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市肥西县教体局教研室(231200) 朱红梅
2009年我国上海15岁年龄段学生在参加PISA测试中荣获总成绩第一,震动了国际教育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上海教育界也在进行反思:这一国际权威学生阅读素养测试结果表明,中国学生对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很强,可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水平却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学生的水平。究其根源,一是我们的语文教材几乎没有涉及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内容;二是我国教师教育理念需要更新,对培养未来社会公民必备的生活能力认识不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这样的目标:“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同时,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学会从海量信息中筛选信息、提取信息、整合信息并进行评价、推论等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生存能力。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第一次选编非连续性文本,这既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百度百科指出:“非连续性文本作为文本的一种类型,它具备文本的基本共性,但在语言和结构的组合上又区别于其他文本形式。非连续性文本又称‘间断性文本’,相较于具有叙事性、文学性的连续性文本而言,它是由逻辑、语感不严密的段落层次构成的阅读文本形式。一般包括图表、图解文字、目录、说明书、广告、地图、索引等。”简而言之,非连续性文本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形式。一种是图文结合式,即文本材料有图有文,图文互相补充、互相支撑,图能丰富文本的表达形式,是文本内容直观化、形象化的补充。这里的图,指宽泛意义上的图,包括图片、图形、表格、数据统计、视频材料等。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不可思议的金字塔》和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故宫博物院》这两篇课文。另一种是文本复合式。有时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某一主题,需要将不同层面的信息材料组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非连续性文本。这些材料或彼此独立,或互相补充,或相互矛盾,需要读者进行综合分析、独立评判,形成自己的观点。在生活中,我们的身边有许多的非连续性文本,如各类票据、物品使用说明书、景区游览示意图等。非连续性文本使用广泛,实用性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是一个新生事物。如何教学非连续性文本是我们一线语文教师需要直面的问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1 年版)》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进行界定。非连续性文本因为突破了连续性文本纯文字组合形式的限制,将复合信息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聚合,呈现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时空。非连续文本阅读需要用到信息的检索、整合、推理、批判等能力,更加需要学生思维的参与。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在“跳一跳,摘果子”的过程中锻炼思维,提升语文能力。这也是最近发展区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在教学《故宫博物院》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的任务,引导学生展开学习。
从图文组合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是学生必备的一项语文能力。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文本特点,引导学生展开图文对照阅读,教给他们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图文对照阅读,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概览全文,要求学生采用默读或浏览的方法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初步感知整体信息;第二步精细研读,让学生围绕阅读任务进行图文对照,图中找不到的信息到文字中去找,文字中找不到的信息到图中去找,并整理相关信息;第三步反思回读,在图文有机融合中进行简单的信息推理,让文本信息实现“图+文”大于两者之和的超叠加效应,提炼出关键信息。《故宫博物院》是有目的的阅读策略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由四份不同类型的材料组成的一篇非连续性文本。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设计路线图”这一阅读任务,我重点指导学生关注“材料一”,从中提取表示游览顺序、方位以及具体位置的词语来设计路线图,确保路线图设计的合理性。同时,我还指导学生阅读“材料三”和“材料四”,把握其中的有关注意事项、未开放区域等重点信息,规划好游览行程。
《故宫博物院》中的四则阅读材料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它们聚合在一起很好地指向这一课的主题,都是为了更好地将作者想要介绍的内容或传递的观点等表达清楚、具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打通材料之间的通道,以实现信息的有效链接。景点讲解是《故宫博物院》教学的第二个阅读任务。在写景类文章的学习中,对景点讲解的口语表达训练很多,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富饶的西沙群岛》课后练习第二题就要求“选择你喜欢的部分,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与常规的景点介绍有所不同的是,这一课需要先整合不同材料中提取的信息,然后进行创造性重组,让景点介绍层次清楚、内容有趣。在确定讲解的景点时,多数学生会选择太和殿,这是因为课文“材料一”中有5 个自然段涉及太和殿的内容,详细介绍了太和殿的布局、外观、内部装饰、位置以及功用等方面内容。另外,“材料二”是有关太和门被烧的故事。“材料一”与“材料二”有机整合,就构成了太和殿景点详细介绍的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开创了情境教学法,倡导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指出“所以欲求成功的教师,当从为儿童特设的境遇里,发展儿童的心灵,务使他们情绪丰富,思想绵密”。由此可知,情境在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让学生在真实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语言表达训练,逐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以及创造能力。适宜的情境,让阅读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让阅读任务变得有趣、有味。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结合文本特点,利用语言、音乐、大自然、特殊场所、实物、信息技术等手段进行创设。下面,结合《故宫博物院》的教学,介绍两种基于任务驱动的情境创设的方法。
喜欢扮演角色是儿童的天性。自幼时起,儿童就经常一起玩过家家的游戏,这就是在进行成人世界的角色扮演,换一种说法就是模仿。语文学习很重要的一种手段就是模仿。模仿能让学生熟练地掌握方法,习得能力,形成创新能力。在《故宫博物院》一课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完成介绍景点这一阅读任务,我创设了为家人进行景点介绍的情境。学生在小组内练习景点介绍,小组成员扮演介绍者的家人,即分别扮演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相应的角色。在介绍者讲解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依据自己扮演的角色随机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比如,由于体能、经验、兴趣的原因,爷爷奶奶可能会关注路途的远近、朝代更迭等方面的问题;爸爸妈妈则会关注景点的看点、景点的历史沿革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内容。讲解的学生要尽可能满怀温情与爱意去予以解答,不能解答的要尽可能地采取查找资料、求助他人等方法及时解决。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也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教育现代化,离不开信息技术手段。在《故宫博物院》一课教学中,我利用AR 技术生成逼真的故宫博物院场景,让学生沉浸其中,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进行介绍。由于AR 技术的加持,场景更加逼真,介绍者置身其中,化虚为实,虚实相生,趣味无穷。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又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语文课程的学习,重要的是让学生涵泳语言,可必要的“见”与“行”能让文字增色添彩,更能让学生读到文字后面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启发学生的智慧,孕育学生的情思。
语文课堂只有“慢”下来,才能收获更多学生成长的风景。如何让学习真实发生?如何让学习更有深度?这些问题直指课堂教学的本质——为学而教。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中,我们设计的任务驱动如何有效地落到实处?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是前提和保证。课堂中,要想给学生充裕的学习时间,设计的阅读任务就要少而精。我们要研读教材、深挖教材,明确“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要合理设计任务驱动,不能锱铢必较、“教”无巨细。阅读任务要精准达成“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让课堂简而丰、约而美。课堂教学最忌讳的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堂课,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指向明确,任务具体,过程有指导,评价有维度。同时,在课堂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赶教学进度,要以学定教,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例如,对《故宫博物院》这一课的教学,有许多的知识点可以去讲解,有许多的阅读任务可以去设计。那教师就要解读教材,明确教材编者、作者、文本等所要表达的意图,先确定课时教学目标,再设计任务驱动。在完成“设计线路图”这一阅读任务时,学生借助“材料一”“材料二”“材料四”轻轻松松就能完成任务。可是,在完成“景点介绍”这一任务时,学生整合信息比较困难,所以课堂上就要给足学生小组内练习的时间,确保人人有机会演练一遍,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介绍自己选择的景点。这样,“景点介绍”这一教学难点就能迎刃而解。在切切实实的任务中,学生真实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度学习也就自然地发生了。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与生活联系密切。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阅读宣传标语、浏览商场通知、查询影院信息等,无一不是在进行语文学习。语文教师要善于将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从生活中挖掘语文课程资源,这样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生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学习《故宫博物院》后,教师让学生迁移运用学到的景点介绍的方法,在出游时为家人进行景点介绍。这样,让任务驱动走进生活,让学生的语文生活更加具有目的性、丰富性,实现学以致用,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小学阶段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在生活中,我们遇到的非连续性文本往往具有信息量大、形式多样、内容复杂等特点。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信息进行简单的推断和评价。在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时,在吃透、吃深文本材料的基础上,学生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进一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做出合理的推断和评价,如对文本的观点进行解释说明,或有条理地驳斥观点,或就其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等,这样能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这种带着任务驱动去对生活中遇到的非连续性文本进行阅读,使学习向面的开阔、点的纵深两个方面延展,学生的语文生活层次会更高,综合素养的提升也会更快。
长期以来,我们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没有足够的重视。其实,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地接触非连续性文本,他们也非常喜欢阅读这种形式的文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能体现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语文学科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语文,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用语文。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课程性质”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非连续性文本,因其文本的间断性和整体的逻辑性、严密性不强等特点,在课堂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意义深远。在精心设计的情境化的任务驱动下,学生学与用结合、读与练并行,在语文实践中逐步获得阅读能力的提升、语文素养的发展。