也是十分高兴的。每一位学生都在为自己班级的荣誉而奋斗。
体育健康需要一个科学系统的体育体系作为支撑,而创新以往的体育教学课程,也是改革体育教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更是学校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基础条件。小学体育教学需要根据当前体育课程衔接不够连贯的情况,深入研究学校体育教学类的课程体系,从而创新出多样化、层次衔接的全新体育课程体系,充分满足健康中国战略的需求。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内容,需要在强调体育学科所具有特点的同时,将培养学生自我体育意识以及体育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在创新教学内容时,需要重点突出灵活性以及多样性的教学内容,通过合理的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可以在这一教学内容中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以及体育知识。小学体育教师在设计教学形式时,需要根据不同层次、年级学生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从而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以及积极性,促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
综上所述,体育最开始就是来源于劳动,在劳动中时间,实现自身技能的提升。教师须将实际教学与游戏、竞技等内容相结合,以此激发学生的热情,逐渐培育学生热爱劳动、亲近劳动的品质。教师将体育健康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培育学生团结合作、合作竞争、迎难而上的精神。教师采用富有劳动精神以及创造性的体育活动展开教学,可以将体育健康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以此提高学生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